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薹草属高秆薹草组包括区别显著的两类植物,一类具有间断的穗状花序和叶状苞片,另一类穗状花序紧密、苞片鳞片状或刚毛状,宜分为两个不同的组:高秆薹草组和卵形薹草组。文中将高秆薹草组和卵形薹草组与近缘的薮薹草组进行了形态学比较,并提供了中国高秆薹草组和卵形薹草组的分类纲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者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中,鉴定了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横断山采集到莎草科标本以及我所标本馆收藏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4.
浙江薹草属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理和鉴定浙江薹草属植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地理分布的新记录。其中包括10种、1亚种,即宽叶薹草组的大舌薹草(Carex grandiligulata Ktlkenth.),灰帽薹草组的横纹薹草(Carex rugata Ohwi)和豌豆形薹草(Carex pisiformis Boott),胀囊薹草组的朝鲜薹草(Carex dickinsii Franch.),瘦果薹草组的宝华山薹草(Carex baohuashanica Tanget Wang ex L.K.Dai),硬毛果薹草组的疏果薹草(Carex hebecarpa C.A.Mey.),菱果薹草组的高氏薹草(Carex kaoi Tang et Wang ex S.Y.Liang)、根花薹草(Carex radiciyTora Dunn)、遵义薹草(Carex zunyiensis Tanget Wang)、弯柄薹草(Carex manca Boott)和九华薹草(Carex manca Boott ssp.jiuhuaensis(S.W.Su)S.Y.Liang)。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81—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赴横断山区考察,采集到不少莎草科植物标本。近年来、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任务中,除鉴定了青藏队采集的该科标本外,还鉴定了我所标本馆收藏的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81—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队赴横断山区考察,采集到不少莎草科植物标本。近年来,在承担《横断山区植物》一书莎草科的编著任务中,除鉴定了青藏队采集的该科标本外,还鉴定了我所标本馆收藏的该科部分标本,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现在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7.
8.
在整理和鉴定浙江薹草属植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地理分布的新记录.其中包括10种、1亚种,即宽叶薹草组的大舌薹草(Carex grandiligulata Kükenth.),灰帽薹草组的横纹薹草(Carex rugata Ohwi)和豌豆形薹草(Carex pisiformis Boott),胀囊薹草组的朝鲜薹草(Carex dickinsii Franch.),瘦果薹草组的宝华山薹草(Carex baohuashanica Tang et Wang ex L. K. Dai),硬毛果薹草组的疏果薹草(Carex hebecarpa C. A. Mey.),菱果薹草组的高氏薹草(Carex kaoi Tang et Wang ex S. Y. Liang)、根花薹草(Carex radiciflora Dunn)、遵义薹草(Carex zunyiensis Tang et Wang)、弯柄薹草(Carex manca Boott)和九华薹草(Carex manca Boott ssp. jiuhuaensis (S. W. Su) S. Y. Liang). 相似文献
9.
10.
《植物研究》2022,43(1)
利用扫描电镜对少花薹草组(Carex sect. Paniceae)27种及4变种(东亚14种4变种;北美13种)小坚果形态与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所有材料小坚果的形状为倒卵球形和钝三棱状;组内很一致;长度为1.53~3.59 mm;同种不同居群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2)表皮细胞一般为五至七边形;偶有四边形或八边形;丝柄薹草(C. rouyana)不同个体间有变异;垂周璧式样直或微波状;硅质台平;偶有凹或略凸;具1个中心体;C. filipes var. kuzakaiensis 和C. filipes var. tremula中偶见2个中心体;无卫星体;这些性状种内稳定。(3)利用表皮细胞形状、硅质台凹凸情况和中心体个数对于区分近似种具有价值;如白马薹草(C. baimaensis)和线柄薹草(C. filipes);且可以区分一些种下等级;如线柄薹草及其变种var. kuzakaiensis、var. oligostachys和var. tremula。(4)sect. Paniceae s.s.和sect. Laxiflorae小坚果形态和微形态上具有较高一致性;具有重要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1.密丛苔草 新种 图1:1—4 Carex densicaespitosa L. K. Dai, sp. nov. Species C. udae Maxim. affinis differt spiculis cylindricis 2. 5—3 cm longis, utriculissuberectis demum nec reflexis acute trigoni 6 mm longis. 相似文献
12.
13.
Liang Song-Yun 《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1990,28(2):153-158
In addition, two new sections, Echinochlomorphae Y. L. Chang andThomsonianae Y. L. Chang, two new combinations, C. duriuscula subsp. rigescens(Franch.) S. Y. Liang et Y. C. Tang (=C. stenophylla var. rigescens Franch.) andC. rochebrunii Franch. Subsp. reptans (Franch.) S. Y. Liang et Y. C. Tang (=C.remotae L. var. reptans Franch.) are made, and C. stenophylloides V. Krecz. isreduced to C. duriuscula subsp. stenophylloides (V. Krecz.) S. Y. Liang et Y. C.Tang. 相似文献
14.
Carex nodosa (Cyp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Chongqing and Sichuan, southwest China,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new species resembles C. hebecarpa C. A. Mey., but differs in having sheath‐like bracts, 4.0–7.5 cm long male spikes, oblanceolate 7.1–8.6 mm long male scales, and perigynia that are glabrous except for ciliate beaks. 相似文献
15.
继续报道了大戟科等10个分类单位:发表了防城巴豆(Crotonhanceivar.tsoiH.S.Kiu)和七星毛桐(Mallotusbarbatusvar.wuiH.S.Kiu)两个新变种;补充了合柱金莲木(Siniarhodoleuca)广东的标本;柳叶钝果寄生(Taxillusdelavayi)广西及贵州的标本;香港巴豆(Crotonhancei)的标本;小黄珠子草(Phyllanthuswilfordii)的标本;茎花守宫木(Sauropusbonii)为海南新记录;山麻杆(Alchorneadavidii)为广东新记录;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云南的卵叶石岩枫(Mallotusrepandusvar.scabrifolius)的代表性标本;论述了毛果巴豆(CrotonlachnocarpusBenth.)为中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2021年发表的膜翅目昆虫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数据库检索, 基于标本记录, 全球膜翅目学者于2021年发表该目新分类单元的期刊论文355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共1,152条, 隶属于21总科66科416属, 包括5新科4新亚科83新属3新亚属1,054新种和3新亚种。现生类群相关期刊论文309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980条, 隶属于18总科52科332属, 包括2新科26新属3新亚属946新种和3新亚种。绝灭类群相关期刊论文46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172条, 隶属于14总科27科86属, 包括3新科4新亚科57新属和108新种。2021年中国膜翅目新增分类单元的相关期刊论文83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235条, 隶属于17总科34科91属, 包括3新属(绝灭类群1新属)和232新种(绝灭类群2新种); 现生类群中新增的2属分别记录自台湾和浙江, 新种数量排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有云南(54个)、浙江(42个)、福建(18个)、西藏(18个)和新疆(16个)。在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总科新物种数量的对比中, 姬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 分别约占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32.5% (307个/946个)、19.4% (21个/108个)和37.0% (85个/230个)。有关现生膜翅目新种发表情况, 在洲级地理单元中, 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56.9% (538个); 在洲级地理亚单元中, 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8.6% (271个); 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 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4.3% (230个)。在76种期刊的355篇论文中, 有348篇英文论文、4篇中文论文和3篇法语论文。这些结果表明, 中国膜翅目分类在全球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