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2年2月1日起,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松木进口,只能通过我国江苏(南京、连云港)、福建(福州港)等17个指定口岸进境。美国、加拿大进境松木携带疫情复杂,将给指定口岸带来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2022年1月,连云港海关在进口美国原木中截获了美东最小齿小蠹。该小蠹在我国无分布,为国内首次截获。其形态特征与近似种主要区别为:该齿小蠹体型相对较小,一般为2.1~2.8 mm,侧缘4齿各自独立,其中第2齿和第3齿着生在共同的基部。通过初步风险分析,其通过指定口岸入侵我国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成功入侵定殖,将对我国的林业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各相关指定口岸应加强对北美进境原木的检疫。 相似文献
2.
3.
Stephen L.Wood和黄复生1986报道(Stephen,1986),将拟鳞小蠹属Pseudoxylechinus定为新属,包括5种。本文介绍1新种云杉拟鳞小蠹Pseudoxylechinus piceae sp.nov.的形态特征及列出该属6种的检索表。属的特征其中触角锤状部近基1/3处有一横向几丁质嵌隔(上述论文未提及)。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双棘长蠹属Sinoxylon(非中国种)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双棘长蠹属昆虫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往往难以准确鉴定。为解决双棘长蠹检疫鉴定中缺少形态特征图的困难,本文开展了有关双棘长蠹鉴定特征的研究,以期为这些双棘长蠹的检疫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国口岸截获和国内采集的12种双棘长蠹属昆虫,即黑双棘长蠹、相似双棘长蠹、红角双棘长蠹、苏丹双棘长蠹、折缘双棘长蠹、小横双棘长蠹、阔齿双棘长蠹、角豆双棘长蠹、三胝双棘长蠹、粗双棘长蠹、萨西双棘长蠹和橼子双棘长蠹作为研究对象,从虫体体长、侧面观、触角形态、鞘翅斜面上的双棘、刚毛、侧缘瘤突及其他鉴定特征等方面对这12种双棘长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种双棘长蠹成虫体长从4.0~8.6 mm变化较大;图示了成虫侧面观;这些双棘长蠹的触角可根据触角棒长度与棒节第二节宽度的比例分为三指型和三叶型;斜面上双棘形态和位置变化多样;鞘翅斜面上的刚毛可分为倒伏型、直立型和无毛型;结合体长和其他特征,列出了这12种双棘长蠹的检索表。【结论】双棘长蠹触角的类型、斜面上的双棘形态、位置和斜面上刚毛类型可作为主要的鉴定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6.
Pertyl832报道,将瘤长蠹属Dysides定为新属,只有暗瘤长蠹Dysides obscurus一种,Lesne(1921)将成虫背面观可见头部的Dysides和Apoleon属列入长蠹科Bostrichidae内,建立瘤长蠹亚科Dysidinae。本文介绍l新种尖瘤长蠹郎Dysides spineus sp.nov.的形态特征及列出该属2种的检索表。属的特征其中触角10节,末节长条形,前胸背板顶后有4颗大瘤突横向排列,其中两侧瘤较大(上述论文末提及)。 相似文献
7.
在非洲进口木材中截获的长蠹科害虫的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近年来从非洲进口木材检疫中截获的长蠹科 1 4种害虫 ,并分别对细齿叉尾长蠹Xylionadustus、多齿叉尾长蠹X .plurispinis、毛额奸狡长蠹Apatefemoralis、大角胸长蠹Bostrychoplitesmegaceros、长缘缝棘长蠹Xyloperthodesdiscedens、三胝双棘长蠹Sinoxylonsenegalense、红角双棘长蠹S .ruficorne、褐斑木长蠹Xylodectesornatus、多毛碎木长蠹Xyloperthacrinitarsis、棕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brunneus等重要长蠹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图文描述了番禺口岸近3年来从进口原木中截获的8种长蠹科害虫,包括电缆斜坡长蠹Xylopsocus capucinus(Fabricius)、黄足长棒长蠹Xylothrips flavipes(Illiger)、竹蠹Dinoderus minutus(Fabricius)、三胝双棘长蠹Sinoxylon senegalense Karsch、双棘长蠹Sinoxylon anale Lesne、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大竹蠹Bostrychopsis parallela(Lesne)和红艳长蠹Xylothrips religiosus(Boisduval)等重要长蠹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小蠹亚科的分类地位(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10.
11.
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油茶的重要果实害虫,为害严重林分果实被害率高达79.3%。本文详细描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广东省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过第1个冬天、以初羽化的成虫在土内越过第2个冬天,4月上中旬开始出土,5-6月为出土盛期。成虫栖息环境、产卵和油茶果实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成虫无交配时多栖息在油茶嫩枝、嫩芽或油茶果实基部的枯萎花絮上,成虫交配盛期多被发现在油茶果实上;油茶果实一般以果皮厚度4.0-6.0 mm着卵量最多,林间每果一般只有1粒卵或1头幼虫。 相似文献
12.
报道我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它们是野黍黑痣菌哥伦比亚变种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colombiensis,野黍黑痣菌原变种 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eriochloae 和禾黑痣菌狗牙根生变种 Phyllachora graminis var. cynodonticola,其寄主分别是云南省的禾本科植物、画眉草属植物和狗牙根。对这些分类单元进行了描述与图解。所有研究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成都市农泉驿区危害葡萄的小蠹——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dford)的形态特征。该小蠹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成虫光亮。雌成虫圆柱形,体长2.02~2.26mm,雄成虫较宽扁,体长1.00~1.30mm。在扫描电镜下,可见成虫前胸前缘的刻点毛均从基部分成两叉,但雌成虫略呈锯齿状,雄成虫呈栉齿状。雌成虫具有贮菌器,位于前胸背板的后端下面。雌成虫鞘翅分为沟中和沟间部,后半部细长毛起自沟间部,雄成虫鞘翅不分沟中和沟间部,后半部部分刻点生有细长毛。 相似文献
17.
对资源圃保存的212份大蒜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分析表明我国大蒜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丰富。主成分分析表明,29个性状可以归并为反映植株生长发育、产品特征和产量构成的8个主成分;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将所有资源分为特点明显的2类5亚类。为了避免质量性状在种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与产量相关的鳞茎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4.83%,第一主成分中鳞茎重、鳞茎直径、鳞茎高和鳞芽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主坐标排序将所有资源分为6类。通过综合评价,将大蒜鳞茎产量分为6个级别,筛选出单产大于15 t/hm2的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观察,对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 Chin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叶脉游离或网结、顶羽片的有无、羽片对数和孢子表面纹饰等4个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可以作为属下分类的主要依据;羽片形状和羽片大小在各个大类中较为稳定,但难以区分近缘种;而植株大小易受生境条件的影响,变异较大,不能单独用作属下分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5种松树健康的枝、叶、干中共分离了2,400个组织块,得到199株内生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属于11个种,平均分离率为8.29%。所得11种内生拟盘多毛孢都是首次在四川的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葡萄生拟盘多毛孢P.uvicola和山桃草拟盘多毛孢P.gaurae为首次在松树上分离得到。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松树内生拟盘多毛孢种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部分内生拟盘多毛孢与病原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