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体胸腺和周围淋巴器官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多种T细胞和NK细胞单抗和免疫组织化学的ABC技术,在冰冻切片上对人扁桃体、淋巴结、牌和胸腺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D5、CD8、CD4、CD3和AIG3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扁桃体,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胸腺,但各种抗体的反应强度不同。从各种T细胞工群的染色强度和形状看,胸腺髓质部的胸腺细胞相当于周围淋巴器官内的胸腺依赖区。胸腺内T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质膜上的抗原也有相应变化。NK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淋巴结和扁桃体的副皮质区,脾的红髓以及胸腺的筋质部。这些不同的分布,说明NK细胞不仅与淋巴小结的活动有关,可能还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早期宫颈癌的关系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60例接受子宫颈癌根治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reg细胞、CD8+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外周血Treg细胞、CD8+T细胞水平较术前降低,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在6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组术前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CD8+T细胞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均低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CD3+T细胞、CD4+/CD8+比值均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CD3+T细胞联合CD4+/CD8+比值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10。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水平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情演变有关,其中外周血Treg细胞、CD3+T细胞联合CD4+/CD8+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IVmac239感染早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可能关系。方法以静脉注射SIVmac239制备恒河猴AIDS模型,对回肠派氏淋巴结进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标记,分离Peyer’s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CD3、CD4、CD8、CD28、CD95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Peyer淋巴结中CD4+/CD8+比值持续下降,记忆性细胞比例升高,但Peyer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CD8+T细胞从第5天开始持续升高。结论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向记忆性细胞的转化增加,但是CD4+/CD8+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细胞化学ACP偶氮染色法和5′N“Gomori”染色法鉴别小鼠淋巴结及胸腺T、B淋巴细胞。测定小鼠上述淋巴组织细胞悬液样品中ACP及5′N活力所得的结果,淋巴结的ACP阳性细胞为67%左右,5′N阳性细胞为31%左右,胸腺的ACP阳性细胞为97%,5′N阳性细胞为10%。上述结果是相互符合的,也与目前已报导的小鼠及人的淋巴结和胸腺T、B淋巴细胞百分数基本符合。 文中就ACP偶氮染色法与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进行了比较,证明在小鼠上述淋巴组织细胞悬液中ACP阳性淋巴细胞基本上代表T淋巴细胞。 还就5′N“Gomori”法染色过程中,基质液中铅离子浓度对5′N活力的影响,ACP活力抑制剂的使用和机理以及所得出的小鼠淋巴结及胸腺中T,B淋巴细胞百分数的可靠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在深入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所进行免疫功能的测定方面,应用免疫学方法的报导较多,而有关细胞化学的应用则甚少,如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鉴别T淋巴细胞的资料(Mueller,1975;1976;Ranki,1976),以及鉴别B淋巴细胞的零星记载。M(?)ller等(1974)在人的脾(白髓)切片细胞中曾发现5′核苷酸酶(5′N)反应与EAC玫瑰花试验花瓣形成的阳性关系较好。此外在人的淋巴结切片观察中也证实了在EAC阳性区只出现5′N阳性反应(M(?)ller,1974)Uusit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用手术切除的正常人新鲜扁挑体细胞制各白细胞干扰素,较适宜的条件是扁桃体在离体后8小时内应用,以1640作为培养液,按每毫升含10个活细胞、200IC粗干扰素起动、128HA的NDV诱导培养18—24小时,pH不低于7.0,能较稳定地获得效价平均>40,000IU/ml 的粗干扰素。因粗干扰素效价较高,用KcNs一乙醇法进行一次纯化,部分纯品的比活性即可>10。IU/mg蛋白,回收率50—60%,产品的各项生物制品指标均符合美国NIH标准。一颗新鲜扁挑体一般可得到200—500×107个活淋巴细胞,约相当于400—1,000ml血所分离得到的白细胞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源困难和价格昂贲的问题,扩大了生产白细胞干扰素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山西省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机体免疫状态的分析和肿瘤患者的免疫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1 238例健康成人体检人群,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和相对计数。结果:确定了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并发现CD3~+T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4~+T细胞相对计数、CD8~+T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NK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19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4/CD8比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性别之间CD8~+T细胞相对计数、CD4~+T细胞绝对计数和CD19细胞绝对计数无统计学意义,CD3~+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4~+T细胞、CD19细胞相对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建立了山西省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值范围,为机体免疫功能的评价和肿瘤免疫治疗、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对66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鼻咽癌患者CD4+细胞数减少(40.58±15.2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细胞数增加,Th/Ts比值下降或倒置(0.92±0.57)。结论:鼻咽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正常实验恒河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获取基础数值。方法使用BD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Cell QuestTM3.3分析软件,应用CD3-Percp、CD4-FITC、CD8-PE荧光标记的抗体,对北京地区84只实验恒河猴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地区实验恒河猴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LYM)的百分比为32.82%±5.93%;CD3^+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3.99±6.34)%;CD4^+/CD8^+的比值为1.45±0.41;LYM百分比为白细胞的(49.70±14.00)%;LYMF为(4.634±2.181)×106/mL。结论实验用恒河猴T淋巴细胞亚群的基础数值测定为相关比较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对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对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在23例经650nm.5mW的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一次,五次和十次的患者中,CD^+3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与照射前(63.66%)比较,分别提到65.86%,69.94%,75.04%。CD^+4T辅助细胞在第十次治疗后也有所增加。除此之外,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对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一系列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在冰冻切片上对不同胎龄(9~38周)的脾,比较观察了淋巴组织形成过程中,B细胞膜抗原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脾内T、B淋巴细胞集聚是沿血管分布的,开始为集落样,随着淋巴细胞不断增加,则分别发育为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由集落发展为脾小结时,膜抗原出现一系列变化,如Leu14和BA-1由弱阳性到阳性,OKB-2和Tac由阴性转变为阳性。其他的各种SIg,HLA-DR也有相应改变,这些膜抗原表达的变化,提示B细胞向成熟方面发育,但未发育为浆细胞,脾小结内也未见有生长中心。T细胞数量由少到多,但染色强度没有改变,这是因为T细胞不在脾内发育,而且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功能上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用于免疫的抗原来自人足胼胝,传统的观念认为,此部位的角蛋白属于“软”角蛋白。然而我们在免疫荧光定位时发现,此单抗不能与一般上皮、表皮和培养表皮细胞的“软”角蛋白相反应,却能与哺乳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硬”角蛋白相反应。 相似文献
12.
A STUDY OF GLUCO-CORTICOSTEROID-INDUCED PYKNOSIS IN THE THYMUS AND LYMPH NODE OF THE ADRENALECTOMIZED RAT
下载免费PDF全文

Pyknotic nuclei, observed in the thymus of steroid-treated rats, are dense, homogeneous, intensely basophilic and Feulgen positive.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image is that of a complete segregation of the chromatin from the nuclear sap producing a margin or crescent of condensed chromatin. Approximately 30% of all small thymocytes appeared to undergo this type of degeneration within 3–4 hr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synthetic corticosteroid, dexamethasone. At this time, pyknotic thymocytes were observed in clusters,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the activity of dense reticular cells and macrophages. Topograph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a select population of steroid-sensitive thymic cells. Furthermore, on the basis of thymidine-3H incorporation studies, it appears that the steroid-sensitive population of thymocytes does not correspond to "aged" cells. In addition, many plasma cells became pyknotic after the same steroid treatment, indicating an unexpected similarity between their nuclei and those of lymphocytes. Finally, steroid failed to induce pyknosis of thymocytes in a variety of in vitro experiments, suggesting that the in vivo effect of steroid is of an indirect nature.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the nature of the nuclear changes characterizing pyknosis, (b) the hypothetical mechanism whereby steroids trigger such changes, and (c) the population of cells susceptible to steroid-induced pyknosis.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1例乳腺增生组和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病灶组织内VEGF-C蛋白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D2-40标记肿瘤新生淋巴管,计数肿瘤淋巴管的密度(LVD)。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VEGF-C的表达和淋巴管的密度(LVD)都明显高于乳腺增生组(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阳性组中淋巴管的密度(11.32±5.78)与VEGF-C阴性组中的淋巴管密度(8.75±3.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蛋白的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都与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P〈0.05)。结论VEGF-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管的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C的高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的升高是促进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是转化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特别是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参与细胞外基质合成,创伤愈合和胚胎形态发生等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抗TGF-β_1多克隆抗体和个别重组人TGF-β_1的单克隆抗体,对研究各种细胞的TGF-β_1的合成,定位和其它生物学效应发挥了作用。本文报道了抗人血小板TGF-β_1单克隆抗体TB 21的制备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它对TGF-β_1免疫识别的专一性,以及调变对TGF-β_1敏感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抑制的活性。结果表明,TB_(21)单克隆抗体为IgG_1亚型;对TGF-β_1有较高亲和力,亲和常数(Kaff)为1.47×10~8M~(-1);Westernblot 显示TB_(21)抗体能专一地结合25 Kd 成熟型分子和其12.5 Kd 的单体分子,对CCL/64细胞生长抑制和对NRK-49 F 成纤维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的鉴定都证明TB21单抗对TGF-β_1的生物学效应有专一性的中和作用,可用于TGF-β_1的有关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抗人Lepti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本室制备的重组人Leptin为抗原,以鼠伤寒沙门氏裸菌为佐剂,通过脾内、腹腔、静脉三种途径相结合免疫BALB/c鼠,以PEG为促融剂,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SP2/0细胞进行融合,HAT、HT选择性培养基、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有限稀释法进行4次克隆化,获得三株能稳定分泌抗人Leptin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对所获得的细胞株及其分泌的单抗特性进行较系统的鉴定显示,获得的单抗特异性高,亲和力强,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3。初步应用的研究显示,获得的单抗不仅可用于体外Leptin的免疫印迹检测,而且可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技术用于脂肪组织中Leptin的检测,为Leptin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证据表明人体肝癌细胞表面膜抗原的成份与正常肝细胞的有差异。应用125I UdR释放试验也证明肝癌患者的周围血淋巴细胞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有可能识别这些膜抗原的差异性。但除了与人体肝癌有交义反应的胚胎肝抗原的性质有些初步报道以外,人体肝癌相关抗原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体外抗体应答中T、B淋巴细胞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体外抗体应答的细胞学过程,并为完善体外免疫实验系统提供方向和依据,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FACS),在本实验室建立的人淋巴细胞体外免疫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对体外诱发抗体应答中淋巴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结果。一、T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与设置培养物时细胞浓度相关,如果T细胞一开始占比例较大时,其变化为下降,否则其变化为上升。但最终都维持在30%上下。二、CD4~+(T辅助)细胞和CD8~+(T抑制)细胞的变化在扁桃体细胞和脾细胞中有所不同。在两周的培养过程中,前者无论加或不加C.M.(T细胞条件培液)或MTG(混合丝裂原),CD4~+细胞的比例均高于CD8~+细胞;而后者在加了C.M.或MTG后,CD8~+细胞的比例明显上升,但CD4~+细胞却有下降趋势。论文讨论了上述变化与免疫应答强度的可能关系。此外,亮氨酸甲酯(Leu-O-Me)的加入对CD8~+细胞没有影响。三、B淋巴细胞的变化,在培养两周过程中,无论扁桃体还是脾脏来源的细胞,B细胞富集的程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直至培养结束时,B细胞的比例仍维持在60%左右。T、B细胞间的比例也无明显变化,这表明所建立的体外免疫实验系统对B细胞的存活及其应答的诱发是适宜的。CD19~+B细胞的变化较为明显,其意义目前尚难推测。此外,一般认为CD5~+B细胞是一类分泌自身抗体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一直处于少数,未见增多。四、对于本实验中设置“框界”(“gating”)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用单克隆抗体LCA,UCHL1,MT1,MB1,MB2,LN1和LN2对6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作免疫表型研究。证实B细胞性淋巴瘤50例(77%)。T细胞性淋巴瘤11例(17%)(4例染色不良,未能分型)。根据国际工作分类,本组T细胞淋巴瘤所占比例分别是11%,27%和13%。全部病例中LCA阳性率97%。T细胞抗体UCHL;阳性率(91%)明显高于MT1(73%),且与B淋巴细胞无交叉反应。4种B细胞抗体阳性率分别为LN。(96%),MB2(94%),LN1(86%),MB1(84%)。LN2和LN1对源于滤泡中心细胞淋巴瘤有更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单克隆抗体可有效用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合理选用单克隆抗体有助于进行免疫学分型。 相似文献
19.
从正常人不同发育时期, 不明原因流产, 增殖型和侵蚀型葡萄胎滋养细胞角度,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LN) 的显微定位, 比较研究其不同定位与滋养上皮增殖, 生长, 分化, 凋亡, 迁移和浸润的关系。结果显示: 正常人不同发育时期, LN主要在早孕滋养细胞基底膜呈阳性着色, 中期无合体结处滋养细胞基底膜呈阳性着色; 不明原因流产,LN在合体滋养细胞质和顶尖部呈阳性着色; LN 在增殖型葡萄胎滋养细胞接触处呈阳性着色; LN 在侵蚀型葡萄胎滋养细胞膜呈阳性着色。提示:LN基底膜定位与滋养细胞分化和迁移密切相关,LN 胞膜定位与滋养上皮侵蚀密切相关,LN 细胞接触处定位与滋养细胞增殖可能相关, LN 胞质和顶尖部定位与滋养细胞凋亡可能相关, LN阴性着色与合体结和足月滋养细胞衰老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