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NA指纹图谱鉴别双歧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RAPD技术选用10条引物对7种9株双歧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在优化条件下所得DNA指纹图谱分析了双歧杆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了相似性指数矩阵和树状图.结果表明,不同序列的随机引物可扩增不同形式的RAPD图谱,但并非所有图谱都具有分类学意义,其中引物S256对双歧杆菌种及同种不同菌株均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由该引物扩增的RAPD图谱计算出的相对性指数矩阵以及由此构建的聚类树状图均能正确地反映出双歧杆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对RAPD图谱作为工业双歧杆菌分子标记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ISSR标记构建云南省栽培灯盏花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从20对候选引物中筛选出7对引物对云南10个地方栽培灯盏花进行扩增,通过扩增带型的差异构建其DNA指纹图谱,利用Popgen32、NTSYS2软件进行遗传一致性系数和遗传多样分析.结果:7对引物在10份共扩增出48条谱带,其中33条具有多态性,占68.8%,表明各居群的遗传差异较大.10个地方种质资源被聚为2个大类,野生居群被聚为一类,栽培灯盏花聚为一类,其中栽培灯盏花有两大亚类.结论:通过构建DNA指纹图谱容易地把灯盏花种植资源相互区分鉴别出来,10个地方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栽培灯盏花与野生具有差异,栽培种质材料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明竹属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及DNA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对竹类有较好多态性的18条引物及已优化的ISS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分析大明竹属25种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共扩增出重复性好的多态位点高达88.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8.61个,DNA分子量在160-3000 bp,此25种竹类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006,变异幅度为0.1486-0.7191,说明大明竹属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相对复杂。ISSR结果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5396处将25种竹划分为3类,与形态分类结果大致一致,说明ISSR技术能精确检测大明竹属部分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有助于该属的分类。试验用U807、U815、U835、U836、U840、U841、U844 7条引物构建大明竹属25种竹的数字指纹识别码,为大明竹属部分植物的分类及种质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莲藕品种DNA指纹图谱的绘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RAPD技术对14个莲藕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用5个Operon引物和80个SBS的RAPD引物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来自SBS的RAPD-C13和RAPD-D15扩增出的8条多态性条带,绘制了14个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在该图谱中每个品种均有各自特异的DNA指纹。  相似文献   

5.
DNA指纹图谱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DNA指纹图谱法是利用卫星DNA作探针,探测不同生物的卫星区,产生相应的DNA指纹图谱的杂交方法。它是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最新技术。短暂几年,该法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并在法医学、人类遗传学以及鸟类和其它哺乳类的遗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家蚕催青后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家蚕Bombyx mori催青后期胚胎蛋白质图谱的变化。研究发现: 在头胸分化期(戊3)、反转期(己1)、毛瘤发生期(己2)、点青期(己3)、转青期(己4)和孵化期(己5)胚胎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共检测到209个特异蛋白斑点,其中己3和己4两个胚胎出现的特异蛋白斑点数在整个催青期胚胎中为最多,分别达55和77个。与催青前期胚胎出现的特异蛋白斑点变化规律相似,这些特异蛋白斑点大多也是在随后邻近的胚胎发育中消失。推测这些特异蛋白可能与相应胚胎的形体特征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7.
家蚕催青前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了探讨家蚕Bombyx mori胚胎蛋白质整体变化,以多化性品种P50为材料,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催青前期胚胎(戊3以前)各个时期蛋白质图谱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从临界Ⅱ期(丙)胚胎到缩短期(戊2)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基本稳定,存在于临界Ⅱ期胚胎的蛋白斑点在催青前期的4个胚胎中消失的个数较少,仅占22.80%,而在催青的最后2个胚胎中消失的蛋白质斑点却占48.18%;在神经沟出现(丁1)、腹肢突起(丁2)、上唇突起(戊1)和缩短期(戊2)胚胎的双向电泳图谱中能够检测到100个特异蛋白质斑点,这些特异蛋白质斑点大多在随后邻近的胚胎发育中消失,暗示了这些特异蛋白可能与相应胚胎的形体特征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8.
家蚕胚胎细胞系BmE-SWU1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家蚕反转期胚胎组织进行一年多的原代培养,分离筛选出了高繁殖细胞群体,建立了BmE-SWU1细胞系。该细胞系以梭形和近圆形细胞为主,杂以少量多突起和巨型细胞。细胞系的倍增时间在28℃时为57.6h,染色体呈短杆状或颗粒状,染色体数目异倍化,具有典型鳞翅目昆虫细胞系的染色体特征。BmE-SWU1细胞系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高度敏感,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为2.92415×10-7。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在家蚕胚胎细胞(Bombyx mori-SWU1Embryoniccell line,BmE-SWU1)中增殖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进行了观察;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IFAT)对家蚕微孢子虫极丝弹出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家蚕微孢子虫体外培养体系中观察到了二型孢子、发芽后的孢子空壳以及未成熟孢子等;此外,在接种后10d的细胞爬片中,发现了大量孢子弹出极丝的情况,其极丝的长度在58μm-120μm之间,其中100μm以上的居多,且其极丝的扭曲程度、方向性、粗细也大都不同。本研究表明了微孢子虫在培养细胞体系中自动发芽可以以长极丝孢子的形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在收集中国南瓜海南农家品种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ISSR和SRAP标记技术对28份海南农家品种间的遗传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为中国南瓜海南农家品种鉴定、评价、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所供试的品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特异性,具有特殊的遗传基础或背景,所筛选的6个ISSR引物和11对SRAP引物共产生了10个特异标记和11条唯一缺失带;应用ISSR引物组合UBC807/UBC814/UBC844/UBC868和UBC808/UBC814/UBC844/UBC868,以及SRAP引物组合Me1/Em2 Me1/Em10 Me2/Em3和Me1/Em1 Me1/Em10 Me8/Em3分别绘制了四张28份中国南瓜海南农家品种的DNA指纹图谱,所构建的DNA指纹图谱直观、简单。ISSR标记和SRAP标记技术可有效应用于中国南瓜海南农家品种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11.
在两栖类爪蟾胚胎发育中,由受精引起的皮层转动造成了受精卵的背腹极性。为了研究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分布对胚胎体轴形成的影响,我们进行了16细胞期动物极背、腹方裂球的外植和异位移植实验。16细胞期的动物极背方裂球在外植和移植到腹方位置后都表现出背方特征,如外植块培养到原肠中期时伸长,背方裂球在移植到腹方后引发第二体轴等;而16细胞期动物极腹方裂球移植到背方后其发育命运则遵循背方裂球的命运,参与背方结构的形成。我们认为在16细胞期,动物极背、腹方的裂球由于包含着不同的卵质,因而在发育能力上已经具有背、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技术,对草鱼早期胚胎胚盘区细胞的表面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草鱼胚胎细胞表面含有Na,Mg,Al,S,Cl,K和Ca(2)七种元素在胚胎各期的相对含量是不同的,并且各种元素在胚胎发育中的变化曲线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蚕蛹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蚕蛹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及其主要产品的应用,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C57BL/6J小鼠ES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从C57BL/6J个鼠的囊胚中,建立了三个ES细胞系MESPU17,MESPU18,MESPU19。这些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和强AKP反应,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具有干细胞的特征。这三个细胞系均为XY型,正常二倍体核型分别占70%、88%和59%。体外分化可形成简单类胚,体内分化可形成瘤块。与国际上通用的CCE和来自129/ter的ES细胞MESPU13相比,这三个细胞系的ES细胞较大;在体外培养时,生长较慢;细胞也较粘,进行显微注射时,很容易粘在注射针壁上。MESPU17,MESPU18进行了嵌合体制作,以BALB/c和昆明鼠的囊胚为受体,采用囊胚注射法未获嵌合体,但使用昆阴鼠的8细胞胚注射法和共培养法得到嵌合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Boyden小室法和FACS分析法,我们分析了五株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MTSC)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化学趋化因子(Chemokines)活性,及定向迁移的淋巴细胞中B细胞、CD 4~ CD 8~-和CD4~-CD8~ T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五株MTSC的培养上清液对上述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趋化作用.MTSC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MTEC 1和MTEC 2产生的Chemokine(s)对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相对较强;2.MTDC 4分泌的Chemokine(s)主要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3.MTEC 3和MTEC 5分泌的Chemokine(s)对多种类型的靶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的趋化作用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MTSC-SN对B细胞的趋化活性普遍高于对T细胞的趋化活性,对CD 4~-CK 8~ T细胞的趋化活性高于对CD 4~ CD 8~-T细胞的趋化活性。MTSC-SN中趋化因子的分析,有利于新型chemokines的发现及其生物功能的阐明,并可进一步研究Chemok-ine(s)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不同上皮细胞的角蛋白丝性质和多肽组成的差异,建立了四种不同上皮细胞系(株)间交叉污染的检测方法:1.SDS-PAGE法;2.免疫印迹法;3.AE1单抗免疫荧光染色法;4.角蛋白丝结构转化法。结果表明:方法1—3比较有用。我们认为,要获得较满意的检测结果,需要根据不同上皮细胞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no cell proliferation in very sparcely plated chick embryo cell cultures. Substituting conditioned medium or adding of ethanol-fixed homologous cells to the cultures accelerates cell colony growth. The mechanism for the mitogenic action of fixed cells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tact stimula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ddition of extra cells to sparse culture is believed to mimic the cell micro-environment existing in subconfluent cultures. The role of diverse cell—cell contacts in cultured cell growth regulation is discussed. The procedure used (addition of ethanol-fixed cells) may improve normal cell clon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眼正常发育中,色素上皮层和视刚膜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着紧密的接触,功能上也相互依赖,但色素上皮的作用不甚清楚。很多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如果失去了与色素上皮层的紧密  相似文献   

19.
植物离体培养是植物基因操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植物个体发育研究中基因表达研究的有益参考体系。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变异有时会使再生植株丧失优良的性状而需加以控制和避免。为此,首先需要了解培养过程中的遗传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素酶(Heparanase,Hpa)表达水平与人类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blot检测2组4种不同转移潜能的人类肿瘤细胞系中Hpa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pa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高转移潜能人类肺癌细胞(0·757±0·033,0·670±0·020)、乳腺癌细胞(0·617±0·024,0·661±0·013)中明显高于相应的低转移潜能肺癌细胞(0·518±0·012,0·406±0·012)、乳腺癌细胞(0·170±0·016,0·227±0·011)。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类肿瘤中,Hpa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转移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