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有兰科植物35属67种,是西藏兰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2.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陆生、附生、腐生3种类型皆有,陆生兰最多,共21属4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00%和62.69%,附生兰有11属21种,腐生兰有4属4种;3.就6个海拔带分析,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数量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陆生兰从低到高分布于整个山体的各个海拔带,附生兰所有种均分布在中低海拔,4种腐生兰在该区内仅分布在2 800 ~3 730 m比较狭窄的区域内;4.兰科物种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属相当,以热带成分稍多,而就种的类型看,热带分布类型相对较少,温带分布类型占较大优势,共有43种,占总种数的64.18%,反映了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与温带相交错,并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其次,种的类型内东亚分布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4.78%,占温带分布的69.77%,其中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变型20种,占东亚分布的66.67%,反映了色季拉山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高山植物区系的特色.中国特有分布12种,也证实了该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特有现象发达的年轻性及其较强的衍化、特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调查区域,对浙江省野生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点、生活型和地理成分类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共有野生兰科植物2亚科45属89种(含变种),其中杓兰亚科(Subfam.Cypripedioideae)1属1种、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4族44属88种;以单种和寡种分布的属所占比例最大,共占总属数的84.4%;中国特有种22种,占总种数的24.7%。生活型包括地生型、附生型和腐生型,各有62、24和3种,以地生型为主。浙江省兰科植物区系中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10个类型及2个亚型,以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属和东亚分布型属为主,占总属数的22.2%;热带分布成分有22属35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8.9%和39.3%,温带分布成分有19属27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2.2%和30.3%。在浙江省兰科植物区系中包含了杓兰属(CypripediumL.)、头蕊兰属(CephalantheraL.C.Rich.)和朱兰属(PogoniaJuss.)等较原始类群,同时中国特有种类丰富,且表现出本地特有种的分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野生兰科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关系较强,起源较古老且分化程度较高,在系统与演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标本整理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分布区类型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结果显示,福建省有兰科植物2亚科67属164种,其中,单种属和寡种属所占比例最大,占总属数的88.06%;中国特有种35种,占总种数的21.34%,表明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是较为年轻的衍生性区系.生活型以地生型为主,地生型有97种,附生型和腐生型分别有59种和9种.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11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洲分布属为主,占总属数的37.31%;热带成分的属数和种数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3.12%和73.78%,表明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热带性质.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与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兰科植物区系的共有种分别为94、92、93和80种,与江西、浙江、湖南、安徽和湖北兰科植物区系的共有种也在39种以上,说明福建省兰科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华南区系特点,并与华东和华中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英强  陈邦余 《广西植物》2001,21(2):137-145
初步统计 ,广东山区共有兰科植物 71属 2 0 8种。其中以热带分布属 4 7属 ( 66.2 % )为主 ,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热带—亚热带属 1 3属 ( 1 8.3% )。主要属为虾脊兰属、羊耳蒜属、玉凤花属、石斛属、兰属、石豆兰属 ,其中 2属为世界分布属 ,2属为热带分布属 ,2属为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多样 ,以热带亚洲成分 (占 39.4 % )为主导成分 ,其次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成分 ( 1 6.9% )。广东山区没有特有属 ,但特有种丰富 ,产中国特有种 39种 (占 1 8.8% ) ,其中广东特有种 6种 (占 2 .9% )。广东山区具有兰科植物从最原始到最进化各类型的代表。区系成份比较表明 ,本区与云南、广西和中南半岛兰科植物区系有较密切的联系。结果表明本区兰科植物区系的古老原始性 ;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与热带亚洲兰科植物区系具有密切的关系 ;可能是中国兰科植物演化中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湖北利川市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和统计,利川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45科750属2028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属24种,被子植物139科731属2004种,木本植物1002种,草本植物1026种;本区系具有古老、孑遗、原始性,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多;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仅属有15个分布类型和21个变型,科的热带成分占61.62%、温带成分占36.36%,属的热带成分占39.05%,温带成分占55.62%。利川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6.
江西三清山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三清山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约21属30种,占江西省兰科植物属种的56.76%、38.46%,占中国兰科植物属种的12.28%、2.41%。区内兰科植物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分布区式样以温带型为主;区系成分分散,缺乏本地特有成分。与各山地的相似性以及属种分布型比较显示,三清山与5山地在属级水平上相似性系数高,兰科植物区系联系比较紧密,从属分布区类型看,三清山、黄山、天目山和庐山以北温带分布为主,井冈山和武夷山以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为主;在种级水平上相似性系数较低,种分布区类型均以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按生态型划分,地生兰为主,附生兰为辅,三清山和黄山只有两生态类型,武夷山、天目山、井冈山和庐山生态类型齐全。最后,依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对各山地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进行归纳统计。  相似文献   

7.
广东万绿湖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实地调查,万绿湖共有湿地维管植物166种,隶属于65科118属;莎草科和水龙骨科是主要优势科,凤尾蕨属为主要优势属。科的地理成分有7个分布类型,泛热带分布类型最为丰富;属的地理成分有12个分布类型,泛热带分布类型占45.35%,并以热带成分为主要成分,其次是温带成分。万绿湖湿地植物科、属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反映该湿地植物区系与热带和温带两个地带植物区系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了杭州西湖风景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43科,572属,1111种(含种下分类群)。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占优势,达48.9%,热带成分的科远多于温带成分的科(64∶28);从属的分布区类型看,温带成分的属多于热带成分的属(268∶220);种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的种数远比热带成分的种数多(502∶234);说明该区亚热带北部区系特征显著。另一方面,本区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种的分布区类型中,东亚分布(33.7%)与中国特有分布(32.2%)相当,东亚分布中绝大部分属于中国-日本共有。以中国区系分区标准,将中国特有分布种划分成9个分布亚型,其中以华东-华中-华南分布最多(46.0%)。结果表明该区种子植物丰富、地理成分多样,具有明显的华东东部植物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恩施植物志》内容,结合近年来野外实地调查记录,统计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信息,并对其物种多样性、科属组成及区系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共3 053种,占湖北省74.79%,全国的11.20%,隶属于164科1 008属,其中裸子植物9科28属45种,被子植物155科980属3 008种,且草本植物达1 576种;研究区内植物生活型多样化,多年生和落叶物种占优势,珍稀濒危物种多,生物多样性高。(2)鄂西南地区物种较多的科为蔷薇科(210种)、菊科(198种)、百合科(131种)、禾本科(126种)和豆科(111种),表征科中桦木科的重要值最大(22.00);大科、大属的优势性明显,少种科和少种属较多,体现出科属水平上的多样性。(3)研究区内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划分为11个分布区类型,14个亚型,其中热带成分77科(65.25%),温带成分38科(32.20%),中国特有2科(1.69%),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级水平上共15个分布区类型、23个亚型,热带成分388属(41.06%),温带成分485属(51.32%),中国特有57属(6.03%);种级水平上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温带成分1 572种(59.70%)、热带成分934种(35.47%),中国特有分布型110种(4.18%),属、种水平上温带成分更占优势。研究认为,鄂西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过渡性特征,区系起源有一定的古老性,地理成分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台湾岛和海南岛兰科( Orchidaceae)植物区系特征,在充分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2个岛屿兰科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并对这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和周边国家兰科植物的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2个岛屿的兰科植物共有146属639种,其中,台湾岛有107属446种,海南岛有96属302种。2个岛屿树兰亚科( Subfam. Epidendroideae)的属和种比例均最高;原始的拟兰亚科( Subfam. Apostasioideae)在台湾岛无分布,而在海南岛分布有2属4种。从属和种的数量看,含1种和2~5种的属比例较高,分别占台湾岛兰科植物总属数的43.9%和36.4%,占海南岛兰科植物总属数的45.8%和40.6%;且包含种数多的属的比例较低。从生活型看,2个岛屿地生兰和附生兰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台湾岛兰科植物总种数的52.7%和34.3%,占海南岛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7.1%和55.3%。从分布区类型看,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分别可划分为11和10个分布区类型,且均以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属和种的比例最高,热带亚洲分布型属和种的比例也较高。从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数量比(R/T)看,台湾岛和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R/T值分别为3.6和3.3,种的R/T值分别为10.9和11.9,说明2个岛屿的兰科植物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台湾岛还包含一定的温带成分。从共有属和共有种看,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的兰科植物共有属均约占各自兰科植物总属数的90.7%,其中,三地共有属有66属;台湾岛与大陆陆地的兰科植物共有种比例较低(46.2%),而海南岛与大陆陆地的兰科植物共有种比例较高(74.9%),说明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兰科植物属的同源性较高,且海南岛兰科植物的大陆性特征更明显。与周边国家相比,2个岛屿与越南的兰科植物共有种比例较高,分别占台湾岛和海南岛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3.9%和75.2%。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岛和海南岛的兰科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型齐全,且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但台湾岛的兰科植物还表现出一定的温带性质;2个岛屿与大陆陆地兰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台湾岛兰科植物的特有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鳞毛蕨后植物广布于世界各地,该后的分布和多样性中心位于中国西南部和东喜马拉雅山区;另一中心则位于日本,中国东南部和南部。鳞毛蕨后是一个自然的北温带分布属。中国有鳞毛蕨后植物134种(包括7变种),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等)是国产鳞毛蕨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系分析表明: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36种,主要分布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山区,是构成湖北森林植物区系林下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理成分比较复杂,种的分析显示出以中国一日本分布和中国持有分布为主的特点;与相邻省鳞毛蕨属植物区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区系过渡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38个地区共147属,984种兰科植物的区系成分的统计,分析了各地区兰科植物的属种热带成分/温带成分(R/T)值随纬度的变化趋势;并利用SPSS 20.0软件对各地区兰科植物的区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8个地区147属兰科植物可划分为11种分布区类型和9种变型,984种兰科植物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和6种变型。(2)属级水平上R/T值随纬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38个地区中23个地区为热带性质,13个地区为温带性质,峨眉山和金佛山的热带性质和温带性质相等;种级水平上除俄贤岭的特殊岛屿石灰岩环境造成极强的热带性质外,其他地区的R/T值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特点。(3)38个地区兰科植物属种级区系类型存在分异现象,即147属兰科植物以热带亚洲分布(24.71%)、北温带分布(19.14%)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32%)为主,而984种兰科植物除热带亚洲分布(30.28%)外,则以中国特有分布(26.89%)和中国-日本分布(12.85%)为主。(4)属种级聚类结果显示,种级水平的聚类分析比属级水平的聚类更能体现出纬度相近其区系成分也相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梵净山兰科植物的分类和区系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吉占和 《植物研究》1993,13(4):313-329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和现存国内的标本,记载了我国贵州梵净山49种,33属的兰科植物,其中12属15种为新纪录。该地区的兰科植物区系显示从热带向温带过渡,与日本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 对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及其自北向南5条中型山脉之间的区系过渡性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1)该区域内野生种子植物有179科1,107属4,314种; 区系表征科主要以亚热带山地为现代分布中心。科的区系组成为: 单型科25科, 寡种科61科, 单型属465属, 寡种属432属, 呈现出区系特征上的孑遗性, 也显示出本地区系成分与典型热带成分及典型温带成分间存在密切交流。(2)科的地理成分共分为10个类型, 以热带性成分占明显优势, 热带性科83科及温带性科40科分别占非世界性科总数的67.48%和32.52%; 属的地理成分包括15个分布区类型, 以温带成分占优势, 温带性属534属及热带性属484属分别占非世界性属总数的52.46%和47.54%。属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为主, 体现出本地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系及温带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紧密联系。(3)罗霄山脉5条山脉间区系组成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征, 自北向南热带属与温带属比值逐渐增大, 北段幕阜山脉温带性成分明显占优势, 与华中区系关联密切, 而南段万洋山脉、诸广山脉热带性属较占优势, 分布有丰富的华南区系成分。罗霄山脉地区是重要的区系交流通道, 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是本地区现代区系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福建裸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考察、查阅文献资料和应用植物区系分析方法对福建裸子植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显著的季风气候和占总面积50%以上的中山带山地使福建成为中国裸子植物重要的繁衍和保存地之一。(2)福建现代裸子植物有9科、24属、44种(其中含特有科1个为银杏科,特有属有水松、白豆杉、金钱松、杉木、银杏、台湾杉属等6属,拥有四川苏铁、银杏、油杉、华东黄杉、长苞铁杉、金钱松、黄山松、台湾杉、柳杉、水松、柏木、刺柏、三尖杉、粗榧、宽叶粗榧、白豆杉、穗花杉、榧树、罗浮买麻藤等26个特有种),分别占中国同类的90.0%、70.59%和19.13%,是中国裸子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古植物学资料和现存的古老、孑遗和特有成分说明福建裸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福建裸子植物的属级分布区类型中泛热带成分占25.0%,亚热带至温带成分占75.0%(其中亚热带分布占41.67%);种的分布亚型中,亚热带分布的占67.10%;均表明福建裸子植物区系具有较为显著的亚热带山地性质。(4)长苞铁杉、杉木、柳杉、福建柏、黄山松、马尾松、油杉、江南油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粗榧、穗花杉、高山柏等树种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的亚热带中山带。(5)种的分布亚型中,有35种分布在南岭,进一步证明南岭既为西南核心区的亚热带成分向华中、华东迁移提供通道,又为热带亚洲(中南半岛、云贵高原南部)成分向福建、浙江与台湾分布提供了途径。(6)福建裸子植物武夷山脉、闽台陆桥或东山陆桥与周边地区彼此密切交流,相似性系数分析也表明,福建裸子植物区系与华南、西南、华东、华中、台湾等区域联系广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南岳衡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衡山蕨类植物共计235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36科75属。区系分析表明:该地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也显示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向温带渗透和过渡的性质,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为主,而种以温带分布型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型在该区有18科38属69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50.00%、50.67%和29.36%;其中泛热带分布型有14科21属5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38.89%、28.00%和2.13%;温带性分布型有3科18属158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8.33%、24.00%和67.23%。表明泛热带分布型是该区科、属最重要的分布类型;在种的区系上,温带性成分占明显优势,反映了该区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交汇与兼容。该区虽没有自己的特有属,但具1种特有种,而且中国特有种丰富,共计46种,占总种数的19.57%。该区系与周邻联系广泛,地理成分以华东成分为主。在区系关系上,该区与武夷山、庐山的关系密切,而与万佛山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北地区在中国植物区系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南部基本上控制在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内,区系成分以北亚热带成分占优势,中、东部主要控制在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内的华北地区中的黄土高原地区内,以华北区系成分占优势,西南部主要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区系成分以唐古特和横断山区系成分占优势,北部主要是亚洲荒漠植物亚区,区系成分是以古地中海成分占优势。本区有木本植物(不包括栽培植物)103科338属1729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6科17属57种,被子植物97科321属1672种,另外,具有中国特有属26个,土著特有种173个(含种下等级)。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木本植物区系包含有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17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至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木本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种类比较丰富;分布不均,区域差异大;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起源古老;土著特有种较多;区系联系广泛,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混杂和过渡。  相似文献   

18.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共计有蕨类植物23科46属107种.其区系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以温带性质为主,但有较明显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特有现象明显,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隶属于华北区系,兼有强烈的西北和西南区系特色.  相似文献   

19.
辽东半岛仙人洞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8):1693-1698
物种多样性分析与研究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植物地理学理论,结合外业调查、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和聚类模型等方法,对辽宁仙人洞植物区系多样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山地区系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1)本区野生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植物109科379属803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7属39种,裸子植物5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91科350属746种,优势科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少种属占比率较高,表现出一定古老残遗性;种的区系分布型多样,区系组成复杂,但特有现象不明显;温带成分占主体,表明本区温带植物区系历史起源。(2)仙人洞与邻近山地相比较,植物区系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明显(1.736~2.053),其中仙人洞和徂徕山较高,白石砬子和长白山较低,而Simpson指数差异并不明显(0.711 4~0.825 3)。(3)经相关性分析,不同山地植物区系之间相似程度显著(P0.01),相关系数达0.811~0.997,聚类分析显示仙人洞、凤凰山、千山、五台山及小五台山区系关系较近,支持仙人洞划归华北植物区系山地植物亚地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浙江大山峰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建新   《广西植物》2006,26(4):444-450
据调查统计浙江大山峰野生种子植物140科524属1032种(含种下分类群)。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科以泛热带分布最多(43.6%),其次是世界分布(20%)和北温带(18.6%),温带分布少于热带分布(35∶77);属以泛热带分布最多(22.9%),其次是北温带分布(17.4%)和东亚分布(17.0%),温带分布多于热带分布(237∶230);种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44.4%),其次是东亚分布(21.0%)和热带亚洲分布(17.4%),温带分布明显多于热带分布(317∶252),显示大山峰植物区系处于温带和热带分布的过渡区,具亚热带性质和地理成分复杂的特征,且与日本植物区系有密切关系。通过与邻近诸山属种相似性系数比较,说明它们关系密切,属同一自然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