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为提高鲜食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0、5、10、15、20 cm)对鲜食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特征、鲜穗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种植带和宽行非施肥带的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前2周,而窄行施肥带的土壤氨挥发在施肥后持续约1个月. 与CK相比,控释尿素表施(0 cm)处理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窄行施肥带的氨挥发损失量,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玉米种植带和宽行非施肥带的氨挥发损失量. 不同深度施肥处理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差异较大,为3.1~25.5 kg N·hm-2,占施氮量的1.7%~14.2%.其中控释尿素条施10、15和20 cm深度处理的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相差不大,分别较表施(0 cm)和浅施(5 cm)处理显著降低了85.9%~87.8%和67.0%~71.6%.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控释尿素条施深度有利于提高鲜穗产量、植株氮积累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各指标均以15 cm深度处理最高. 综上所述,控释尿素合理深施可以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提高鲜穗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控释尿素的最适宜施用深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2.
利用通气法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田间氨挥发速率日变化与白天田间土壤表层温度(简称地温)变化表现基本一致,呈现由低到高的\"单峰\"趋势.夏玉米田间氨挥发损失的高峰期主要发生在白天11:00~13:00.但持续时间较短,单施化肥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均在氮肥施入当天田间氨挥发速率达最高值,此后迅速降低,氨挥发损失主要集中于前7d,累计氨挥发量占总量的88.57%~96.72%.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显著减少氨挥发损失4.06~8.25 kg · hm-2,氨挥发损失率降低0.37%~1.17%.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对氮素需求较多,较高的田间土壤持水量均可以削弱氨挥发损失.确定适宜的秸秆与氮肥配比量,适量增加大喇叭口期的氮肥追施量配合及时浇水,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不同缓控释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及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肥(U)、增效尿素(DU)、包膜尿素(CU)、缓控释掺混尿素(CDU)共5个处理,研究了常规施肥(240 kg N·hm-2)和不同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180 kg N·hm-2)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与土壤无机氮变化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U处理氨挥发总量最高,追肥是产生氨挥发损失的重要因素;与U处理相比,DU、CU、CDU处理氨挥发减排78%~81%。收获后U处理80~100 cm土层硝态氮浓度最高,为51.6 mg·kg-1,氮淋溶风险较高,而DU、CU、CDU处理同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较低,降低了淋溶风险。与U处理相比,减氮25%的3个缓控释肥处理没有减产,并增加了籽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缓控释肥处理之间,DU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综上,减量施用新型缓控释肥可以实现鲜食玉米稳产提质,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和硝态氮淋失风险。与成本较高的树脂包膜控释肥相比,双效抑制剂增效肥(DU)成本低、制作便捷,是鲜食玉米专用肥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几种控释氮肥减少氨挥发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几种控释氮肥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损失情况、N溶出速率、土壤脲酶活性及pH值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45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49.7%、28.0%和71.2%;施氮60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34.6%、12.3%和69.9%.控释氮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量,减少因施肥而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控释氮肥氨挥发量与不同氮肥引起的土壤脲酶活性、pH值、土壤中氮溶出速率密切相关.土壤的氨挥发总量与肥料在土壤中溶出总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在肥料施入的前期土壤氨挥发量同土壤脲酶活性、pH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和0.9908。 相似文献
5.
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夏玉米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施氮量为75和150 kg N·hm-2条件下,普通尿素底施、控释尿素底施和侧施对夏玉米光合性能、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相同施氮水平下,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果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均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比普通尿素平均提高9.5%;与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使玉米籽粒产量提高6.2%.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偏生产力(PFP)比普通尿素平均分别提高74.5%和11.0%;与包膜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使AE和PFP分别提高26.8%和5.7%.控释尿素施用量较高时,玉米光合性能得到改善,产量、AE和PFP显著提高;与控释尿素侧施相比,底施对玉米产量、AE和PFP的增加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采用通气法测定了北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田间土壤的原位氨挥发。结果表明,与冬小麦施用基肥相比,夏玉米追肥后土壤的氨挥发速率很快升高,但军发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最大氨挥发速率亦低于冬小麦,冬小麦拨节期追肥,氨挥发速率低且呈波动变化,未出现高峰值,从整个生长季节来看,冬小麦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120、240、360kg时的累计挥发量分别为4.4、6.9、13.0、38.4kgN/hm^2,夏玉米为8.4、15.1、20.0、26.1kgN/hm^2。按我国北方冬小麦/夏玉米播种面积1864.4万hm^2计,每年由氨挥发向大气排放的氨素达23.8-120.2万t,其中17.2-96.4万t来自氮肥,相当于氮肥投入的2.1%-9.5%。 相似文献
7.
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对小麦产量、品质和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增产幅度达10.4%~16.5%,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分别提高5.8%~18.9%和0.3%~1.4%;两种控释肥均能有效保持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且其氮素后移的功效满足了小麦生育后期对氮素的需求;有效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土壤氮素依存率(降幅11.0%~17.3%),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增幅58.2%~101.2%).其中,树脂膜控释尿素比硫膜控释尿素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应,实现了氮素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索包膜控释尿素土壤氨挥发损失规律特征和提高肥料氮素利用率,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通过与普通尿素进行对比,运用土壤氨挥发原位测定方法——通气法系统研究了硫包膜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的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施氮量水平下(210 kg/hm2和300 kg/hm2),与普通尿素相比,硫包膜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在小麦基肥期、小麦追肥期和玉米施肥期的施用均减少了土壤氨挥发的累积损失量,分别达35.1%-54.3%、59.6%-75.2%、65.6%-98.1%;有效降低了土壤氨挥发通量峰值且延迟其出现时间3-8 d,并能延缓土壤氨挥发主要阶段的时间分别为4-12 d、5-12 d.在小麦玉米轮作周年中,控释尿素土壤氨挥发累积损失量为28.39-43.35 kg/hm2,土壤氨挥发损失率为4.48%-5.63%,控释尿素时段土壤氨挥发通量比普通尿素降低了51.0%-70.8%;且树脂包膜控释尿素的施用降低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效果优于硫包膜控释尿素. 相似文献
10.
11.
氮肥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利用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种日本晴、N70、N178和OM052为供试品种,氮肥采用尿素,按基肥(70%)和蘖肥(30%)两次施用,设置3个施氮水平(N用量设0、120、27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素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氮肥合理施用和氮高效水稻品种创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氮能增加水稻品种产量的原因是提高了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对照(0 kg·hm-2)相比,当施氮量为120和270 kg·hm-2时,OM052籽粒产量在4个品种中增幅最大,分别为41.1%和76.8%;品种产量增幅不同是由于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在120、270 kg·hm-2氮处理下,4个供试品种中,日本晴籽粒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40.90 g·g-1、18.56 g·g-1)都最低,为氮低效品种,OM052籽粒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145.9 g·g-1、81.24 g·g-1)都最高,为氮高效品种.施N能够增加各品种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使胶稠度变长,降低垩白率、垩白度和碱消值;随施氮量增加,热浆黏度、峰值黏度、回复值和崩解值递减,而消碱值递增.相关性分析表明,低N水平下,供试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的相关性更显著.综上,OM052是一个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双高”基因型品种,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改善稻米籽粒品质,实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 相似文献
12.
控释肥料与普通氮肥混施对春白菜产量、品质和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京郊露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控释肥料与速效化肥混配施用对春白菜产量、品质、氨挥发、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施N 300 kg·hm-2)相比,控释肥料与普通化肥按纯氮比2∶1混配施用(共施N 150 kg·hm-2)没有造成白菜减产,并显著降低了菜叶中硝酸盐和有机酸含量;与半量施肥处理(施N 150 kg·hm-2)相比,控释肥与化肥混施处理产量和叶片硝酸盐含量无显著差异.控释肥与化肥混施处理提高了白菜氮肥利用率,减少了N3-N淋失量和氨挥发总量.白菜收获后,控释肥与化肥混施处理在20~40、60~80、80~100 cm土层的NO3--N含量显著低于习惯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2年在西南冬麦区的重庆、仁寿、广汉、西昌4个地点,开展3种施氮水平(每公顷纯氮0、120、180 kg,简写为N0、N120、N180)和3种氮肥分配模式(NA:底肥100%;NB:底肥70%+苗肥30%;NC:底肥60%+拔节肥40%)的田间试验,监测小麦花后冠层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速率(CAP)、光能利用等生理参数和籽粒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等.结果表明: 随施氮水平增加,小麦上三叶SPAD值、CAP、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生产效率、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呈降低趋势.氮肥后移的增效作用因施氮水平而异,SPAD于N180增效明显,而CAP于N120增效明显,不同氮肥管理模式的光能利用率因地点而异.氮肥后移能明显提高小麦氮肥农学效率、生产效率、吸收效率和氮素表观回收率,但氮肥利用效率则略有减少.氮肥后移效果NC总体优于NB处理.不同地点比较,广汉的SPAD值、CAP、PAR截获率、氮肥利用参数较高,其产量也相应最高;西昌的产量、SPAD值及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但其光能利用率和CAP较低;重庆和仁寿的SPAD值、光能利用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其产量也最低.小麦生物产量与各地点的籽粒产量、CAP、SPAD值和PAR累积截获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生态区域增施氮肥都能促进小麦增产,氮肥后移可进一步优化产量结构、改善氮肥和光能利用效率,但存在年份和地点差异,各地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模拟雨量下耕作措施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西北夏玉米生产实际和降雨特征,用自制模拟降雨器,于2010年6-9月研究了250、350和450 mm模拟雨量下翻耕、免耕、免耕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6-9月250 mm雨量下免耕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26%,产量比翻耕高16.5%;350 mm雨量下免耕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分别比翻耕高17.6%和6.1%;在450 mm雨量下免耕的蓄水效应低于翻耕,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低1.1%,产量比翻耕低0.6%.免耕覆盖克服了免耕在雨量充沛时水分蓄积量低于翻耕的缺点,在3种雨量下均可有效抑制棵间蒸发,减少翻耕地表裸露造成的无效水分消耗,增加土层贮水量,增大蒸腾量占水分消耗的比例,250 mm雨量下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48.6%,产量比翻耕高32.9%;350 mm雨量下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51.6%,产量比翻耕高27.1%;450 mm雨量下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比翻耕高23.7%,产量比翻耕高13.1%.综上,免耕夏玉米在250和350 mm雨量下相对于翻耕有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势,免耕覆盖夏玉米在250、450 mm雨量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翻耕. 相似文献
15.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夏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后,添加一定的无机肥后制作成有机无机复混肥,使其肥料化资源利用.为了进一步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的肥效,2001~2003年在夏玉米上进行了连续3年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生物产量1958.0~2770.5kg·hm-2,改善玉米产量结构,提高玉米籽粒产量866.0~1144.5kg·hm-2.并能降低玉米耗水系数,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2.680~3.399kg/ mm·hm2 .在旱地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提高旱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大田增温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增温(3 ℃)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增温条件下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农大108(ND108)和掖单13号(YD13)分别减产46.6%和45.1%.增温也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籽粒品质,与对照相比,ND108和YD13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1.6%和2.02%;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38.9%和9.6%;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7.0%和8.4%,且主要降低了支链淀粉的含量;赖氨酸含量则分别降低了58.9%和51.2%. 相似文献
17.
减量施氮下基肥后移对南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加大.合理降低施氮量、优化氮肥运筹对于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施氮方式(240 kg N·hm-2, 基肥∶拔节肥∶孕穗肥=5∶3∶2)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240、180、150 kg N·hm-2,分别用N240、N180、N150表示)及基苗肥施用时期(基施、4叶期施、6叶期施,分别用L0、L4、L6表示)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降低而降低,但N180与N240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而N150处理显著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吸收效率均以N180处理最高.不同施肥时期间,L4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N180四叶施肥(N180L4)处理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N180L4处理叶面积指数、旗叶光合速率、叶片氮含量、旗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拔节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对照未显著降低.适量降低氮肥用量配合基肥后移能够提高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和氮素吸收同化能力,在保持高产的条件下实现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夏季玉米产量及土壤水氮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夏玉米生长及对土壤水分、硝态氮、铵态氮累积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过量施氮没有表现出增产效果,其氮肥利用率只有3.9%,残留率则高达87.2%。施氮240kghm^-2时,0~200cm土层土壤水分达到593mm,且可以下渗到200cm土层;不施氮和施氮120kghm^-2以小区土壤的蓄水量分别为561和553mm,可下渗到180cm。对矿质态氮而言,施氮量可以显著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施氮0,120,240kghm^-2时.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78,148,290kghm^-2,硝态氮的下移前沿分别到达60,60,140cm。可见,适量施氮会促进作物对土壤水氮的利用。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提高硝态氮随水分淋溶危险;但硝态氮向下层土壤的移动显著滞后于水分。 相似文献
19.
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