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陈敏敏  张康  张平  严燕  张四刚  王康伟  于道平 《生态学报》2023,43(10):4242-4249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威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种群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航道整治工程是导致江豚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可为江豚栖息地管护提供有益信息。通过对湖口-吉阳矶水域江豚数量和分布的持续调查,分析了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的影响。12次目视调查共在研究水域发现江豚258群次613头次,工程施工前、施工期和初步运行期单次考察分别平均观察到江豚(67.0±24.3)头次、(35.6±22.2)头次和(50.0±2.8)头次。在主要施工区共发现江豚79群次185头次,施工前、施工期和初步运行期单次考察分别平均观察到江豚(18.60±12.03)头次、(10.4±7.3)头次和(20.0±4.2)头次。工程不同时期主要施工区江豚的数量及占比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主要施工区S2和S3工程段施工期江豚平均分布密度((0.18±0.17)头/km、(0.04±0.08)头/km)较施工前((0.62±0.16)头/km、(0.40±0.29)头/km)显著下降,S5和S6工程段施工期平均...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肖文  张先锋 《兽类学报》2002,22(1):7-14
在1997 年11 月至1998 年11 月的134 d 中, 大致按一年四季, 分4 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 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 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 头、431 头和260头。即, 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 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航道整治期间为受扰动江豚提供临时庇护所,是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的一种尝试。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过程中,选取马当圆水道建设长江江豚临时庇护所,通过禁止渔业捕捞,增殖放流和通航引导等措施来提升庇护所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庇护所设立后其作为长江江豚栖息地的质量得到提高:夏季鱼类密度从(3361.2±1991.7)条/hm2上升到(12439.1±10734.5)条/hm2,冬季鱼类密度从(501.3±381.8)条/hm2上升至(1684.4±3770.9)条/hm2。通航船舶显著减少,水下噪声低于长江干流的平均水平。长江江豚临时庇护所建立后,枯水期庇护所水域内长江江豚的平均目击次数(4.3±0.6)、观察头次(6)和群体大小(1.4±0.5)都要显著高于庇护所建设前(P<0.05),丰水期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庇护所在枯水期发挥了对长江江豚的保护作用。但长江江豚对庇护所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进出水道两端,可能是枯水期部分水域过浅限制了江豚对庇护所的利用。分析认为,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施工期间为江豚提供临时庇护所是一项可行措施,但要充分发挥庇护所对江豚的保护作用,必须全面考虑江豚对各项生态因子的需求,防止因关键因子带来的"木桶效应"制约庇护所的整体适合度。  相似文献   

4.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呈斑块状分布在长江干流,对栖息地有明确的选择性.流态是栖息地水文环境的核心内容.为研究长江江豚对不同流态的选择性,本文根据1993-2021年对长江下游15次样线考察记录到的412次,合计1 117头江豚个体的栖息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年长江江...  相似文献   

5.
研究于2021年11—12月,设置12条考察路线,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2.23, P<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长江江西段,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其中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赣江下游,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次/km,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由此推测,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渚溪...  相似文献   

6.
长江河口区江豚种群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弄清长江河口区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于2012年6月8~11日和2012年9月12~19日对这一水域作了2次较大覆盖面的目视考察和9次遗骸搜寻。6月的考察目击到江豚5群8头,9月的考察未目击江豚个体。依据样带法估算,长江河口水域6月份的江豚种群数量约为61头。全年共获得7头江豚遗骸,并搜集到其他5例死亡信息。对其中5头外表完整、特征保留良好的遗骸所作的鉴定结果显示,2头为长江亚种(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3头为东亚亚种(N.asiaeorientalis sunameri)。调查表明,崇明岛西端和青草沙附近水域是长江亚种活动的热点水域,可作为重点监护区域。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种群衰退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生活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一种独特的淡水小型鲸类,1996年被收录为IUCN濒危物种。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其种群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种群下降速率约为每年6.3%。2006年考察发现长江干流中其种群数量少于1 200头,与15年前相比减少了50%以上。为了深入了解造成长江江豚种群快速衰退的机理,课题组从种群生态学、生物声学和种群遗传学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综述了该项目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了展望。相关研究不仅能促进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深化对白鱀豚衰退和灭绝过程的反思,并为其他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2008—2018年全长江流域已登记死亡长江江豚数量聚类分析后进行灰色预测。结果发现,全长江流域已登记死亡长江江豚数量存在"峰谷"的年际周期性变动,可能存在以6年为周期的变动规律。"高峰年"作为灰色预测原始数据中间年份,预测效果相对较理想。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灰色预测模型可相对较好地对死亡长江江豚数量进行预测,但对于其年际周期性变动的判断是重要基础,当"高峰年"处于起始年份或末端年份时预测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截线抽样法用于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肖文  张先锋 《生物多样性》2000,8(1):106-111
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在春季 4月间鄱阳湖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该地区长江江豚种群密度估计值为 0.1940头/km2,估计数量为 388头。探讨了截线抽样法用于浅水型淡水湖泊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鲸类微卫星引物对长江江豚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微卫星在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中的应用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已发表的来自 6个鲸种的 2 3对微卫星引物对一个长江江豚群体DNA样本进行了微卫星扩增。结果表明其中有 7对引物在此群体中的扩增产物是稳定且多态的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 7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都具有AC或GT两碱基重复单元 ,从而证明了扩增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用从其他鲸类分离出的微卫星引物可以快速筛选到适用于长江江豚指纹分析的引物  相似文献   

11.
A preliminary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diurnal changes of behavior of three, one adult male, one adult female, and one juvenile femal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in captivity. The respira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porpoises were recorded for 222 hr across 42 days. Behavioral data were recorded for eight general categories: aerial display and fast swimming, begging for fish, playing, nonsexual socializing, sexual behavior, resting, rubbing, and miscellaneous (i.e., other behaviors not included in the above categories). Each behavioral category was scored using one‐zero sampling with 10‐min intervals. The adult male showed shorter mean respiratory intervals at night (19:00–7:00 h), whereas the mean respiratory intervals of the females were shorter during the day (7:00–19:00 h). Begging for fish of all individuals, playing of the juvenile female, nonsexual socializing, and miscellaneous behavior of the adult female and resting of the male were observed more easily in the day, and aerial display and fast swimming of the adults and resting of the females were observed more easily at night. No significant diurnal difference was found, however, in the remaining categories of each individual. Each of the three porpoises therefore showed a distinct diurnal pattern, but none was obviously more active in the daytime than during the nighttime. Results suggest that daytime‐only feeding schedules may be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energetic needs of marine mammals that show a 24‐hr activity cycle, and that nighttime feeding may be a worthwhile addition to husbandry routines. Zoo Biol 0:1–11, 2005. © 200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2.
Poya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and flows into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a traditional habitat for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which has not been well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rpoise in Poyang Lake, 12 passive acoustic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long 123 km of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lake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spring transition season, wet season, autumn transition season, and dry season) from 2008 to 2012. We counted the number of phonating porpoises encountered and calculated the detection rate (encountered individuals detected per kilometer). The median porpoise detection rates ranged from 0 to 0.65 individuals per kilometer during the different surveys. The highest median detection rate of 0.50 was detected in the autumn transition season. The seasonal shrinking of the lake during the dry season may cause a concentration of porpoises in the narrow channels and a high incidence of collisions with cargo ships and fishing boats. Conservation act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lake during the dry and transition seasons. In addi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existing reserve to include areas with high porpoise detection rates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15m且宽>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大于70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雄性之间的性行为对鲸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具有繁殖功能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在多种鲸类中存在。因此对鲸类非繁殖性性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物种性行为特点和规律,并解决室内饲养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可控性人工繁殖的成功。本研究以人工饲养的7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定义并描述了14种性行为。其中,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定义为同性性行为,雌雄个体单独的性行为定义为自慰行为。雄性同性性行为发现于所有定义的性行为中,但雌性同性性行为仅在7种性行为中观察到。同性性行为(3633次)占总性行为(5563次)的65.31%,自慰行为(254次)占4.57%。同性性行为中,雄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3438次,94.63%)远多于雌性同性性行为(195次,5.37%)。两头有父子关系的江豚(阿福和淘淘)之间的雄性同性性行为最多(1921次,55.88%),雄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可能存在结盟竞争关系或教育练习作用。两头青少年雌豚(F7和F9)之间的同性性行为最活跃(117次,60.00%),雌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很可能具有结伴交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波  王丁  张先锋  郭政  张菁 《动物学报》2006,52(4):731-737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公鸡(Gallusdomesticus)红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测定了23头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的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保存在3中不同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全血样品,用3种不同的方法提取白细胞。为了获得本实验所用的公鸡红血细胞DNA含量的准确值,首先以人(Homosapiens)的C值为标准,对其进行了校正。然后其C值(2C=2.35pg)用于长江江豚的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发现:长江江豚的单倍体DNA含量为3.27pg/C,由此得出其基因组大小为3.17×109bp;雌性和雄性的C值分别为3.25pg和3.29pg,野外长江江豚和豢养长江江豚的C值分别为3.30pg和3.05pg。对雌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江江豚的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的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2)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和野生长江江豚之间的基因组大小有明显差异,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基因组明显小于野生条件下的长江江豚。据此推测必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DNA含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江安庆段江豚主要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长江皖河交汇处(皖河口)是安庆江段江豚主要的栖息地之一。为了解江豚主要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于2013年9月—2014年8月对皖河口及其附近4个断面逐月进行了鱼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3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物种多样性已经严重下降,并且小型化趋势明显。5个断面当中,皖河口鱼类种数最多,为27种,且以中上层鱼类餐和油餐为主要优势种;其余4个断面分别为16、20、19和14种,且多数断面以底层鱼类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为主要优势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皖河口渔获物的总数量和总重量与其他断面无显著差异,但总种数却显著高于断面1和5。对中上层、中下层和底层鱼类的进一步分析发现,5个断面的显著差异仅存在于中上层鱼类,且皖河口中上层渔获物的数量和重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断面。由此推断,江豚选择皖河口作为主要栖息地可能主要由于其更加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鱼类资源的变化,还对江豚的原地和迁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4月和2000年4月—2002年4月,分别连续3个月和2年观察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6头长江江豚(3雌3雄,8个不同组合群)个体间发生的3种交互关系,即接近—逃开、接近—接触和接近—尾鳍击打。在累计8,162min的观察时间内,共观察到这些交互关系1,685次。本研究将江豚个体间发生的这3种交互关系作为个体间优势关系的指示,并分别给交互双方赋予不同的分值,采用优势比分矩阵方法定量分析了江豚个体之间的优势关系。结果表明江豚群体内存在优势关系。同性别个体之间,优势关系与年龄和饲养时间有关,年龄大的个体比年龄小的个体具有优势,饲养时间短的个体比饲养时间长的个体具有优势。但是,异性成年个体之间,优势关系通常是可变的。  相似文献   

18.
用微卫星指纹识别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江豚个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夏军红  郑劲松  王丁 《动物学报》2005,51(1):142-148
DNA指纹个体识别技术是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为了准确地识别天鹅洲保护区中的每一头长江江豚以开展保护遗传学及其它相关研究 ,并实施有效的种群管理 ,本研究应用 4个微卫星座位初步构建了该群体的DNA指纹图谱 ,并利用此图谱成功地对不同时期在保护区捕获的江豚进行了个体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微卫星指纹技术是一种适用于长江江豚个体识别研究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