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三级营养关系的传递,研究不同寄主食物和寄主对雅脊金小蜂Theocolax elegans(Westwood)子代性比、体型和翅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雅脊金小蜂寄生小麦粒中的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或米象Sitophilus oryzae(L.)的子代蜂量均显著高于寄生玉米粒中的玉米象或米象的子代蜂量;寄生小麦粒中的米象与玉米象的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雌雄性比之间也差异不显著。子代雌蜂个体的体长均显著长于雄蜂的体长;但在寄生玉米粒中的米象时,其子代雌蜂和雄蜂的个体大小是最小的。长翅型雅脊金小蜂在寄生小麦粒中的米象或玉米象时,其子代长翅型的个体数量显著多于寄生于玉米粒中的米象或玉米象的子代长翅型个体数量。因此,用小麦粒中的米象或玉米象来繁殖雅脊金小蜂较之用玉米粒中的玉米象或米象的繁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米象、玉米象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志远  黄培 《昆虫学报》1989,32(4):406-409
本研究观察表明,米象sitophilus oryzac 与玉米象Sitephilus zcamsis 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2条(2n=22).它们的第1—10对同源染色体及第①条非同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点类型基本相同.第②条非同源染色体,米象为中部着丝点类型,玉米象为端部着丝点类型.米象与玉米象杂交可育型后代的染色体出现杂交Ⅰ杂种及杂交Ⅱ杂种两类染色体.杂交Ⅰ杂种染色体倾向于米象,杂交Ⅱ杂种染色体的第10对同源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类型,与米象及玉米象的都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温度对米象成虫的飞行行为的影响,应用起飞测定装置和昆虫飞行磨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米象成虫的飞行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23℃时,米象即可起飞;23~35℃内,60.0%~73.3%的米象个体具备飞行能力;温度对米象雌成虫的24 h累计飞行距离、24 h累计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均有显著影响,随温度的升高其飞行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在32℃时上述3个飞行参数均有最大值。米象雄成虫的24 h累计飞行距离、24 h累计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受温度影响不显著,整体随测定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9℃时有最大值。米象雌雄成虫的日常日行活动呈现一定的节律性,每日上午和傍晚以后有两个飞行活动高峰。研究结果明确了米象成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飞行行为特征,可为米象的扩散和害虫感染的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58年6月25日曾在湖北省洪湖县新堤镇仓库进行了利用日光曝晒消灭稻谷害虫的初步试验证明,平均温度在42℃情况下,经过1个半小时,米象、谷蠹开始呈昏迷状态,有头重脚轻的现象;温度在44℃情况下,谷蠹、米象死亡率达90%以上,死亡时,米象腹面仰天,四脚向上,开始死亡时,四脚稍动,不到一分钟左右即死去;在此温度下,赤拟谷盗、锯角盗、长角谷盗都有昏迷症状,其特征与米象、谷蠹有所类似;46℃  相似文献   

5.
高燕  张中润  许再福 《昆虫学报》2006,49(4):636-642
本文通过研究雅脊金小蜂Theocolax elegans在6个不同温度梯度下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幼虫的寄生和取食能力,评价了雅脊金小蜂对米象的控制效果。雅脊金小蜂寄生米象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17℃~29℃的温度范围内,寄生蜂的寄主处理时间与温度成反比,从0.333天(17℃)到0.063天(29℃)。寄主搜索率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17℃时最低(0.083头/天),26℃时最高(1.521头/天);当温度升高到29℃,寄主搜索率略有下降;但当温度升高到32℃,寄主搜索率明显下降。温度调节的功能反应模型表明,在26℃~29℃的温度范围内,寄生率较高。所以,在26℃~29℃时,雅脊金小蜂对米象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天麻是名贵药材,在重庆地区6至9月气温高的季节,不论是熟制或是生制品,由于贮藏保管不当,常受到米象的严重为害。被害的大麻蛀成空壳,丧失其药效和商品价值。 天麻受米象为害的原因,主要是米象食物广泛,易  相似文献   

7.
<正> 米象属Sitophilus包括了几种很重要的仓贮害虫,其中玉米象S.zeamais(Motschulsky)和米象S.oryzae(Linnaeus)是我国仓贮害虫中危险性很大的2种害虫。谷象S.granarius(Linnaeus)为我国现行对外检疫对象,我国有的口岸在进口粮食中时常有截获。罗望子象S.linearis(Herbet)则在从云南瑞丽口岸进口的罗望子上常有截获。 这4种仓贮害虫在形态上很相似,容易混淆,为了方便口岸检疫和仓库保管人员快速、准确地鉴定这4种害虫,我们对这4种害虫成虫  相似文献   

8.
米象Sitophilus oryzae是我国主要的储粮害虫之一,对多种谷物及其加工品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为探明10℃下米象对糙米挥发性成分及前体物质(脂肪酸、氨基酸)的影响,使用顶空式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对糙米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鉴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糙米脂肪酸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糙米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米象侵染时间的延长,糙米中脂质氧化和蛋白质水解不断在发生,8种氨基酸、11种脂肪酸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侵染时间内米象侵染对糙米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影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PLS-DA)筛选出18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其中1-十一醇、1-戊醇、二氢-5-十四烷基-2(3H)-呋喃酮、庚醛含量与侵染时间呈正相关,庚醇含量与之呈负相关。基于脂肪酸、氨基酸和特征挥发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庚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与油酸、亚油酸、丙氨酸、亮氨酸含量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在10℃条件下,米象仍存在缓慢的生命活动,促进了糙米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进而对挥发性成分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是毁灭性贮粮害虫。关于这两种害虫成虫的形态学特征,国内已有过报道,但对其幼虫的区别在国内仍未有研究。为尽快填补这一空白,作者在观察它们  相似文献   

10.
<正>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和米象Sitophikus oryzae Linnaeus是两种重要储粮害虫,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很难区别。目前国内外唯一可靠的区别特征是外生殖器,但要经过一系列的解剖操作才能准确鉴别,一般基层单位常因条件所限,难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米穀表面撤蓋草木灰,石灰,穀壳或其他粉末,以避免或减轻虫害,是仓库害虫防治土法之一。这种方法应用的历史很早,有些地区还在採用。作者等为了明确其实际效果,曾於1943年以米象(Sitophilus oryza(Linn.))为试验材料,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玉米象和米象是一个种还是两个种?争论了约一个世纪之久。经人们深入研究,明确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种,并肯定玉米象和米象一样,分布也很广。由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对贮粮保管和检疫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做了一些工作。现将我们所做工作结果报道如下。 一、形态上的不同 至目前为止,这两个种最容易、最可靠的鉴别特征是雌、雄的外生殖器。 玉米象的雄虫阳茎背面有纵沟两个,纵沟之间显出一条隆线(图1、3)。米象的阳茎背面具均匀突出,无纵沟(图2、4)。这是鉴别这两个种的基本特征。此外,还可参考下列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了象虫金小蜂在中国的分布,并用图文简要地描述其特征.该蜂是四纹豆象、米象、谷象、玉米象、烟草甲和药材甲等重要贮藏物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14.
谷蠹和米象对磷化氢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雁声  李文质 《昆虫学报》1994,37(3):271-279
本文就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和米象Sitophilus oryzae对磷化氢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两个种的实验室敏感品系和粮仓现场采集的抗性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同时测定了各自的亲本及其F1杂种、F1对抗性亲本回交和F2混交后代的剂量-死亡率反应曲线,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指出,谷蠹和米象的F1杂种对磷化氢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隐性,各自的显性度(D)分别是-0.768和-0.348。同时F1,回交和F2混交的观察值和计算值之间的X2分析也表明,抗性表现为一个以上的常染色体因子遗传,但是主要是受隐性因子所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从昆虫干标本中获取高质量DNA,以利于后期PCR扩增目的基因,本研究对DNA提取前昆虫干标本的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分别测定其纯度和质量,并用不同引物进行了扩增效果对比。结果显示:经过预处理的样品DNA平均含量均高于CK的52.283 ng/滋L,最高为0.9%Na Cl处理3 h,平均含量达122.632 ng/滋L;米象4种预处理方法提取的DNA利用引物Lco1490/Hco2198及UEA7/UEA10均能扩增出650 bp长度条带,仅有0.9%Na Cl溶液浸泡3 h处理的米象可通过引物J173/J1331扩增出1 000 bp的长片段条带。研究表明,经过预处理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因组DNA的断链,主要对样品DNA的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以9%Na Cl溶液3 h预处理后的昆虫干标本,利用磁珠法所提DNA的质量及PCR扩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象虫科昆虫食性复杂,绝大部分是害虫,蛀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幼苗等。在广东省有不少严重为害的种类,如米象 Stiophilus oryzae(L.).玉米象 S.zeamaiz(Motschulsky)为害仓库谷类、玉米。竹直锥象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Fab.竹横锥象 C.bugueti Guer.为害竹类,香蕉象 Cosmopolites sordidus(Germar)及香蕉双带象 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 为害香蕉,甘茨长足象Alcidodes waltoni(Boheman)为害甘茨类,椰子象 Rhynchorus ferrugienus  相似文献   

17.
烟草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烟草甲在安徽每年发生2~3代,以3龄以上幼虫越冬,幼虫期5~6龄,极少4或7龄。贮存期2年左右的烟叶受其为害最重(虫口密度最大)。米象金小蜂为其天敌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神农架山地河岸带连香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群统计学和树木年代学的方法, 从年龄结构、生命表、径向生长和干扰史4个方面, 研究了神农架山地河岸带连香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结果显示:1) 连香树种群内幼龄个体比较充足, 但在长时段内更新时有断代, 多个局域种群有明显可辨的同生群 (年龄幅宽约为50a), 其发生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 高峰期则在40年代和90年代;2) 萌枝更新非常突出, 与种群年龄和群落盖度有显著相关 (r>0.6, p<0.05) ;3) 经20a以下和60~100a间两个死亡高峰以后, 种群可达生活力最优阶段, 180a以后出现衰老迹象, 生存曲线总体上介于DeeveyⅡ和Ⅲ型之间;4) 前30a连香树胸径的生长速率最快, 经2次生长释放后, 约在60a前后进入林冠层, 90~120a间进入成熟期前, 胸径分化最为剧烈;5) 干扰高峰年 (20世纪2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 与种群更新的高峰年大致吻合。这些结果表明, 个体生长发育特征与中长期的干扰对其种群结构与动态有重要影响。由于幼苗尤其是萌枝的的数量充足, 连香树种群在中短期内可以维持。  相似文献   

19.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为世界性分布仓储物害虫,食性极广,在我国多数省(区)均有分布。由于该虫与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形态极似,很难区别;目前唯一可靠的鉴别特征是雌、雄外生殖器,且要实现准确鉴定必须要有成虫标本,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繁琐操作,鉴定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鉴定技术。【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提取玉米象的基因组DNA,使用通用引物PCR扩增ITS1、ITS2、Cytb、COⅠ、COⅡ基因并测序,通过基因序列相似性来实现快速鉴定,进而获得用于快速鉴定的DNA条形码。【结果】通过形态特征,初步确定玉米象所属大致类群;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了多个基因的碱基序列作为玉米象的DNA条形码。【结论】获得多条序列用来鉴定玉米象的DNA条形码,实现玉米象快速准确鉴定,为玉米象的识别鉴定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分子标记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太平 《生态科学》2000,19(1):51-58
自 6 0年代发现等位酶 (allozyme)标记 ,70年代迅速发展 ;80年代出现DNA标记技术 ,至今仍是方兴未艾 ,形成了包括RFLP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VNTR(variablenumbertendomrepeats)、RAPD (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在内的一系列分子标记技术。为解决生态学的个体识别、亲缘关系鉴定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分子标记技术与生态学的结合 ,诞生了一门全新学科———分子生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