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2.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3.
辽宁县白垩世一新的反鸟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了在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小型鸟类。依据所具有的以下几点特征:(1)胫跗骨远端髁间沟窄,运视肉髁前缘较为平缓;(2)第四庶骨相对较为细弱;(3)坐骨逝端向背方伸出一个显著突起;(4)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本文将其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及跗庶骨远端的结构,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类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鸟类的新属新种:郑氏波罗赤鸟Boulu-chia zh  相似文献   

4.
根据发现于内蒙古宁城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亚成年鸟类标本,报道了早期今鸟型类一新属、新种——陈氏天宇鸟(Tianyuornis cheni gen.et sp.nov.)。新属种与红山鸟科(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longicresta,侯氏长腿鸟Longicrusavis houi及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 chaoyangensis)的特征最为相近,如体型大小相似,后肢明显长于前肢等;但也具有一系列与其他红山鸟科成员不同的特征,包括上下颌都保存有牙齿,齿骨直(特殊的"S"形齿骨曾被认为是红山鸟科鸟类的近裔特征),胸骨后外侧突远端呈扇形扩展等。这些特征表明新标本为红山鸟科一新属种。该新属种的发现使红山鸟科成为已知种属分化最丰富的早白垩世今鸟类群。另外,新标本也丰富了红山鸟科鸟类许多新的重要形态学信息,证实这一支系鸟类仍保留有牙齿结构。  相似文献   

5.
记述产于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反鸟化石。依据它所具有的"Y"形的叉骨;乌喙骨较宽且末端凹陷;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将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结构,如吻长、粗壮;有具钩状的牙齿;额骨大而低等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建立新属新种:杨氏弯齿鸟Camptodontus yangi gen.et sp.nov.。新种隶属于长翼鸟科,与长翼鸟的某些特征相似。它的发现不但给反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同时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记述产于辽宁省朝阳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新反鸟化石。依据它所具有的"Y"形的叉骨;乌喙骨较宽且末端凹陷;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将其归入反鸟亚纲。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结构,如吻长、粗壮;有具钩状的牙齿;额骨大而低等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建立新属新种:杨氏弯齿鸟Camptodontus yangi gen.et sp.nov.。新种隶属于长翼鸟科,与长翼鸟的某些特征相似。它的发现不但给反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同时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辽宁早白垩世一新的反鸟化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记述了在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小型鸟类。依据它所具有的以下几点特征:(1)胫跗骨远端髁间沟窄,远视内髁前缘较为平缓;(2)第四骨相对较为细弱;(3)坐骨近端向背方伸出一个显著突起;(4)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本文将其归入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及跗骨远端的结构,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鸟类的新属新种:郑氏波罗赤鸟Boluochiazhengi。最后,本文通过对新材料和现生鸟类在爪的形态,头骨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后认为,Boluochia可能为一类以树栖生活为主,并较为凶猛的鸟类。  相似文献   

8.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骨及龙骨突加长,乌喙骨具有发育的前乌喙突以及和肩胛骨关联的关节窝,叉骨"U"字型,愈合荐椎包括9-10枚荐椎,尾综骨短小,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跗跖骨完全愈合等,表明新属无疑属于今鸟类。在以下特征组合上很容易和已知的早白垩世今鸟类化石相区别:齿骨上至少有16枚细小牙齿,从齿骨前端向后沿齿骨大部密集排列;肩胛骨强烈弯曲;第一掌骨粗壮,较其他掌骨宽;第一指长并且远端延伸明显超过第二掌骨;肱骨+尺骨+第二掌骨与股骨+胫跗骨+跗跖骨的长度比例约为1.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属于基干的今鸟类。新发现的材料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很好,但近端却未完全愈合,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已知鸟类,或许表明今鸟类腕掌骨的愈合和现生鸟类的跗跖骨一样是从远端开始的,不同于反鸟类和其他基干鸟类。建昌鸟的下颌还保存了一个前齿骨,这是继早白垩世红山鸟之后的另一例报道,可能进一步表明这一结构在今鸟类中曾普遍出现。新鸟肩带、胸骨和前肢的特征显示了和现代鸟类相近的飞行能力,其后肢、脚趾的比例以及趾爪的形态等显示和燕鸟、义县鸟等相似的地栖特征。保存于标本上的鱼类残骸可能显示了建昌鸟食鱼类的习性。今鸟类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早白垩世这一进步鸟类类群的分化已不亚于反鸟类,湖滨环境在今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辽宁朝阳原家洼九佛堂组发现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朝阳副红山鸟(Parahongshanornis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尽管缺失头骨,但其头后特征和红山鸟及一件属于红山鸟科的长腿鸟最为接近,具有该科的一些明显鉴定特征,如前肢相对后肢十分短小,"U"字形的叉骨长明显大于宽等,因此可以归入红山鸟科。新鸟在以下特征上可与红山鸟及长腿鸟相区别,如叉骨支近端侧向压扁,联合处有一条深沟;胸骨末端有两对后凹陷,在龙骨突与侧突之间有短的后突;第Ⅱ指第1指节相对更加短粗,第2指节细长;耻骨具有膨大的耻骨脚等。新材料的发现为红山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学特征,还为研究早期今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辽宁早白垩世早期—鸟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早期一新的鸟类。这是继三塔中国鸟(Sinornis santensis)、燕都华夏鸟(Cathayomis yandica)之后报道的辽宁中生代第三种鸟化石,它的脊柱和腰带与始祖鸟和恐龙相似,但其肋骨又具有现代鸟类的性状,这是早期鸟类化石的又一新材料。  相似文献   

11.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一个种。亚洲杯椎鱼龙头部最明显的特征是下颌牙齿仅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此外,新种的吻部极长,超过头骨全长之半,上颌骨非常发达,并且具有已知鱼龙类中最小的眼眶。亚洲杯椎鱼龙是这一大型鱼龙类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中三叠世早期幻龙属(Nothosaurus)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分子,幻龙属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中东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尼期晚期和拉丁期晚期(Edinger,1921;Haas,1980;Rieppel,2000)。我国目前已报道的幻龙属化石有两种:杨氏幻龙(Li and Rieppel,2004)和幻龙属未定种(Rieppel,1998),它们均产于贵州省兴义地区的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最近在贵州省盘县地区关岭组Ⅱ段地层中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幻龙骨骼化石,证明中三叠世早期东特提斯区同样生存着幻龙类。鉴于标本的骨骼特征与已知的幻龙属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建立一新种Nothosaurus rostellatus sp.nov.(小吻幻龙)。新种的个体在幻龙属种中为中等(头骨中线长210~320mm);吻部短而小,具4个前颌骨獠齿,紧随其后是第5个明显较小的前颌齿;一对上颌骨犬齿之前有6~9个小型上颌齿;眼窝较大,卵圆形,位置相对靠前;内鼻孔的后缘由腭骨构成,具内鼻槽;外翼骨形成腹向凸缘;下颌具冠状突;背椎神经棘较低,背肋肩部明显加厚。N.rostellatus与其他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吻部形态和比例。新种的吻部较小,长略大于宽,前端钝圆,基部明显收缩,其吻部长度(从吻端至外鼻孔前端的距离)仅占其头骨中线长度的1/6~1/7,而其他种一般占1/4~1/5,具有细长吻部的N.haasi甚至接近1/3。此外,新种吻端-上颞孔前缘距离与吻端-外鼻孔前缘距离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其他种。N.rostellatus区别于其他幻龙种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上颌骨牙齿的数目和排列。在已知的幻龙属种中,很少有一对上颌犬齿前的上颌齿数超过5个者。新种正型标本ⅣPPⅤ14294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6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它们大小相等,指向腹方。副型标本ⅣPPⅤ14301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9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在已知的Nothosaurus中,新种与N.youngi Li & Rieppel,2004和N.marchicus Koken,1893无论是个体大小还是头骨形态均比较接近,如具有相对短而宽的吻部和较短的上颌齿列、相似的鼻骨形态等,与其他种相差较大,因此这里仅对新种与此二种之间的异同做简要的介绍。从头骨的一些具体形态特征看,N.rostellatus的鼻骨后侧方与前额骨相连,阻隔了额骨和上颌骨,该特征与N.youngi相同而不同于N.marchicus,后者鼻骨受额骨与上颌骨的阻隔,不与前额骨相连。如果不考虑鳞骨的外侧分支的宽度,Ⅴ14294和Ⅴ14301与N.youngi的头骨的最宽处均位于轭骨的后端位置,且其宽度为吻部宽度的2.6~3.5倍(其中N.youngi为2.6倍,Ⅴ14294为3倍,Ⅴ14301为3.5倍),而N.marchicus的最宽处位于头骨后部鳞骨的分支处,其轭骨后缘处头骨宽度为吻部宽度的2~2.8倍(Rieppel and Wild,1996,fig.36,41)。此外,N.rostellatus外翼骨形成腹向突起和下颌具冠状突的特点也与N.youngi相同,N.marchicus不具有该特征。另一方面,N.rostellatus的枕部特征则与N.marchicus接近而不同于N.youngi。新种的枕部内凹,枕骨侧边的后耳骨等向后侧部延伸,下颌关节在头骨后部位于枕髁之后,该枕部特征与N.marchicus一致。N.youngi的下颌关节与枕髁基本位于一个平面内,因此枕部未形成明显的内凹。新种的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宽,其中V 14294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接近相等,而V 14301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此特征也与N.marchicus相同而不同于N.youngi,前者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相等,后者的眶后弓很窄,其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小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的1/2。N.rostellatus鼻骨的左右两前突分别伸至两外鼻孔的前缘内侧,位置与N.marchicus相同,而N.youngi鼻骨前突仅伸至外鼻孔内侧缘的中部。N.rostellatus前颌骨的背突向后伸至外鼻孔后缘之后,接近鼻骨的后缘,而N.youngi仅伸至外鼻孔后缘中间部位。除前文所述新种两个主要鉴定特征外,N.rostellatus又以具有内鼻槽,翼骨前伸至内鼻槽附近等特征与该已知二种相区别。此外,新种前颌骨具外侧支突起,其他种该特征多不明显,如N.jagisteus不存在前颌骨外侧支突起,其前颌骨在外鼻孔的前外侧缘沿前外侧方向与上颌骨相交(Rieppel,2001)。从地理分布和地层层位看,N.marchicus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的中三叠统安尼阶,而N.youngi则分布于我国贵州南部的中三叠统拉丁阶。本文描述的化石产于贵州南部关岭组Ⅱ段,其时代应相当于中三叠世晚安尼期。N.rostellatus与分布于欧洲的同时期的幻龙N.marchicus以及与在其后约7~8Ma相邻地区出现的M.youngi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3.
A phylogeny for Agelaius blackbirds was constructed using sequence data from an 890 base-pair (bp) reg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 gene in nine species of Agelaius and a single species from all but 1 of the 28 described blackbird genera and subgenera. The genus was found to be polyphyletic with the South American members of Agelaiu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South American blackbird genera. Application of bootstrap and jackknife manipulations supports this conclusion. That this relatively well-known genus is polyphyletic represents a warning to those attempting to construct phylogenies without first demonstrating monophyly of the ingroup. The conclusion that Agelaius is polyphyletic necessitates (1)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that assumed monophyly and (2) the initiation of a variety of new comparative behavior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suggested by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产自辽宁北票上园地区黄半吉沟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膜翅目昆虫化石1新属新种Trematothoracoides liaoningensis gen.et sp.nov.,归入薤式产(Sepulcidae)中的陷胸茎蜂亚科(Trematothoracinae)。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可行的陷胸茎蜂化石,也是该亚科在侏罗纪的产次报道,分支分析结果表明Trematothoracinae为一单系类群。Thoracotrema与Prosyntexis进化程度较高,构成一对姊妹群,同时又是Trematothorax的姊妹群,Trematothoracoides最为原始,为Thoracotrema Prosymtexis Trematothorax的姊妹群。  相似文献   

15.
为澄清广东大亚湾水域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 研究建立了它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学特征, 以及基于核糖体大、小亚基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报道了中国海链藻属的1个新种, 即扇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flabellata sp. nov. X.H. Guo, Y.Q. Guo & Y. Li。该种以短链状群体或单细胞生活, 壳面具有一圈壳缘支持突、一个中央支持突和一个壳缘唇形突。壳面孔纹束状排列, 是此种的典型特征。此种与帕尔海链藻T. partheneia较为相似, 区别特征如下: 此种的壳面支持突和唇形突均具有外管, 而帕尔海链藻的突起没有外管, 只有内管; 其次, 此种的壳面较平, 而帕尔海链藻的壳面隆起呈鼓状; 第三, 此种的中央支持突具有3个围孔, 而帕尔海链藻具有4—5个围孔。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我国北部地区针叶树生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真菌6属13种。其中哈尔滨散斑壳(Lophodermium harbinense Y.R.Lin)是新种,秋散斑壳(L.autumnale Darker)和雪松散斑壳(L.cedrinum Maire)为中国新记录种,其余诸种国内曾有过记录。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及图解,对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记述,并记载了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  相似文献   

17.
辽宁北票尾羽龙(Caudipteryx)一新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1998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北票上园张家沟采集到一块保存相当完整的、属于尾羽龙的头后骨架。该材料被订立一新种,对尾羽龙的已知特征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订。本文是对这一新材料的初步记述,并简单讨论了尾羽龙的系统位置和习性。 尾羽龙科(新科)Caudipteridae fam. nov. 尾羽龙属 Caudipteryx Ji et al. 1998 董氏尾羽龙(新种) Caudipteryx dongi sp. nov. (图1~3;图版I~V) 词源种名谨献给我国杰出的恐龙学家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肉疣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肉疣衣属地衣为世界广布属之一,该属为壳状地衣,地衣体通常龟裂具疣,子囊果盘状一般无柄贴生,盘缘明显,侧丝分枝结网状,孢子大型。本文对中国肉疣衣属地衣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报道了该属地衣共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5种,即寒生肉疣衣、柱芽肉疣衣、粉末肉疣衣、亚裂芽肉疣衣、亚绿肉疣衣。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20.
楠木名称考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刚  韦发南   《广西植物》1988,(4):297-300
<正> 经过多年对楠木的研究,我们发现楠木的正确学名应该修订。驰名中外的“楠木”,是很有趣的珍贵树种,它包括樟科润楠属(Machilus Nees)和楠属(Phoebe Nees)植物的一些近缘种,在四川及云南,一般把Phoebe zhennan,Phoebe hui和Machilus pingii通称为楠木,而在福建、浙江、贵州及广东、广西,却把Phoebe bournei称为楠木。自1877年英人A.Davenport在Kew Report报道了关于中国楠木的消息后,楠木的名称开始在植物学界造成乱混。D.Oliver于1879年把A.Davenport、E.Bradford和F.Vinc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