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樊培方  陆雅君 《动物学报》1994,40(4):337-343
东方次睾吸虫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卵黄-输卵管、卵模、梅氏腺和子宫)透射电镜观察。卵巢内有不同成熟期的生殖细胞,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有几个靠近核的核仁样小聚体和许多沿质膜的皮质颗粒。首次发现并描述卵巢和输卵管接合处(卵巢壶腹)的超微结构,输卵管上皮为纤毛状,梅氏腺仅一种类型膜状小体细胞,经有微管支持的细小管道穿过卵模将膜状小体排入卵模腔内,在卵黄-输卵管和卵模中有精子,卵模和子宫中有受精卵。虫卵  相似文献   

2.
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福州地区检获自然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阳性纹沼螺的时间是4—10月份。尾蚴从阳性螺的肛孔逸出,具趋光性。尾蚴逸出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以8—14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高峰在12时左右。经试验证实,光照、温度等因子对东方次睾吸虫尾蚴的逸出有较大影响,夜间施加光照、加温以及在低温环境中提高水温均可使尾蚴逸出数量显著增加。尾蚴存活力与水温呈曲线相关,较适宜的水温在22—27℃之间。尾蚴钻入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约需5分钟。  相似文献   

3.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4.
蝙蝠的寄生吸虫似蛇属一新种(吸虫纲:斜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的似蛇属一新种,小形似蛇吸虫,新种Natriodera parva sp.nov.,采自浙江省桐庐县大足蝠的小肠中。新种与大形似蛇吸虫Natriodeta verlaium相似,但体型较小。  相似文献   

5.
1987年10月15日,在武汉市动物园一只丹顶鹤胆囊中检获复殖目、后睾科、次睾属吸虫13条。经与本属相近虫种的比较研究定为一新种,并命名为鹤次睾吸虫,新种Metorchis grusi sp.nov.。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寄生于鱼类的斜睾科Plagiorchis吸虫一种新,长形斜睾吸虫Plagiorchislongiformissp.nov.。采自四川省雅安市的唇Euchiloglanisdavidi(Sauvage)肠道内。  相似文献   

7.
后唇科吸虫三新种(吸虫纲:复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后唇科吸虫3新种,即东山后唇吸虫Opistholebesdongshanensis.sp.nov.东山异唇吸虫Heterolebesdongshanensis.nov.和兔头异唇吸虫Helterolebeslagocehpalisp.nov模式标本式采自福建省东山县沿的棕斑兔头TunLagoceophaluslunaris spadiceus肠道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异肉科Allocreadiidae(Loose,1902)(Stossich,1903)和独睾科MonorchiidaeOdhner,(1911)进行研究,并建立拟履口吸虫属Paracrepidostomumgen.nov.是异肉科,履口亚科Crepidostominae(Dollfus,1951)的新属;长宫吸虫属Lenolopagen.nov是独睾科、孤睾亚科Lasiotocinae的新属。文中对二新属二新种:金钱鱼拟履口吸虫Paracrepidostomumscatophagusi和惠州长空吸虫Lenolopahuizhouensis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异肉科、履口亚科和属的分类特征进行修正、补充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张跃远 《动物学研究》1991,12(4):349-354
本文记载了采自鱼类膀胱中的叶形属吸虫三新种:ju叶形吸虫;wei叶形吸虫及崇仁叶形吸虫;对三新种的形态结构特征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并与属内其他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枝腺科一新亚科、新属及三新种(吸虫纲:枝腺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作者近年来在江西鸟类和哺乳类所采集的枝腺科吸虫中的三新种,包括一新亚科和新届的建立。卷尾卵形吸虫,新种Cladorchis dicruris sp.nov.寄生于鸟类灰卷尾Dicrurs leucophaeusVieillot的肠道外壁结缔组织囊内,据其形态特征,建立了枝睾属,新属Cladorchis gen.nov.和枝睾亚科,新亚枓Cladorchiinae subf.nov.,同时对枝腺科各亚科检索表进行了补充。巨睪副囊吸虫,新种Parabascus macrorchis sp.nov.见于安氏棕蝠Eptesicus andersoni的小肠肉;平睾坚囊吸虫,新种Pycnoporus(Pycnoporus)parallelorchis sp.nov.见于折翼蝠Miniopterus schrcibersii的小肠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CM_2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所携带的C型病毒颗粒形态和形态发生。细胞大小约7-15μm,细胞及其核的多形性具有恶性淋巴细胞特征。在细胞外和细胞内扩张的内质网地中可见大量C型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大小约68.1-94.3nm,平均81.2nm。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多数具有大小、形态各异的致密核芯,而在内质网池中病毒颗粒的核芯多数呈低密度。病毒颗粒从细胞膜通过芽生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候选肿瘤抑制基因,首先选取分布于6q16.3~21上的1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139例中国儿童ALL标本进行杂合性缺失 (LOH) 分析. 分析显示32%的患者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且高频缺失区位于D6S1709~D6S301之间,大小为2cM. 各位点LOH与白细胞总数、病态细胞数有显著性相关 (P < 0.05) ,与年龄、性别、形态学分型和免疫学分型无显著相关 (P > 0.05). 进一步在高频缺失区域内,采用定位候选克隆策略、生物信息学技术及RT-PCR技术筛选、鉴定与儿童ALL相关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及其cDNA片段. 在D6S1709~D6S301之间筛选到一个在儿童ALL细胞中低表达的EST (GenBank登录号:AA403058),与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较,在15例ALL患者中有10例表达下调 (P < 0.05). 采用数字化差异表达分析显示,位于6q16.3~21区域内的AMD1基因、PPIL6基因和WASF1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丰度要低于正常组织 (P < 0.05). 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在6q16.3~21区域克隆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3.
浙江安吉龙山林场及其周围地区的鸟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安吉龙山林场及其周围地区共记录到鸟类11目27科95种,其中留鸟36种,占鸟类总数的38%,延徒鸟59种,占62%。夏候鸟于春季(4月7日)到达,秋季(10月24日)离去,持续停留时间约201天。大部分冬候鸟和旅鸟于秋季(9月12日)出现,春季(5月16日)离去,持续停留时间约247天。柳莺,主要是黄柳莺的情况比较特殊,除6月份外,几乎全年都可看到。人工林内有鸟类84种,条带统计记录到59种。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隆线隐翅虫属Lathrbium 1新种--贵州隆线隐翅虫Lathrobium guizhouensis sp.nov..新种与Watanabe(1992)记载于中国浙江省的Lathrobium imadatei Watanabe,在颜色和外部形态上较相似,但根据雄性第6、7腹板无修饰毛区,第8腹板后缘凹陷明显较浅,阳茎的中叶和侧叶愈合等特征不难与后者区分.正模♂,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23-07-2003,李利珍采.副模:2♂♂,4♀♀,同正模;3♂♂,2♀♀,采集时间和地点同正模,汤亮、胡佳耀采.模式标本保存在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土茯苓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浙江兰溪产士茯苓中挥发油进行了分析,鉴出49种成分。  相似文献   

16.
陈忠毅  陈升振  黄向旭  黄少甫   《广西植物》1989,9(4):331-334+390
<正> 本文继续对5属14种姜科植物作染色体计数观察,其中8种是染色体计数的新记录(表1,图版Ⅰ)。通过对偏穗姜(Plagiostachys austrosinensis T. L.Wu & Senjen)的根尖染色体观察,初步确定偏穗姜属(Plagiostachys)的染色体基数为12,并首次报道了阳荷(Zingiber striolatum Diels)的核型。  相似文献   

17.
杨梅、沙棘和赤杨三种放线菌结瘤植物根瘤、根部有机氮化物的组分中,都含有占总有机氮化物50%以上的尿囊酸,说明在它们的根瘤中合成了大量的酰脲;同时,三种植物结瘤植株的茎木质部提取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尿囊酸,表明根瘤将其合成的酰脲向植物地上部位运送。三种植物的根瘤还将其合成的特定的氨基酸及酰胺向地上部位转运,其中杨梅根瘤将固定的氮素以Asn和Gln的形式输出,而根部则以Arg的形式向上转运;沙棘根瘤以Ash,Gln及Ser,赤杨根瘤以Cit的形式合成并转运固定的氮素;后两种植物的无根瘤植株,以NH_4~+为氮源时,在转运的氨基酸组分中Arg的比例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小鼠nodal基因是在胚胎发育时期表达的一个基因,它在原肠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参与左-右体轴的决定,413-d小鼠胚胎干细胞系3563在nodal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中含有单拷贝逆转录病毒的插入。采用定量RNase保护法比较了该细胞系及其母源ES细胞CCE中nodal基因的表达量,CCE细胞中nodal mRNA的含量是3563ES细胞含量的2.3倍。这一结果提示原病毒在nodal基因第一内含子中的整  相似文献   

19.
大豆黄酮促进妊娠大鼠乳腺发育和泌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荣庆  韩正康 《动物学报》1995,41(4):414-419
研究大豆黄酮(Da)对妊娠大鼠乳腺发育和泌乳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妊娠期口服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泌乳前期大鼠乳腺重量、DNA、RNA含量和RNA/DNA值,同时极显著地提高大鼠的泌乳量、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胞浆雌二醇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相反.妊娠后期口服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能显著降低泌乳前期乳腺重量、DNA和RNA含量及泌乳量,并显著降低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雌二醇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但连续两周口服Da后再口服澳隐亭一周,溴隐亭的上述作用被阻断。结果提示:Da促进大鼠乳腺发育和泌乳的作用与其抑制或站抗多巴胺对垂体PRL、GH分泌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豆黄酮对大鼠乳腺发育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张荣庆  韩正康 《动物学报》1995,41(3):332-338
本文研究了大豆黄酮对大鼠乳腺发育及其对垂体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1)胃饲或皮下注射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去卵巢大鼠或正常处女大鼠乳腺重量和乳腺DNA、RNA含量;2)胃饲或皮下注射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正常处女大鼠血清GH和PRL含量,3)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大鼠乳腺,垂体和下丘脑胞浆雌二醇受体的数目,并显著提高乳腺孕酮受体的数目,体外受体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大豆黄酮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