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德保苏铁茎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德保苏铁茎、叶柄的解剖构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德保苏铁的茎由周皮、皮层、维管束、髓四部分构成。木栓层的细胞壁完全栓化;皮层大而显著,皮层细胞一般较小,富含淀粉,分布有粘液道;维管束通常较小,主要集中在皮层和髓之间的狭窄区,排列呈环形,具2生长环;少部分稀疏地散生在皮层薄壁细胞之间。(2)叶柄由表皮、绿皮层、下皮层、基本组织、维管束、髓组成。表皮细胞1层,细胞外壁角质化;绿皮细胞2层,有叶绿体;下皮层的厚壁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壁强烈增厚;维管束散生,属外韧维管束,排列呈环形,内有零星分布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2.
对叉孢苏铁茎的解剖结构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叉孢苏铁茎具有发达的皮层,皮层及髓中具有黏液道,有外韧型和周韧型的维管束分布在皮层中,但主要以外韧型为主,在同一切面上能看到横、纵、斜3种不同走向的维管束,所有皮层维官束韧皮部组成成份比较单一。维管组织区由多个生长环组成,每个生长环都具有木质部、维管形成层和韧皮部组成,各生长环韧皮部所占比例均大于木质部,在具4生长环的下部茎的维管组织中,环与环之间间隔2~10层不等的薄壁细胞。从纵向变化上看,从上至下,维管组织区的厚度及生长环数逐渐递增,在同一组织中,含晶及含单宁物质的异细胞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3.
首次报道了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 Y.C.Zhong etC.J.Chen)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核型公式为K(2n)=2x=22=6m 4sm 12T,属于“3B”类型,全组染色体总长度为93.49μ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5.53%。实验结果显示其核型与又叶苏铁(Cycas micholitzii Dyer)和多岐苏铁(Cycas multipinnata C.J.ChenetS.Y.Yang)相似,仅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寄生植物锁阳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锁阳茎的初生分生组织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以及在基本分生组织中呈波浪式环状排列的原形成层束组成。茎的增粗是由于呈波浪式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其“波浪”上下幅度逐渐增大,即从“浪”的基部到“浪”顶端维管束数目由4个逐渐增加到10-12个。维管束数目不断增加是由于:(1)由髓射线薄壁细胞反分化产生分生组织束,分生组织束活动产生新的维管束;(2)维管束中分化出一列或几列薄壁细胞,导致该维管束被分化出的薄壁细胞分成2-3个独立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5.
毛青藤茎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毛青藤茎顶端的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行生细胞形成初生分生组织──原表皮、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分化形成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随着茎的继续发育,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由束中形成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分子,而束间形成层仅产生薄壁组织细胞形成宽的射线。在原生韧皮部筛管分化成熟的过程中,韧应部外方仍保留1—2层原形成层细胞,以后,它们分裂为多层纤维原始细胞,在次生结构形成时,这些细胞的细胞壁加厚,形成初生初皮纤维。茎始终未产生用皮。 相似文献
6.
德保苏铁——中国苏铁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保苏铁 新种 Cycas debaoensis Y.C.Zhong et C.J.Chen,sp.nov. Cycas multipinnatae C.J.Chen et S.Y.Yang affinis sed frondibus 7~11,1.5~3.5 mlongis,pinnulis fasciariis,apice longe acuminatis,ovulis persaepe 4,segmentis laminarummegasporophyllarum usque ad 50,filiformibus differt. 本种苏铁与多歧苏铁Cycas multipinnata C.J.Chen et S.Y.Yang相似,但叶7~ 相似文献
7.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茎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牛膝茎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和三生生长5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在茎的发育过程中,初生生长和早期的次生生长是正常的,但在次生生长过程中,次生维管组织仅有束中形成层产生,而没有束间形成层的分化和活动。茎的三生生长是由维管柱外侧保留的原形成层细胞发生的额外形成层的活动产生的。额外形成层开始只向内交替产生三生木质部和其间的结合组织,后来向外产生三生韧皮部,形成一轮三生维管束。牛膝茎内的韧皮纤维来源于原形成层,应属于原生韧皮部性质。牛膝茎中的2个外韧型髓维管束也来源于原形成层,与正常维管束在位置上没有相关性。但其结构类型具有多样性,有时可形成不完全的周木型髓维管束。 相似文献
8.
以石山苏铁Cycas sexseminifera为父本,攀枝花苏铁C.panzhihuaensis为母本开展人工授粉,成功获得杂交种子并繁育成苗。结果表明,石山苏铁与攀枝花苏铁可以进行种间杂交,但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 相似文献
9.
以位于广西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回归种群为对象,从开花情况、传粉媒介、传粉昆虫数量、结实率、种子散播媒介和方式等方面,与德保苏铁模式产地的自然种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回归种群与自然种群开花植株分别为149和49株,雄雌性比分别为3.96∶1和4.44∶1,开花植株占比分别为31.63%和19.52%,自然结实率分别为60.53%和86.53%。留存在雌株上的未脱落种子一年内的萌发率分别为53.13%和42.51%,一年内幼苗存活率分别为0和3.56%;因重力或外力(雨水、风和动物)搬运后散布的种子一年内的萌发率分别为42.51%和38.46%,一年内幼苗存活率分别为74.46%和88.26%。与自然种群一样,回归种群的有效传粉者为大蕈甲科甲虫,但传粉昆虫数量较少,每雌球花有23.5头甲虫。回归种群结实率低于自然种群,可能的原因是传粉昆虫数量相对较少。啮齿动物等外力对种子的散布能显著提高幼苗存活率并直接影响幼苗的定植与分布,对回归种群的补充与更新有重要影响。总体上,黄连山德保苏铁回归种群在自然界中已能顺利完成生长和繁殖进程,基本具备自我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德保苏铁居群特征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德保苏铁(CycasdebaoensisY.C.ZhongetC.J.Chen)的居群结构调查情况,并与百色地区林业局1998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德保苏铁分布区狭窄,仅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扶平乡约15.3hm2的石灰岩山坡;由于人为原因,其数量已从1998年的2000多株锐减到2001年的1085株,尤其是成年植株数量剧减,由此导致年龄结构趋于幼年化,呈现正金字塔的假象;雌雄比从1∶10变为1∶5,这些现状表明德保苏铁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贵州苏铁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贵州苏铁(Cycas guizhouensis K.M.Lan et R.F.Zou)的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同,贵州苏铁的根可分为正常根、珊瑚状根和肉质根三种类型。(2)正常根与肉质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内方第1~2层皮层薄壁细胞,珊瑚状根的木栓形成层则起源于外方皮层的第2~3层细胞,而非中柱鞘。(3)首次发现肉质根一种新的增粗方式,是由周皮内方的皮层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持续或周期性产生新的皮层薄壁细胞,引起根的增粗。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苏铁( Cycas guizhouensis K. M. Lan et R. F. Zou) 的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结果表明: ( 1)
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同, 贵州苏铁的根可分为正常根、珊瑚状根和肉质根三种类型。( 2) 正常根与肉
质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内方第1~ 2 层皮层薄壁细胞, 珊瑚状根的木栓形成层则起源于外方皮层的
第2~ 3 层细胞, 而非中柱鞘。( 3) 首次发现肉质根一种新的增粗方式, 是由周皮内方的皮层薄壁细胞恢
复分裂能力, 持续或周期性产生新的皮层薄壁细胞, 引起根的增粗。 相似文献
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同, 贵州苏铁的根可分为正常根、珊瑚状根和肉质根三种类型。( 2) 正常根与肉
质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内方第1~ 2 层皮层薄壁细胞, 珊瑚状根的木栓形成层则起源于外方皮层的
第2~ 3 层细胞, 而非中柱鞘。( 3) 首次发现肉质根一种新的增粗方式, 是由周皮内方的皮层薄壁细胞恢
复分裂能力, 持续或周期性产生新的皮层薄壁细胞, 引起根的增粗。 相似文献
13.
Seeds of 32 species selected from two of the four major groups of gymnosperms, the ancient Cycadales and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Coniferales, were analysed for inhibitors (I) of the serine proteinases trypsin (T), chymotrypsin (C), subtilisin (S) and elastase (E) using isoelectric focusing (IEF) combined with gelatin replicas. Subtilisin inhibitors were detected in 17 species, being particularly active in the Cycadales. Several species of the genera Cephalotaxus, Pseudotsuga and Cycas contained inhibitors active against elastase while strong CSTIs and CSIs were also present in Cycas pectinata and C. siamensis. No inhibitors were detected in seeds of Chamaecyparis, Thuja, Abies, Larix, Picea and Pinus spp.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 were purified from seeds of C. siamensis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using trypsin and chymotrypsin, IEF and SDS-PAGE. Several CSTI components with Mr ranging from 4000 to 18,000 were partially sequenced using Edman degradation and mass spectrometry. Most of the sequences were similar to a hypothetical protein encoded by an mRNA from sporophylls of C. rumphii which in turn was similar to Kunitz-type proteinase inhibitors from flowering plants.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database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mRNAs encoding Kunitz-type inhibitors in the Cycadales and Coniferales and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presence in a third major group of gymnosperms, the Ginkgoale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Kunitz-type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 from plants other than Angiosperms. 相似文献
14.
对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种子的种皮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苏铁种子的种皮分为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3层结构.外种皮含有角质化的表皮细胞、薄壁细胞以及少量的厚壁细胞和异细胞,布有树脂道、气室和4束大维管束;中种皮主要由厚壁细胞群和木质化纤维组成,种孔端有一条缝合线,种脐端有3个孔;内种皮由多层干瘪的薄壁细胞和脉络状维管束组成,种孔端有一层椭圆状保护膜.对外种皮和内种皮维管束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外种皮和内种皮的维管束分布方式及其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外种皮的维管束由种脐端顺着种子弧形走向种孔端,内种皮的维管束呈脉络状,形成维管网贯穿其中;内、外种皮维管束中均存在多种不同样式的导管. 相似文献
15.
考查广西百色西林县叉孢苏铁和广西百色田东县锈毛苏铁的生态环境,结合观测其叶片的内部结构来探讨其与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叉孢苏铁群落乔木和灌木均9种,藤本8种,草本18种,蕨类2种,空间格局明显;锈毛苏铁群落乔木和灌木均5种,草本6种,蕨类4种,空间格局不明显。两种苏铁的羽片均由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副转输组织构成;叶轴均由表皮、厚壁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组织构成。不同之处在于,锈毛苏铁的羽片、角质层、栅栏组织和叶轴的厚壁组织均较叉孢苏铁的厚,分别是叉孢苏铁的1.82倍、2.32倍、1.79倍和2.45倍左右;锈毛苏铁叶片的表皮之下有下皮层、各组织中有丰富的异细胞,而又孢苏铁的无或较少;锈毛苏铁的羽片中有黏液道,而叉孢苏铁的无。又孢苏铁的叶片表现为弱旱生异面叶,锈毛苏铁的则表现为强旱生异面叶。 相似文献
16.
仙湖苏铁野生种群的报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圳塘朗山分布的仙湖苏铁种群是首次发现的该物种的野生种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填补仙湖苏铁野外研究的空白,但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笔者对该种群在塘朗山的分布状况以及群落特征作了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7.
攀枝花苏铁叶中的一个新黄酮碳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攀枝花苏铁 (CycaspanzhihuaensisL .ZhouetS .Y .Yang)叶中分离出 6个化合物 ,其中 1个为新黄酮碳甙 ,命名为攀枝花苏铁甙 (1) ,其结构通过波谱解析和化学降解得以确定。其余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 ,3_二氢偏柏黄酮(2 )、5 ,5″ ,7,7″,4′ ,4 _六羟基_(2′,8″)_双黄酮 (3)、香草酸 (4 )、β_谷甾醇 (5 )和胡萝卜甙 (6 )。 相似文献
18.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濒危植物缙云黄芩茎和叶的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同时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叶表皮,观察其微形态特征,为地方特有珍贵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缙云黄芩的茎尖生长锥呈半球状,由原套和原体构成,是发育的起点。(2)茎的发育经历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次生生长,木质化程度加深,表面腺毛消失,非腺毛数量增加,最终形成成熟茎的结构。(3)叶源于叶原基,之后分化出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原形成层,最终形成成熟的叶肉和叶脉;叶片成熟时栅栏组织占比大大缩减,叶片内腔隙极大;叶柄中央维管束与叶片主脉结构相似,突起处的维管束简化。(4)缙云黄芩的叶表皮气孔指数变化幅度较小,整体略有降低,气孔密度则先骤降后缓慢降低,腺毛逐渐消失,非腺毛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