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毒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24种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处理后72h,供试植物提取物中的7种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有毒杀作用,但毒杀活性较低,其中烟碱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效果最好,累积死亡率为3.33%;假莲翘Duranta repeens乙醇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效果最差,累积死亡率为1.21%;其余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效果居中,累积死亡率为1.67%-2.78%。因此,毒杀作用并不是供试植物提取物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主要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2.
黄曲条跳甲为害下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4.
5.
黄曲条跳甲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striolata (Fabricius) )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据文献记载 ,黄曲条跳甲除为害十字花科植物外 ,还取食茄科(Solanaceae)、豆科 (Leguminosales)、葫芦科 (Cucur bitaceae)、禾本科 (Graminzles)等植物[1,2 ,4 ,5] 。取食范围如此之广 ,应为多食性 (polyphagous)昆虫。本文拟采用十字花科的近缘科及上述各科植物对黄曲条跳甲进行非选择性取食试验 ,以确定黄曲条跳甲的食性范围。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植物甘蓝 (Bra… 相似文献
6.
7.
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发生的生态干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板诱集方法,监测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田间成虫的数量动态,发现该虫在福州全年均可发生危害,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2002~2003年共出现4个较为明显的成虫发生高峰和3个明显的成虫数量低谷。田间成虫数量与降雨、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黄曲条跳甲的成虫发生与降雨、气温的关系不显著,但受到降雨、气温的复合作用。黄曲条跳甲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发生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数量变化在一茬菜的生长过程中也不同。黄曲条跳甲成虫对寄主具有明显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黄曲条跳甲卵分离器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比重的原理和双层过滤的方法 ,设计和制作了黄曲条跳甲卵的分离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 ,易于操作。使用这种分离器 ,黄曲条跳甲卵的田间检出率可达 82 %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黄板不同悬挂高度、间距和尺寸规格对诱杀黄曲条跳甲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悬挂高度(黄板下边缘距地的悬挂高度分别为:10 cm、15 cm、20 cm);3个不同悬挂间距(黄板悬挂间距3 m、6 m、9 m);3个不同规格大小(黄板长×宽为20 cm×15 cm,25 cm×20 cm,30 cm×20 cm)。结果表明:黄板悬挂时其下边缘距离地面15 cm诱虫效果最好,平均诱集75.8头/(板·d);黄板悬挂间距为6 m时,诱虫量最多,每板平均诱虫量为62.1头/(板·d);黄板大小为30 cm×20 cm时,诱虫量最大,平均每板诱集83.5头/(板·d)。从单位面积诱虫量分析,黄板大小为20 cm×15 cm时,单位面积内的诱虫量最大,为1 643.3头/m^2。因此,利用黄板诱杀甘蓝上的黄曲条跳甲,建议悬挂高度为黄板下边缘距离地面15 cm,黄板挂板间距为6 m,黄板尺寸大小为25 cm×20 cm。 相似文献
11.
黄曲条跳甲危害对不同寄主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对6种十字花科蔬菜不同危害程度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对6种十字花科蔬菜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萝卜(Raphanus sativus(L.))、白菜(Brassica chinensis(L.))和菜心(B.parachinensis Bailey)叶片在黄曲条跳甲危害胁迫8、10 d时,甘蓝(B.oleracea(L.))在胁迫10、12 d时,芥菜(B.juncea(L.))和芥蓝(B.alboglabra Bailey)在胁迫12 d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芥菜在黄曲条跳甲危害2 d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因为其承受黄曲条跳甲危害的抗虫性能力较强。随着叶片危害程度的加重,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这可能是寄主植物本身的保护行为,也是对害虫为害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2.
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害虫累积为害量指标,用以描述和比较某一时间段内害虫动态持续为害力大小.应用该指标分析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是其对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印楝素0.50ml·L^-1对成虫的忌避率为83.75%,种群趋势指数I值降为0.335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863.采用田间试验获得的结果,避免了室内测定的空间限制,因而是评价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害虫忌避作用的主要依据.该指标在以害虫控制为目标的动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与林火行为密切相关,理解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林火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依据1 h、10 h和100 h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杨桦林和钻天柳林等2种阔叶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最高,而其他植被类型比阔叶林内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低,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兴安落叶松不同林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进行比较,发现越桔兴安落叶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最高,其他林型比越桔兴安落叶松林低,且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对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环境梯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排序轴反映了坡位与海拔梯度,即热量因素,沿着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和坡位逐渐降低;第2轴反映了坡向和林分密度梯度,即水分因素。总体来说,坡位与海拔是影响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综合作用表达了该地区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量的空间生态梯度。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dult flea beetles, Phyllotreta striolata , show a strong positive phototactic response. The action spectrum of phototaxis of dark-adapted beetles was measured with minimal required light intensity between the wavelength range of 300 nm and 600 nm. Male and female flea beetles showed identical phototacitc behaviours. The beetles were most sensitive to light with peak wavelengths between 350 nm and 430 nm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and evening, the sensitivity to wavelengths shorter than 430 nm decreased, but they remained most sensitive to 430 nm.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sensitivity of the photoreceptors or nervous integration influence the phototactic responses, and that the blue wavelengths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