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雨青  刘星  马兰 《生命科学》2014,(6):593-602
药物滥用既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药物成瘾的本质是一种以药物引起的基因表达和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变为基础的病理性记忆。主要介绍国内外近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药物成瘾是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均证实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及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形成的不同阶段逐渐发生改变。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或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等技术的组学研究对包括药物成瘾在内的精神疾病遗传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上述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或测序技术主要预测疾病的遗传风险位点。然而,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且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脑区特异性的细胞异质性信息。因此,传统研究对发病机制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是针对单个细胞进行转录水平的测定,规避了传统测序对细胞群体平均转录水平检测的缺点,可以定量描述细胞异质性。近年来,单细胞转录测序技术在神经精神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该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以药物成瘾为例,重点阐述说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Han J  Li YH  Bai YJ  Sui N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4):327-330
下丘脑是调控自然奖赏的重要脑区,它能特异性地表达一种神经肽——食欲素(orexin),这种神经肽在药物奖赏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成瘾研究中,发现不同脑区中的食欲素神经元对奖赏和动机行为的调节作用是不相同的:围穹窿区(PFA)和背内侧下丘脑区(DMH)的食欲素神经元主要参与激活应激系统,而外侧下丘脑(LH)的食欲素神经元主要通过激活与奖赏学习相关的大脑环路参与奖赏行为的调控。提示食欲素系统可在延长戒断防止复吸发生中成为新的研究目标,食欲素受体可以作为治疗药物成瘾的一种新的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4.
神经细胞骨架对神经元功能有重要作用。药物成瘾会导致神经细胞病态发生,几乎在所有药物成瘾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都能检测到细胞骨架蛋白的变化,细胞骨架蛋白在这个过程涉及神经细胞结构、突触可塑性、信号转导、功能蛋白的降解或修饰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本文综述了神经细胞骨架在药物成瘾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药物成瘾及成瘾记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介绍药物成瘾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神经回路及共同分子机制的基础上,围绕学习和记忆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综述了关联性学习与复吸,关联性学习与敏化,异常关联性学习与强迫性用药行为,关联性学习及成瘾记忆与成瘾,多重记忆系统与成瘾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强调了突触可塑性及成瘾记忆在药物成瘾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慢性脑病的药物成瘾的形成过程的重要特征是它包含着信息的特殊学习类型。药物成瘾与依赖于多巴胺的关联性学习紊乱有密切关系。海马可能在成瘾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药物成瘾和抑郁症的共患率日益提高,已发展成为常见的精神共病状态,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及潜在的机制仍不明确,开发针对药物成瘾共病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是一项重大挑战。大量的文献表明,药物成瘾和抑郁症存在着共同的发生脑区及分子机制。该文阐述了伏隔核、外侧缰核和中脑腹侧被盖区等脑区在这种共病中的重要性,还介绍了κ阿片受体、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分子在这种共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这些发现为研究药物成瘾与抑郁症共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药物成瘾共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35年来,针刺治疗物质依赖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相关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该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香港的温祥来医师于1973年首次报道,采用电针(两对体针和一对耳针连接电刺激)可以减轻阿片成瘾者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二)纽约M.Smith医师(1985)领导的美国国家针刺脱毒协会(NADA)确定,仅采用耳针,不加电刺激,治疗药物依赖(身体依赖);(三)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PKU NRI)韩济生教授及其同事(1992-)用特定频率的躯体穴位电刺激缓解海洛因成瘾者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并可抑制患者脱毒后对毒品的心理渴求(精神依赖)以预防复吸.本文将综述针刺干预药物依赖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及初步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药物成瘾者在药物戒断时可引起明显的负性情绪,如焦虑不安、紧张、易怒等,这种负性情绪在觅药行为的维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感受系统(interoceptive system)尤其是岛叶可能在监控这种负性情绪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涡虫纲分类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涡虫纲分类学的研究李光鹏(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哈尔滨150040)关键词涡虫,涡虫纲,分类学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动物生活在海洋、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多数营自由生活,少数为共生或寄生生活。是一类种类繁多,形态、大小、色泽和栖息环境多样性的动物[...  相似文献   

10.
组织再生由复杂的基因网络调控,但基因调控网络的上游诱发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解剖结构、基因组以及系统进化位置上的特征使具有全身再生能力的涡虫成为探究再生问题的良好动物模型之一。研究涡虫再生的诱发机制对于解释物种间再生能力的差异,以及促进再生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涡虫受损后,一些再生早期信号的快速响应是下游再生基因调控网络激活及组织正常再生的潜在诱发条件,包括离子通道通过介导离子流引起胞内外离子浓度改变而诱导干细胞增殖;活性氧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相互作用可激活下游调控组织分化的信号通路;ATP可能通过激活嘌呤能受体调控下游再生过程;损伤后产生的大量黏液及一氧化氮可能作为信号因子,通过免疫相关作用引发再生相关信号级联反应;神经和表皮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诱发芽基生成及后续再生过程。不同因素可能通过参与再生微环境的塑造,协同激活再生基因调控网络,促进涡虫再生。这些潜在的再生激活因素与涡虫强大的再生能力之间的确切关系,以及再生激活因素与诱发伤口愈合因素的异同目前仍不明晰,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The substance which inhibits brain formation in the regenerating planarian Dugesia etrusca was found to be a large molecule, at least in part protein, which electrophoreses as an electronegative moiety in pH 6.8 buffer. A model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is finding and previous studies, which proposes an electrochemical mechanism for the control of polarity and possibl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issue organization in planarians. It is proposed that a bioelectric field exists and moves the electronegative brain-inhibiting substance in a posterior direction, establishing polarity. This model explains the polarity reversal experiments using external fields and many of the previously unexplained classical planarian experiments. Data are presented demonstrating the existence, magnitude, and polarity of this bioelectric field, which is not greatly altered upon decapitation, all in accord with predictions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2.
微RNA(microRNA,miRNA)参与了神经细胞分化和突触可塑性及形态修饰的调节,并且与高级认知功能如学习和记忆有关系。目前miRNA在成瘾领域的研究已经有零星报道。本综述第一次总结了miRNA在成瘾中的研究,并且针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in brain reward regions are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and persistence of drug addic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by which drugs of abuse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stimuli, such as drug-associated cues or stress, converge on the genome to alter specific gene programs. 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se stable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in neurons are mediated in part by epigenetic mechanisms that alter chromatin structure on specific gene promoters. This review discusses recent findings from behavioral, molecular and bioinformatic approaches being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drugs of abuse. This novel mechanistic insight might open new avenues for improved treatments of drug addictio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Stereotactic cingulumotomy for drug addi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73 patients with drug addiction. They were treated by lesions in the anterior cingulum. Morphine, Pethidine (meperidine) and alcohol were the common drugs of addiction. Selection of cases, rationale for surgery and operative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Follow-up varied from 1 to 6 years. Results of surgery indicate this procedure as the most promising one for cure of drug ad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