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海海南地区蜱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1985年作者在青海省海南地区,对喜马拉雅旱獭等兽类和家畜,体外寄生蜱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于下。调查方法:广泛捕猎旱獭、鼠类等动物,搜集体外、洞道及窝巢的蜱类,也检获家畜体外蜱类进行分类鉴定,大部份标本送检查菌,少部份制作成永久留存标本。调查结果:从20种动物体外、洞巢搜集蜱类16,000只。经鉴定属于1科5属10种(见表)。生物学资料:鼠类是该地蜱类的主要宿主,有7种蜱类寄生。家畜次之,有6种蜱类寄生,其中以绵羊和牦牛寄生最多。草原硬蜱占蜱类总数的91.0%,为优势种,尤以旱獭体外采集的草原硬蜱为最多。从春季到秋季,其獭体…  相似文献   

2.
蜱是一类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动物,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蜱是多种病原体贮存和传播的媒介,由此带来的蜱传疾病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因此,蜱类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经济学意义。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本文对蜱类病原体的多样性和危害,蜱类-病原体-宿主互作机制,蜱传疾病的防治,蜱类共生菌多样性,蜱类共生菌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以看出,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丰富,蜱类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能够揭示蜱类生物学规律,也有助于有效地指导蜱传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3.
张本华 《昆虫学报》1958,(3):290-292
前言 花蜱又称钝眼蜱或斑蜱,属于蜱螨目(Aca-rina),坚蜱科(Ixodidae),花蜱属(Amblyom-ma)。此属蜱类在我国已记载的共有6种,即Amblyomma formosanum宿主为豚及龟类;A.pseudolaeve宿主为乌蛇及黄领蛇;A.ja-vanensis宿主为穿山甲、巨蜥、(虫丹)蛇、龟类、犬及蝙蝠;A.testudinarium宿主为犀牛、獏、貂、鹿、虎、猪、牛、马;A.yajimai宿主为牛;A.hel-volum宿主为蟒蛇与巨蜥。从以往前人所记载之花蜱多数从野生哺乳类及爬行类动物体上所采获。本文所记载之花蜱Amblyomma cypriumNeumann,1899.曾长期寄生于人体,而此种花蜱在我国尚系首次发现,故作记载。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俄罗斯学者巴拉绍夫 ( Yu.S.Balashov)编著 ,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 ( Nauka) 1998年出版 ,全书共2 87页。该专著是一本有关硬蜱的基础研究总结 ,作者综合了他长期的研究工作并对世界上已有的文献进行评介。全书共 9章 ,包括蜱类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寄主的关系、生活史、自由生活和寄生时期的生态学、生殖、寄生的防御反应、蜱类与病原体的关系及蜱传疾病 (脑炎、莱姆病、土拉菌病等 )的自然疫源地。本书有 10 1幅图 ,4 0版照片和35个图表。书后列举了约 10 0 0篇俄罗斯和外国文献。该书是蜱类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可供蜱螨学、…  相似文献   

5.
安徽蜱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是蜱螨亚纲中一个专性寄生的类群.在虫媒疾病中,由蜱传播的病原件种类最多,不仅对人、畜疾病的传播作用大,在自然界还能起到贮存宿主的作用.1981年夏立照等初步报道安徽蜱类计2科,3属,5种,经过12年断续的野外工作,整理标本鉴定,安徽蜱类累计为2科,  相似文献   

6.
人类高致病性虫媒传播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蜱传脑炎的重要病原体,疾病表现为伴有或不伴有脊髓炎的急性脑膜炎。TBEV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依赖于硬蜱和野生脊椎动物宿主。最近30年,TBEV在全球的地理分布呈持续扩张趋势。报道认为,TBEV感染所致细胞异常信号转导是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文章综述了TBEV感染引发细胞信号转导事件及其与病毒致病机制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62,(4):371-376
纳氏矩头蜱是典型的草原种类, 其分布遍及内蒙古、西北、东北、华北等牧区。它属于三宿主类。成虫主要寄生在各种大牲畜, 幼虫和若虫寄生在草原上的野鼠类和其它小动物。在自然界一年发生一代。成虫的活动季节主要在春季, 但寄生数量以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最多;在秋季也有极少的成虫侵袭牲畜, 但在宿主上过冬而不吸血。绝大多数的个体则以饥饿成虫在草原上过冬。幼虫的寄生季节是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 而6月下旬及7月上旬, 其寄生数量最多。若虫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寄生于宿主, 但出现盛期在7月中、下旬。 本种蜱发育周期的长短因气温不同而异。雌蜱当以牛饲养, 吸血8-10日;饱食落地后3-25日开始产卵, 产卵期31-44日, 每一蜱产卵6995-10549粒;卵期15-36日;幼虫孵出后3-4日开始摄食, 当以兔饲养, 吸血2-3日, 落地后8-12日变为若虫;若虫在出现后2-3日开始摄食, 当以兔饲养, 吸血7-8日, 经过14-20日变为成虫。自雌蜱开始吸血至下一代成虫出现, 总共需要62-121日, 平均需要108.5日。 本种蜱的分布密度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数量较多, 而在潮湿低洼的草原地带数量则相当少。成虫的寿命长约一年, 越冬后的饥饿成虫可以生活到7月底;但饥饿幼虫和若虫约生活3-4个月, 入冬后它们就死亡。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 对本种蜱的防治问题, 提出了几点意见:轮换牧地, 适当期间进行药治和捕杀野生小动物等。  相似文献   

8.
倪军  沈姝  邓菲 《昆虫学报》2022,65(12):1701-1716
蜱是一种人畜共患体表寄生虫,通过叮咬宿主和吸血,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引发多种疾病。凝血反应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生理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蜱叮咬和吸食宿主血液周期长,在吸血过程中分泌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反应,可帮助蜱长时间保持吸血状态。目前,已知的蜱源抗凝物质依据其功能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纤维蛋白(原)溶解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血管活性蛋白4大类。这些抗凝血物质可分别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内源性通路、外源性通路、共同通路中的关键步骤,以及促进纤蛋白溶解和抑制血小板激活,从而抑制宿主血管中的凝血反应。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级联反应共同通路中凝血酶和Xa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溶解剂引起纤维蛋白原的水解并延迟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降解血小板聚集激动剂,并结合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和血小板上的αIIbβ3整合素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活性蛋白抑制宿主血管收缩以及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此外,还有一些蜱分泌的其他蛋白分子可通过不同的通路来实现抗凝血作用。本文对迄今为止各类蜱中发现的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蛋白和小分子及其抗凝血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阐述,将促进对蜱抗宿主凝血的作用机制和生理意义的理解,也为研制蜱源新型抗凝血药物、开发新的抗血栓疗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蜱类的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蜱类的起源和演化早期主要是通过以形态学和表型特征为依据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进行推测。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结合在一起的全证据方法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并结合生态学、比较寄生虫学、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对蜱类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文章综述有关蜱类起源和演化的3个代表性假说,并从蜱类起源和演化的时间、地点、原始宿主、华彩、生活史、寄生状态及蜱类区系演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小兽类寄生蜱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定量研究了海南岛三亚市9种小兽类体外寄生蜱的群落结构,共发现8种寄生蜱,粒形硬蜱的宿主范围广,在所捕获的9种小兽体外均有寄生。珀氏长吻松鼠体表粒形硬蜱率相当高(>50%)。社鼠和海南毛猥的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11.
<正> 信息素的研究近年有很大进展,昆虫的信息素现在可以分离,提纯,有些还可以合成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近年的研究工作也表明,蜱螨类和昆虫一样,也产生信息素,尤其在蜱类更为普遍。 蜱类的信息素也有两类,即性信息素(sex pheromonc)和集聚信息素(assembly pheromone)。 性信息素在蜱类中普遍存在,现已发现革蜱,花婢、扇头蜱、硬蜱和牛蜱等属的种类都能产生。雌虫在吸血时释放性信息素,以吸引吸食中的雄虫,硬蜱科的性信息素,可用己烷、戊烷或石油醚等有机溶沼提取,它的成分在多数蜱类为2,6-2氯酚(2,6—dichlorophenol),如在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Latreille).安氏革蜱Dermacentor andersoni Stiles,变异革蜱D.variabilis Say等。有些蜱类雌虫的提取物也含有石碳酸  相似文献   

12.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55,(2):165-181
蜱类中的坚蜱是牲畜的重要体外寄生,除了对牲畜有机械性伤害外,还可传染一些重要疾病,如焦虫病等。对人来说,虽然坚蜱不经常咬人,但有时也可咬人并传染某些疾病,如森林脑炎、斑疹伤寒和“Q”热等。所以对这些蜱类的研究无论对牲畜或对人类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赵修復 《昆虫学报》1953,(1):224-231
陆宝麟、吴维均(1950,昆虫学报1:195—222)所著的“中国蜱类名录”记载着截至1945年止我国的蜱类39种,7亚种,和2变种,这是第一次把散见在各国杂志上有关我国蜱类的文献作有系统的整理,指出祖国蜱类的轮廓,这种工作是重要的,正如李传隆同志(1950,昆虫学报2:119)对於“中国昆虫名录”所说的话:“今後必须要继续不断地发扬光大它,”笔者本着这种热诚,就参考文献所得,提出一些对於“中国蜱类名录”的补充材料,例如名称的修正,宿主及分布的修订等,此外有一些有关我国蜱类的参考文献未为原作者所列举者,亦附在本文之末,这不过是笔者“愚者之一得”罢了。  相似文献   

14.
亚东璃眼蜱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蜱类种群密度的制约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两类,分析和认识这些规律,对蜱类的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蜱类的生殖是维持种群密度的重要一环。后肛沟类硬蜱的雌虫当吸附在宿主体时,由于某些原因可发生延迟交配现象。蜱类延迟交配对生育力的影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为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Olenev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饱食后的体重以及产卵量等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分布的蜱类宿主涉及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3纲20目,约130余种.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9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仪达到70%以上,进一步的因子载荷分析发现只有极少数蜱类具有宿主特异性;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大致相同.因此,中国多数蜱类无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宿主的生态特异性决定了蜱类的分布和宿主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蜱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蜱类对於疾病的传染,无论在人或其他动物,都是很重要的。文献告诉我们,这类节足动物,可以传染过滤性病毒(脑灾病),螺旋体(人和鸟的回归热病),立克次体(各种斑疹伤寒),以及原生动物(动物的焦虫病)所致的各种人和动物的病症。在我国,对於这些疾病的研究还不多,也无统计,但是无论在人和家畜,无疑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采用笼日法捕鼠,收集鼠体外寄生蜱螨,研究我国东北边境地区鼠体外寄生蜱、革螨和恙螨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在东北边境6市县9种鼠体采获寄生蜱螨16 565只,计16属39种,其中蜱类3属4种,革螨8属20种,恙螨5属15种.优势种群:全沟硬蜱(75.6%);耶氏历螨(25.5%),厩真历螨(21.1%);波氏新恙螨(35.0%),高丽新恙螨(22.7%).不同鼠体寄生蜱、革螨、恙螨的主要种类组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黄重安 《昆虫学报》1978,(4):455-456
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tattcum kozlovl ol.)广泛分布于新疆的荒漠地区,对人、畜的健康影响很大。近年来我们在喀什及其邻近地区的调查结果:该蜱的成蜱主要寄生在牛、绵羊、山羊、骆驼、马、家猪等家畜;在胡杨、柽柳灌丛中出现最多,经常也侵袭人;3—10月均见活动,5月上旬数量最多;在叶尔羌河、克孜尔河下游荒漠牧场是优势种,一头牛最多可采获196只。幼蜱和若蜱主要寄生在啮齿类等小型野生动物,3—9月均可采得。 1975年我们在新疆巴楚县,对该蜱的生活史进行了饲养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跳蚤     
一、引言跳蚤是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昆虫.在成虫时期它们是靠宿主的血液为生的;大多数的跳蚤可以离开原来的宿主,短时期地各处活动,或者更换到另一种类的动物身上寄生.它们所以能传播疾病主要是由于这个缘故.有少数种类的雌蚤,在成虫时期终生不离开宿主,利用发达的口器固定在宿主的皮肤上,或全身钻到皮肤下面,营固着的寄生生活,例如我国鼠身上的盲潜蚤(Tunga caecigena)原称  相似文献   

20.
单殖吸虫(Monogenea)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大多数种类见于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另有一些种类寄生于两栖、爬虫、哺乳类动物。在无尾两栖类单殖吸虫中,有些虫种的幼虫感染蝌蚪的鳃,如多盘虫Polystoma integerrimun;另有一些虫种侵入变态后宿主的肾脏,如原多盘虫Protopolystoma xenopodis和真多盘虫Eupolystoma alluaudi;还有一些虫种侵入宿主的肺部,如美洲伪双睾虫(Pseudodiplorchis americanus)和铲足新双睾虫(Neodiplorchis scaphiopodis),但它们的成虫都寄生在宿主的膀胱内。海龟类爬行动物的单殖吸虫一般寄生于口腔、咽或膀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