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澳大利亚迁飞性害虫的预测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vidHunter TedDeveson 《Entomologia Sinica》2002,9(4):13-25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澳大利亚疫蝗治理委员会用于治理几种重要迁飞性害虫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将天气资料和害虫栖境条件与害虫的迁飞,发育及分布数据进行整合以发布预测并辅助防治决策。该系统呈模块化结构,其模块的数量和性质可根据目标害虫治理所需的具体资料方便地调整。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我国草地鼠害的发生原因及其生态治理对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随天然草地退化和荒漠化过程的加剧,我国草地鼠害爆发频繁,发生面向日趋扩大。传统的化学防治不公是一种被动的防治策略,而且威胁草原生物多样性。在总结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认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是草地鼠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且提出生态治理对策及相应的选优配套措施。实践证明,这是实现草地害鼠持续控制和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生境高异质度对稻田捕食性天敌及水稻害虫的生态调节有效性,了解这种策略是否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成为水稻重要害虫的风险。【方法】2017-2018年连续2年种植单季稻,在稻田边缘种植花生与大豆,构建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high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HHR),调查HHR稻田与简单低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low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LHR)中捕食性天敌与水稻害虫功能团的发生规律与相关性,计算益害比。【结果】2017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40种,1 667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0种,991头。2018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3种,1 384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4种,1 031头。HHR与LHR两类稻田中获得的捕食性天敌群落重要值Pi≥0.01的物种相似度很高,优势种相似。2017年HHR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LHR稻田,这种差异主要由群落重要值Pi<0.01的种类引起。2018年两类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没有差异。单位样方面积内的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HHR中明显高于LHR,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分蘖期与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在2018年的开花期极显著(P<0.01)。2017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22种,637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9种,743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88。2018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1 011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2 014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75;主要害虫物种组成结构相同。水稻害虫数量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在分蘖期,虽然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高于LHR(P<0.05),但此期害虫的数量不多,发生较轻。在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低于LHR稻田,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成熟期与2018年的孕穗期极显著(P<0.01),在2018年的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2017年HHR和LHR中个体数量益害比Npi值分别为2.62和1.33;2018年分别为1.37和0.51。【结论】具有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的稻田,能提高系统对捕食性天敌物种的涵养潜力,显著提高稻田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提高益害比,具有更好的控制害虫的物质基础,促进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生态控制效能,不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演变为水稻重要害虫风险,可为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化螟是水稻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近50年来,其种群在我省几起几落,近年来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损失有逐年加重之势。2002-2003年大暴发,仅南昌县成灾面积就达6.67×103余hm2,许多田地晚稻颗粒无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害损失最重的年份。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二化螟在我省大发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1我省二化螟群落演变情况1956年水稻改制前,稻螟以二化螟为主,1956年以后,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中稻改早稻,高秆改矮秆后,三化螟迅速上升为主要害虫,二化螟种群随之凋落。1978年以后,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早稻以早中熟品种为主,6月20日以… 相似文献
9.
水稻三种害虫组合侵害及对籽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江淮稻区水稻害虫发生特点,于1991-1992年在网室和田间采用全组合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稻纵卷叶螟Csapkelocrocis medinalis、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三种害虫的组合侵害及对籽粒生长的影响。用生长曲线方程拟合籽粒生长过程。由生长曲线方程推导的一些参数分析害虫组合侵害对强、弱势粒生长的影响。分析 结果表明三种害虫组合侵害主效和互作效应均对水稻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害虫组合侵害的加重,最大生长速率Vmax、旺盛生长期积累的干物重GT等参数变小。田间和网室试验结果表 明害虫组合侵害对弱势粒的影响大于对强势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罩笼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两种飞虱若虫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互作用过程.褐飞虱或白背飞虱的羽化、性别、翅型、雌虫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特性的表现都受到来自异种飞虱存在的影响.随褐飞虱比例的增加,白背飞虱的上述反应愈趋明显;反之,随白背飞虱比例的增加,褐飞虱则少有这种变化.种间密度制约效应远大于种内密度制约效应,表明两种飞虱诸种生物学特性对种间作用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
广西兴安转Bt水稻大田两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水稻华恢1号(Cry1Ac/ CryAb融合基因型,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种植下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和幼虫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转Bt水稻的卷叶株率和卷叶率都显著低于对照亲本.表明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转Bt水稻及对照亲本上白背飞虱若虫、成虫及整个种群的发生动态差异不显著,且转Bt水稻对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种群发生影响也不显著.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转Bt水稻上若虫及短翅型成虫发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相反,转Bt水稻上长翅型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对照亲本,且水稻生育后期长翅型成虫雌性比明显低于对照亲本.转Bt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黄埔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黄埔区林业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半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发生区及其分布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半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动态与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根据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两虫迁飞发生区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与T值间进行数学分析建立迁飞发生区预测模型,并可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Abstract The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 is the highest altitude distributed subspecies among the 10 subspecies of migratory locusts. It was discovered and described as new subspecies in 1963. It is mostly distributed above an elevation of 3 000 m, with the highest up to 4 600 m,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viz.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southwestern China. Recent study on the historic literature revealed ancient records of locust plagues caused by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 in many regions of Xizang (Tibet). These disasters took place during 124 years stretching from 1828 to 1952. Forty-five places were infested by locust swarms, and from 1846 to 1857 locust disasters occurred sucessively in 12 years, and affected 18 places of Xizang. At the severe disaster regions crops were damaged by locusts in such a degree that there was no harvest at all. At the same time, locust plagues due to another subspecies also occurred in the plains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and Haihe Rivers in East China. The disasters in Xizang were caused by the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while in Huang-Huai-Hai Plain disasters were due to the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the evidence that the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has been existing as a separate subspecies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reveals the relevant years of locust plagues,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mittent rules of locust plagues. It also offer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ecasting Tibetan migratory locust disasters and related monitoring strategies;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break of the migratory locust and drought.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不同孢子浓度下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同发育阶段的易感性和毒力的研究。实验设10.5孢子/mm2,116.7孢子/mm2和1027.1孢子/mm2三种孢子剂量,两种飞虱分为幼龄若虫(1龄和2龄若虫)、高龄若虫(3、4、5龄若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实验发现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三个发育阶段对黄绿绿僵菌的不同浓度的孢子液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幼龄若虫的毒力指标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21、20.82和16.55;对高龄若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7.68、15.49和13.98;而对成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7.10、12.57和9.14。黄绿绿僵菌对白背飞虱幼龄若虫的毒力指标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21、17.29和13.13;对高龄若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6.94、15.02和13.03;而对白背飞虱成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2.78、10.16和7.64。二者的成虫的易感性比若虫的易感性强,高龄若虫的易感性比幼龄若虫的强。白背飞虱比褐飞虱对黄绿绿僵菌更加敏感。二者的死亡率随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三种稻飞虱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研究了酵母类共生菌在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形态特性以及种类和组成.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3种稻飞虱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有大量酵母类共生菌,且以出芽进行无性繁殖,并伴有菌胞的出现.3种稻飞虱成虫体内共生菌的形态和组成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大,以梭形、杆状和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30.7%、53.5%和15.1%;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共生菌个体较小,以卵形为主,分别占共生菌总数的93.4%和94.7%.此外,褐飞虱成虫体内的各类共生菌都显著大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体内的同种类型个体,且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的同种共生菌个体大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