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1.水稻对於氮肥的反应是与水稻的階段发育有关,並且随阶段发育而有不同。 2.在出苗到光照阶段开始前氮的作用表现最大,在这个时期中给予氮可使水稻得到最適当的生长与发育的配合,使生长旺盛、发育加速。这样由於穗上小穗数目及有效分蘗数的增加而使产量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营养生长期长度並没有改变,而主穗及侧蘗同时成熟。 3.在光照阶段中,水稻对氮的作用的反应表现较弱。而使得適当的生长与发育的配合受到破坏,以致开花不同时,营养生长期延长而且由於脱粒而使收穫的种子减少。  相似文献   

2.
谈水稻育秧     
秧田期是水稻营养器官建成的基本阶段,移植本田后分蘗的快慢、出叶速度、新叶面积等都与秧苗的健壮程度有很大关系。后期的穗粒形成是在前期营养生长的基础上开始的,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两个检定性试验的资料,可以作为部分说明:  相似文献   

3.
赤霉素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霉素对甘蔗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效应,正如和其他作物一样表現极为复杂。从我們的試驗結果也可初步看出,赤霉素虽有促进甘蔗生长、增粗、叶面积加大和糖含量提高等作用,但也有抑制分蘗(尤其是前期分蘗)的作用。这种促进和抑制作用,对甘蔗生产来讲都是有利的。因为前者能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后者,能减少后期的无效分蘗和促进前期分蘗的成林率,避免养分过多的消耗,从而也間接的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此外,赤霉素能提高糖含量的結論,与国外报导有矛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药效和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等問題。  相似文献   

4.
生长在农田上的作物往往连成一片,我们称之为作物群体。作物群体结构性状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作物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风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的分布,都与作物群体结构性状紧密相联。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提高农田光能利用率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在生产中必须研究群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如分蘗消长和成穗规律,叶面积增长和消失规律,群体基础结构,群体后期结构和产量的关系等。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关系,能使我  相似文献   

5.
水稻(Oryza sativa)细菌性穗枯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 严重威胁全球范围水稻的高产稳产。虽然该病目前仍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性病害, 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穗枯病随时有在内地蔓延的潜在危险, 因此除了加强检疫工作, 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技术研发也十分必要。水稻细菌性穗枯病菌在侵染过程中涉及多种毒力因子, 同时, 水稻在与病原菌的长期互作过程中演化出了多种防卫机制, 抗性基因是主要的防卫机制之一。挖掘水稻基因组中抗细菌性穗枯病遗传位点并培育抗病品种是最安全且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该文综述了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的病原菌特性、发病特征、发病机制、病害循环和对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的抗性研究现状, 以期为挖掘和分离水稻穗枯病抗性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种子,在母株上发育成熟并脱离母株后,重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时才开始前发的进程。但是,也有少数的植物种子,在果实没有脱离母株前就工始前发,这种现象叫种子的胚胎萌发,简称种子的胎萌。有胎前特性的植物则称为脂前植物。最著名的胎前植物当数生长在热带海滩边的红树林植物,如某些红树属植物果实脱离母株时,由种子长成的幼苗可长达1米。禾本科中的土米、小麦、水稻、蟋蟀草、梯牧草、穗三毛等植物,在种子成熟时若遇温暖潮湿环境,也往往在穗l:前发,叫做:‘“穗萌”。而既非生K在海边,种子成熟时也不定遭…  相似文献   

7.
水稻幼穗-颖花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水稻幼穗和颖花的发育还是最终产量赖以依托的基础。对水稻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分子遗传学和作物科学共同的研究焦点。近年来,有关水稻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幼穗和颖花的发育过程、栽培措施和环境因子对幼穗和颖花发育的影响以及幼穗和颖花发育的相关基因等方面的国内外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8.
钟楚  朱颖墨  朱勇  朱斌  张茂松  徐梦莹 《生态学杂志》2013,24(10):2831-2842
利用云南省14个不同海拔农业气象观测站1994-2010年水稻大田发育期和产量观测资料,研究水稻产量形成及气象因子对低产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根据14个站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和水稻类型,将水稻分为低产粳型、低产籼型、高产粳型和高产籼型4个类型.对这4类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颖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低产粳型水稻产量主要受结实率和颖花量影响,其他3类颖花量对产量影响较大.低产粳型水稻主要受低温的影响,孕穗期低温降低颖花量和有效穗数,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低温增加空壳率,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冷积温的影响较大;乳熟前期较低的平均气温增加秕谷率,同时降低千粒重.低产籼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受多种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明显;分蘖期和拔节期一定程度的增温不利于增加低产籼型水稻有效穗数,而分蘖期较多的日照时数和较大的平均气温日较差有利于有效穗数的增加,分蘖期和拔节期气温和日照时数与每穗粒数的关系呈“抛物线型”;低产籼型水稻空壳率一定程度上受抽穗开花期低温的影响,而乳熟前期高温少雨不仅增加秕谷率,还导致千粒重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水稻的组织培养和细胞悬浮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1980)曾报道过晚粳稻台中育39和杂交水稻汕优6号幼穗、茎、叶鞘等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化率及其试管苗得率的情况及其在温室、大田的性状表现(赵成章等1980),并指出水稻幼穗外植体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因此,本实验以水稻的幼穗为材料,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幼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渍化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而遗传改良是提高水稻耐盐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生育期耐盐性是对水稻各生育时期耐盐性的综合反映。科学、准确、高效的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是水稻耐盐遗传改良必要条件,也是正确判别水稻种质耐盐真实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挑选19份不同耐盐性水稻种质作为研究材料,在正常环境和0.2%、0.3%、0.4%、0.5%、0.6%、0.7%盐处理浓度下,调查11个农艺性状并计算其耐盐系数,运用品种间四分位差法分析,明确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最适浓度。品种间四分位差最大的盐浓度被认为是盐处理最佳浓度;综合多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对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合理评价方法进行探索。结果表明,0.3%盐胁迫浓度下多数性状耐盐系数品种间四分位差最大,0.3%盐胁迫浓度是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最适浓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个农艺性状的耐盐系数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贡献率和隶属函数分析,可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值简化为水稻耐盐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D值能够简便、准确的评价水稻种质的耐盐性。本研究还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D值与11个农艺性状耐盐系数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365+0.647PL+0.152GP+0.274TW。从该方程可知穗长、穗粒数和总干物重耐盐系数是影响D值的关键指标。利用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可准确完成对D值预测。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将19份水稻种质耐盐性划分为5个等级,对应于水稻5个耐盐等级划分,即极强、强、中、弱、极弱,可作为其他水稻种质耐盐性评价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壤盐渍化是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而遗传改良是提高水稻耐盐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生育期耐盐性是对水稻各生育时期耐盐性的综合反映。科学、准确、高效的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是水稻耐盐遗传改良必要条件,也是正确判别水稻种质耐盐真实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挑选19份不同耐盐性水稻种质作为研究材料,在正常环境和0.2%、0.3%、0.4%、0.5%、0.6%、0.7%盐处理浓度下,调查11个农艺性状并计算其耐盐系数,运用品种间四分位差法分析,明确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最适浓度。品种间四分位差最大的盐浓度被认为是盐处理最佳浓度;综合多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对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合理评价方法进行探索。结果表明,0.3%盐胁迫浓度下多数性状耐盐系数品种间四分位差最大,0.3%盐胁迫浓度是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最适浓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个农艺性状的耐盐系数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利用主成分贡献率和隶属函数分析,可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值简化为水稻耐盐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D值能够简便、准确的评价水稻种质的耐盐性。本研究还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D值与11个农艺性状耐盐系数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365+0.647PL+0.152GP+0.274TW。从该方程可知穗长、穗粒数和总干物重耐盐系数是影响D值的关键指标。利用回归分析建立的模型,可准确完成对D值预测。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将19份水稻种质耐盐性划分为5个等级,对应于水稻5个耐盐等级划分,即极强、强、中、弱、极弱,可作为其他水稻种质耐盐性评价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抗旱性鉴定的形态指标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种,不但可较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且有利于稳产增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故栽培稻抗旱性研究作为稻作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显得愈来愈重要。水稻抗旱性机制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发育、生理与生化等的鉴定方法与指标,且有的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一些指标进行了基因定位;但因大多数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尚不甚清楚,致使有些指标在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本研究以旱作和淹水试验为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分析,以穗颈节粗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单因子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或结实率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综合间接评定。以认同的采用产量抗旱系数(旱作下产量与淹水下产量之比)为鉴定指标的直接评定为依据,对上述两种间接评定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从而验证试验中被采用指标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以旱作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为88.2%~100.0%,达极显著水平,即穗颈节粗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单一间接评定指标;且吻合度随品种类型而变,其中以籼型杂交稻的评定为最高(100.0%),其次是常规籼稻(91.7%),常规粳稻稍低(88.2%)。以旱作多个抗旱性状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均达100%,即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综合间接评定指标,且与品种类型无关。因此,旱作条件下,以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均是非常客观、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和易被育种者接受的评定指标和方法,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3.
复粒稻种质资源及其遗传育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也是单子叶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穗部形态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当前水稻遗传改良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复粒稻是发生于水稻穗粒部的一种突变体材料, 在形态上可分为小穗簇生型和颖壳多雌型两种, 有自然突变、杂交变异和理化诱变等多种来源途径。作为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 复粒稻在水稻新材料创建、复粒型新品种选育、改善杂交制种结实性及探讨单子叶植物成花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创造复粒新型育种材料、提高穗着粒密度及穗粒数、有效缩短穗长度、改良水稻植株性状及提高产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复粒稻的资源类型、来源途径、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及其育种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早季在广州研究了3个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和2个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初步认为:两系法杂交稻新组合培矮64s/E32的产量最高,它单穗湿重和穗长亦最大,分别达5.42g和24.7cm;而常规稻品种粤香占亩有效穗数最高和谷/秆比值最大,分别达23.3万穗/亩和1.53。如果把这些性状有机地组合起来后再加上粤杂122的优质特性,这种结构模式将为华南地区水稻超高产或超级稻育种,展示了一种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体温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测定了抽穗后水稻穗和叶的体温及冠层上部的气温,分析了穗和叶片的体温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和叶的体温始终低于气温,其气温与体温的差值(气体温差)受大气温度、湿度及水稻株型和器官成熟老化程度影响.在大气湿度相同的条件下,气温低时(<26.5℃),水稻穗和叶的气体温差较小;气温高时(>33℃),气体温差变大;在气温相似的条件下,大气湿度提高,穗和叶的气体温差变小.品种的株型不同,对水稻穗、叶的气体温差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直立穗型品种穗和叶的气体温差较弯曲穗型的大;"谷盖顶"型品种穗和叶的气体温差值较"草盖顶"型的大.水稻抽穗后,穗和叶的气体温差在不同生育时期有明显的差异,器官成熟老化程度越低,其气体温差越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将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冷害致灾因子值和产量结构性状、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产量结构性状和最终产量分别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通过寻找各个灰色系统的灰映射关系,建立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水稻低温冷害综合评估模型;并构建了单站各生育期、全生育期的冷害综合评估指数和区域评估指数,对东北水稻主产区27个站1961—2015年水稻冷害进行分生育期评估.结果表明: 水稻冷害影响程度与各生育期产量丰歉能够较好对应.营养生长期、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授粉结实期或满浆期受到冷害影响时,株穗数、平均穗粒数或千粒重有一定减少,空壳率有所增加.典型冷害年温度与单站或区域产量丰歉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P施肥水平下,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茎、穗生长,C/N比、N、P含量及N、P吸收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高CO2促进水稻茎、穗和根的生长,增加分蘖期叶干重,对拔节期、抽穗期的成熟期叶干重没有显著增加,降低茎、叶N含量;增加抽穗期穗N含量;降低成熟期穗N含量;对分蘖期根N含量影响不显著,而降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N含量,增加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P含量,对茎、穗、根P含量影响不显著,水稻各组织C含量变化不显著,C/N比增加,显著增加水稻地上部分P吸收;增加N吸收,但没有统计显著性,N、P施用对水稻各组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高N(HN)比低N(LN)增加组织中N含量,而不同P肥水平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高N条件下高CO2增加水稻成熟期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比,文中还讨论了高CO2对N、P含量及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比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间伸长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品种'长选3S'为研究对象,以'培矮64S'为对照,检测幼穗不同发育时期水稻穗颈节间中GA1、IAA、Z、ZR和ABA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从二核期至始花后第3天,'长选3S'穗颈节间中的GA1和IAA含量先升后降,三核期出现峰值,'长选3S'穗颈节间中的GA1和IAA含量分别比'培矮64S'高6.5~10.6倍和9.5~26.9倍.在二核期和三核期,'长选3S'穗颈节间中GA1/ABA和IAA/ABA比值比'培矮64S'高,其(Z ZR)/ABA比值稍高,而Z ZR和ABA含量均比其低.这些结果表明水稻长穗颈基因还可能是通过调节激素之间平衡而控制水稻的茎伸长生长的.  相似文献   

19.
离子束介导玉米全DNA导入转基因水稻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早籼品系HZP145、 K17A、金23A为亲本,与离子束介导玉米全DNA导入的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单株配制杂交组合.分析其杂种F1群体的主茎穗结实率、株高、单株有效穗的变异特点及抽穗整齐度状况,以此推断转基因水稻材料分离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材料分离的形成与其核基因组的遗传不稳定性有关,而与玉米基因片断导入受体细胞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无关.文章还对转基因水稻材料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晚粳,早籼光敏核不育水稻幼穗分化后光周期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日长对不同晚粳(Oryzasativasub.japonica)及早籼(O.sativasub.indica)水稻幼穗发育的影响。发现在晚粳中,二次枝梗期之后所给予的长日处理除延迟幼穗分化进程外,还会影响颍花的发育,表现为颍花密度及结实率下降。而早籼稻中则无明显的类似效应。因此日长对幼穗发育的影响与日长对幼穗分化诱导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长日对晚粳幼穗发育的影响与引起光敏不育表现的时期相同,表明光敏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是该突变体雄蕊发育对长日抑制幼穗发育影响的一种特殊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