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粮食、油料产量分别增长近两倍,棉花在四倍以上,其它肉、蛋、奶、果、茶等等也都大幅度增长。成就是很大的。但还必须看到,我国15亿多亩耕地,十分之七以上属中、低产田,常年受洪涝、风沙、干旱、盐碱和水土流失之害,成为人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根本障碍,特别是我国北部,西部干旱,半干旱山地丘陵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里仅以辽宁省喀左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为例,谈一点看法。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可算这类贫困地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县。全县总面积约330万亩,耕地72.5万亩,人均土地8.6亩,耕地2.0亩,1979—1981年社员年均收入(集体分配)为45.95元。  相似文献   

2.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12,32(20):6452-6462
在世界人口持续攀升、全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探讨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变化其影响因素,对于分析预测未来世界耕地变化趋势、研究世界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选择2050年人口过亿的17个国家和耕地面积排名前10的国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1961—2007年耕地总量变化、人均耕地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的不同时期内,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现出耕地减少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国家个数高达90%以上。满足人口消费需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大多数国家耕地总量变化的主要动力;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则是导致许多国家人均耕地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扬州地区居江苏省中部,介于江淮之间,属于苏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1,842.6万亩,占全省12%。总人口865.2万,农业人口770.06万。耕地总面积近90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1.16亩耕地。本地区属于北亚  相似文献   

4.
能源告急!     
五河 《生命世界》2008,(3):48-49
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40年,粮食产量从2264亿斤增加到8146亿斤;到本世纪末,中国政府计划增长到10000亿斤。此外,油料作物、纤维作物以及蔬莱、瓜果等与粮食产量大致是同步增长。中国有15亿亩耕地(开荒与占用耕地相抵),10亿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较少。推动中国种植业迅速增长的因素,过去主要是依靠改良土壤、增施有机与无机肥料、发展水利灌溉、改良农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机械耕作与科学管理等,这些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挥了重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7%,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8%。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数据,全国19.18亿亩耕地面积中旱地占50.33%,水浇地占25.12%,水田占24.55%;其中约10%的耕地已受到土壤盐渍化的影响。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 基于1987年、1996年、2000年和2013年的水土流失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分析江西省1987—2013年的水土流失趋势, 并探讨水土流失的社会驱动力。结果表明: 1987—2013年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相关分析表明, 经济发展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DP)、农业GDP、农村居民纯收入和人均GDP)、人口指标(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农村贫困人口)、农业耕作指标(耕地面积)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土流失相关, 说明水土流失过程的社会驱动力较为复杂; 但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农村贫困人口、农业GDP、人均GDP、人口密度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江西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更是解决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受到数据获取的限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但研究结果仍可为本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山公社位于四川省盐亭县中部,人口5,001人,面积26,925亩(其中耕地6,148亩,山地11,700亩,其它9,077亩),海拔423米,地形为深丘低山型,属川西春旱和川东伏旱交接带,是川中降雨量最少的地区,春、夏、伏旱及冬干交错发生,极为频繁。该社境内又无任何河流和大型水利设施,土地十分瘦瘠,水源奇缺。缺水、缺肥、缺柴是限制当地农业生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时期,高速度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建立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耕作制及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一、鉴江平原的农田生态环境鉴江平原位于湛江地区东南部,包括吴川、茂名和高州、化州、电白的南部共四十二个公社,一百八十二万一千多人,其中农业人口一百六十二万一千人,耕地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亩,占湛江地区耕地面积的七分之一,每个农业人口占有0.83亩耕地。这里属南  相似文献   

10.
人类面临着人口、食物、能源、环境、资源问题的挑战,我国形势尤为严峻,人口每年增加1500万,耕地每年减少700万亩。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匾乏。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植物生理学对振兴农业将愈益显示其重要作用。121世纪新农业三.星发展农业由靠能源、凭经验转到更加依靠科学发达国家过去发展农业生产较大程度上依靠能源,大量投资化肥、农药、高度机械化。Wittwer指出:“将有一个世界范围的急剧转变,从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转向更以依靠科学为基础的农业”。我国农业生产很长一段时期是依靠…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孙凡  孟令彬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70-1374
以重庆市200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6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3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73173 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5335 hm2(增加47.64%),人均生态承载力低0.5196 hm2(下降64.95%),生态赤字是全国平均赤字的3.43倍,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生态承载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另外,还分析论述了多种渠道解决生态系统超负荷人口、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控制环境污染等减少该地区生态足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存空间的相对性及人类扩大生存空间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用人口密度表示生存空间的大小,但是许多问题说不清楚,因此对生存空间必须建立相对的概念。生存空间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以人口密度、人均资源和自然条件为标志的狭义生存空间,是一个反映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概念。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是狭义生存空间的一个重要表示方法和标志。一般而言,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生存空间较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手段,在防治土壤侵蚀和维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海南保护区对土壤保持功能的长期保护效果,探讨引起保护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海南岛保护区内部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是1951.59 t hm-2a-1,分别是区外0—5、5—10km和海南岛全省平均水平的2.4、3.2、2.9倍,保护区在土壤保持功能的保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时间尺度上,1988—2008年保护区内外土壤保持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其中保护区外围退化程度显著高于保护区内部(P0.05),后10年的退化程度显著高于前10年(P0.05);(3)从驱动因素上看,1988—2008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耕地扩张是影响保护区土壤保持功能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在前10年,土壤保持功能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耕地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后10年,土壤保持功能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耕地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应权衡土壤保持功能保护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人地资源矛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持续增加、耕地减少的趋势。对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通过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总体表现出人均占有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不足。对近20年的耕地数据分析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是耕地减少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其中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威胁。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分析了人口、社会、经济、自然和政策等5个因素与耕地变动的相互关系和驱动作用,对未来耕地的发展趋向做出了初步判断,提出了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固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面积6,413.75平方公里,是黄土高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全县有37个公社,1个镇,413个大队,3,364个生产队。总人口55万,每平方公里平均80多人。现有农耕地419万亩,人均耕地8亩,每个劳动力负担24亩。林地316,000亩,  相似文献   

16.
生存篇     
《人与生物圈》2013,(Z1):132-135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居世界第139位,用占全球4.7%的森林支撑占全球23%的人口对生态和林产品的基本需求。我国人均有林地面积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0.6公顷)的22%;林地逆转日趋严重,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清查5年间隔期  相似文献   

17.
王铮  夏海斌  田园  王魁  花卉  耿文均  田丽  郑保利  赵金彩 《生态学报》2019,39(14):5166-5177
基于大数据分析思路和数据挖掘工具,在县级尺度上,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各县的平均人口密度,以及合成海拔(地带性因素)、环境脆弱性、人生气候指数、农业生产潜力、适宜水资源偏离度、交通便捷性、区位指数等,克鲁格曼Krugman所谓的区域地理本性特征,对胡焕庸线的存在的地理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密度与合成海拔、环境脆弱性、人生气候指数、适宜水资源偏离度、农业生产潜力等生态学因素密切相关,与交通便捷性、GDP和区位指数等显著相关。(2)对大多数省的人口密度的影响的贡献率排在强烈的是合成海拔、农业生产潜力和和水资源适应度,其次是交通便捷性和区位指数;它们是克鲁格曼Krugman新经济地理学认识的第一次区域本性和第二次地理本性因素。(3)新疆、山东、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分布比较独特,还需引入新的因子来解释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4)胡焕庸线沿线是一个生态脆弱地带。研究基本展现了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的胡焕庸线的地理学与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谢花林  李波  王传胜  杨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05,25(11):3028-3036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NPP利用率、土地人口承载度、系统生产优势度、人口密度、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供需比、系统稳定性指数、绿色覆盖度、抗灾度、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和农业支出比例等17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 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6个农业生态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果: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是四川盆地区和广西盆地区;处在“不健康”状态的是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处在“恶化”状态的是蒙新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名次序为:广西盆地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  相似文献   

19.
福建稻田生态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北纬23°26′—28°22′,东经116°—120°,依山面海。土地面积1.207×10~5km~2(折1.207×10~7ha),人口2800.82万,人均0.43ha。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0—2158m,地形复杂。耕地1.2439×10~6ha,占土地面积的10.1%,人均耕地0.045ha,为山多人多耕地少的省份。稻田9.56×10~5ha,其中75.4%分布于山区,多为中低产田,平均年产6165kg·ha~(-1);24.6%分布在沿海冲积平原,平均年产10042.5kg·ha~(-1)。现将稻田生态系统综合分析如下,为提高稻作产量,解决福建粮食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我国的农药和化肥用量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必将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统计数字。第一个是国有保护性农田——18亿亩,这个面积约占世界耕地的7%~8%,但是我们用的化肥、农药的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事实上,这些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