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  &#  &#  &#  &#  &#  &#  &#  H. A. C. C. PERERA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61-868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 测定了三峡水库上、中、下游不同年龄组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 guichenoti)肌肉和肝脏中重金属含量。利用等离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样品中Cu、Zn、Cr、Pb、Cd、Hg、As 等 7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 7 种重金属在铜鱼和圆口铜鱼体内的含量水平基本一致, 重金属在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中含量大小均为Zn Cu Cr Hg AsPb Cd, 在铜鱼肝脏中含量大小为Zn Cu Pb Cd Cr As Hg, 而在圆口铜鱼肝脏中含量大小为Zn Cu Pb Cr Cd Hg As。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脏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两种鱼类间大部分重金属在库区上、中、下游无显著差异(P 0.05)。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可食用部分)中7 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属于安全食用范围;肝脏中除Cd 和Pb 外的其他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相关结果反映了三峡水库175 m 蓄水后底栖土著经济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对了解该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水产品安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福尔马林固定铜鱼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鱼(Coreius heterodon)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是研究三峡大坝阻隔效应的重要材料之一。然而,过去的铜鱼标本都保存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有必要探讨从福尔马林固定的铜鱼标本中有效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以及这些DNA用于微卫星和线粒体分析的可行性。本实验通过改进的酒精梯度浸泡法去除标本中的甲醛,然后用酚-氯仿抽提法成功地提取到了铜鱼标本的基因组DNA;设计引物后进行了线粒体和微卫星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银染检测。微卫星扩增结果显示只有部分个体可以扩出目的带,而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区段在所有个体中均能稳定重复的扩出;mtDNA SSCP分析显示带型一致。结果表明,福尔马林固定的铜鱼标本可以被用来开展短片段的扩增和遗传变异分析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和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生长方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5~2007年在长江上游鱼类资源调查中采集到的476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标本的数据,对其生长方程进行了分析.圆口铜鱼鳞片半径-体长的函数关系在雌雄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并符合方程L=85.429S0.8125 (R2=0.9635),推算体长表现出Lee氏现象;运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方法,对基于4种备选生长方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Richards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和Robertson生长方程)的36种不同模型分别以生长推算数据进行拟合,并根据AIC选择最优生长模型,得到不同备选方程对圆口铜鱼生长描述的优劣顺序为:VBG、Richards、Gompertz、Robertson方程,其中最优生长模型为VBG Model 6:Lt=602.9(1-e-0.1693(t+0.024)) (雌雄群体间在0.01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圆口铜鱼的生长特征指数φ=4.7891±0.01612.对于存在Lee氏现象的鱼类,在使用生长推算数据构建生长方程时,建议使用非线性混合模型以对参数值进行较合理的估计.本文为圆口铜鱼种群动态及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不同种鱼类、同种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生长模式的识别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5.
铜鱼和圆口铜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比较系统地观察了长江和汉江铜鱼和圆口铜鱼鱼卵、鱼苗的胚胎发育,记述了两种铜鱼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两种铜鱼早期发育的相似性状和主要差别。这些差别主要是:雏形胚体出现的迟早、眼基和肌节出现的先后、眼睛大小、胸鳍长短以及颌须出现的迟早和长短等,依据这些差异,可以把两种铜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准确地区分开来。本文还对长江兴修水利枢纽与两种铜鱼资源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拦河筑坝所导致的物理阻隔和生态阻隔是影响鱼类迁徙的关键因素。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Dabry de Thiersant,1874)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河流性洄游鱼类,其迁徙不可避免受到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和溪洛渡大型水电站蓄水的影响。关于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是否会显著阻隔圆口铜鱼个体的下行以及不同年龄个体之间受阻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迄今为止,还未有相关报道。本文拟通过2012—2014年对长江上游永善江段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龄结构变动的研究,探讨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圆口铜鱼不同年龄个体下行阻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圆口铜鱼下行产生了明显的阻隔效应;2)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1龄个体的下行阻隔最明显且最严重;3)与单一的大型水库和大坝相比,多个梯级的大型水库和大坝会对圆口铜鱼的下行产生更为严重的阻隔效应。本文拟为金沙江下游圆口铜鱼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长江的铜鱼生物学及三峡水利枢纽对铜鱼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铜鱼在长江水系中分布广泛,在长江干流和汉江等一些支流中是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作者对采自长江不同地区的铜鱼进行了分类性状上的比较,叙述了年龄和生长、繁殖、食性、洄游等生态学特性;根据在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建成后出现的铜鱼种群动态特点,讨论了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对铜鱼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就保护长江铜鱼资源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和圆口铜鱼的产卵场分布、产卵规模、产卵季节以及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等。指出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大坝附近江段铜鱼产卵场的变化情况。分析和讨论了大坝对两种铜鱼的影响程度、两种铜鱼产卵与水文条件的关系及其资源的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呈群同步发育繁殖的鱼类, 对其卵巢成熟各时期特征分析, 可进一步了解鱼类卵巢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 并为人工催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以野生雌性圆口铜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卵巢解剖观察以及实验室内组织学分析, 收集处于Ⅲ、Ⅳ和Ⅴ期的卵巢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显示野生圆口铜鱼卵巢组织在其成熟发育各阶段具有明确的组织学和转录表达特征。研究采用全序列转录组测序分析, 以鲤科模式鱼类斑马鱼的基因序列作为主要参考序列, 共检测得到11 495 bp基因片段。聚焦内分泌/自分泌信号分子的转录表达, 发现促乳素(Prolactin, pr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雌激素(Estrogen)、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合成酶类、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gdf9)、激活素(Activin)、和抗穆氏管激素(Anti-Mllerian hormone,amh)等转录表达和卵巢发育成熟呈现出显著的关联动态变化。通过对样品中卵巢成熟诱导激素(Maturationinducinghormone, MIH)合成酶分子的表达水平的观察, 发现涉及MIH的17, 20-dihydroxy-4-pregnen-3-one的合成酶分子表达水平较高, 而另一种MIH分子11-deoxycorticosteron的合成酶的表达水平处于检测水平之下,因此, 提示17, 20-dihydroxy-4-pregnen-3-one可能是圆口铜鱼卵巢成熟后期的主要促进因子。同时, 发现了完整的胆酸合成酶系列分子在卵巢转录组中的存在, 这是鱼类卵巢组织中具有合成胆酸能力的首次报道, 其生理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 作为一种群同步发育的鱼类, 此项研究为鱼类卵巢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内分泌信号调控网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圆口铜鱼亲子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有效地鉴别不同的圆口铜鱼家系及来源, 研究从已发表的40个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20个多态性较高且稳定扩增的微卫星位点, 通过对8个圆口铜鱼家系339尾个体进行微卫星基因分型检测, 建立了圆口铜鱼荧光微卫星标记与多重毛细管电泳相结合的亲子鉴定技术。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圆口铜鱼8个家系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9个,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16, 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59,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91, 其中子一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亲本群体。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 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其单亲累积排除概率(CE-1P)为0.99954473, 当单亲基因型已知时其累积排除概率(CE-2P)为0.99999825, 当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其双亲累积排除概率(CE-PP)为1.00000000, 当使用2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子鉴定时, 297尾子一代均能正确找到其父母本, 亲子鉴定准确率为100%。由此可见, 研究建立的圆口铜鱼亲子鉴定技术是可靠的, 能为圆口铜鱼的家系管理、种群遗传管理和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低压直流电麻醉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体质量300~420 g)行为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电麻醉组(30 V)和对照组(0 V)。电麻醉组试验鱼在电麻醉开始3 s内的身体行为反应最为剧烈,25 s内进入全麻状态。麻醉8 min后停止,试验鱼能迅速恢复平衡但活动迟缓。电麻醉组试验鱼的入麻时间为17.4 s±4.5 s。除电麻醉组的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外,2组的其他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麻醉对圆口铜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有限。研究结果表明,短时间低压直流电麻醉是一种入麻时间短、复苏时间快、对机体伤害较小的圆口铜鱼幼鱼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研究首次报道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疥疮病, 从患病圆口铜鱼的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YTL1, 并运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和6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YTL1被最终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通过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筛选治疗该暴发病的有效药物, 结果显示YTL1对氟苯尼考, 诺氟沙星和氨苄青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 对6种抗生素如杆菌肽, 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 对红霉素具有中等敏感性。因此, 氟苯尼考被建议用来伴饵投喂, 并取得了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 经腹腔注射7.6×106—7.6×108 CFU/mL的YTL1菌液后, 感染鱼的症状与患病圆口铜鱼症状相似。研究证明基于6个管家基因的多序列位点分型是鉴定杀鲑气单胞菌至亚种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杀鲑气单胞菌是圆口铜鱼人工养殖的最大威胁之一, 并发现鲤科鱼类, 如草鱼和斑马鱼均是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易感宿主。  相似文献   

13.
铜鱼线粒体控制区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研究长江中上游野生铜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特征,从9个采样点共获得100尾铜鱼,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片段序列为946bp。在100个序列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47个(其中增添/缺失位点8个),单倍型41种。9个地理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257±0.0162和0.004178±0.002337,表现出较贫乏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值)、平均基因流(Nm)、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平均K2-P遗传距离均表明9个铜鱼地理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未明显发生群体遗传分化。另外,共享单倍型比例较高,约为34%(14/41)。单倍型的UPGMA分子系统树和简约网络图显示单倍型的聚类与地理分群没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9个铜鱼地理群体属于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14.
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测序平台首次开展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亲本与子代肝脏转录组测序并对比分析其测序结果。对转录组进行拼接和组装, 共获得80688个Unigene, Unigene的长度主要分布在401—600 bp, 占总Unigene的43.56%。与Nr、GO、COG、KEGG等公共数据库比对并进行功能注释, 经分析圆口铜鱼亲本与子代差异表达基因共2701个, 其中上调1240个, 下调1461个。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热图显示, 同一样本不同重复基因表达相似。将差异基因映射到代谢通路KEGG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 并对37个KEGG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P<0.05)构建其基因共表达网络, 结果显示丙酸盐代谢、丙酮酸代谢、原核生物固碳途径、乙醛和二羧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萜类骨架生物合成是KEGG差异表达基因的核心代谢途径, 且这些基因在圆口铜鱼子代中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该结果丰富了圆口铜鱼基因组数据, 并首次从分子水平比较了圆口铜鱼亲本和子代的代谢差异, 同时解释了在同一循环水系统中子代不易患病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铜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刁晓明,周容树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重庆630716铜鱼(Coreiusheterodon)是长江上游主要渔获物之一。资源的稳定一直是鱼类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1-6]。作者1992年继续研究了长江重庆江段铜鱼年龄与生长,并分析其...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春季(4—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长江上游合江江段采用三层流刺网以3h为间隔昼夜24h连续采集圆口铜鱼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昼夜摄食节律及季节摄食节律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圆口铜鱼的食谱较广,其食物种类包括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水生昆虫、寡毛类和植物碎片等,其中以淡水壳菜的相对优势度最高,说明圆口铜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平均饱满指数和平均充塞度的昼夜变化显示其昼夜摄食节律在春季表现为白昼型,而在夏季和秋季为晨昏型。摄食率随季节变化逐渐降低,春季摄食率最高,达93.33%;秋季摄食率最低,仅为78.21%;充塞度和饱满指数均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即春季摄食强度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而夏秋两季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圆口铜鱼耐过小瓜虫感染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室于 2 0 0 4年 12月 5日从嘉陵江木洞段购得野生健康圆口铜鱼 (Coreiusguishenoti) 15 0尾 ,圆口铜鱼体长从 5cm到 2 0cm不等。运回实验室后于 2 5 3× 135× 10 7cm鱼池中驯养 ,充氧 ,每日换水喂食。至 19日发现大部分圆口铜鱼体表出现小白点 ,尤以鳍条和头部为多 ,经镜检确定为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感染。 2 4日 ,病鱼体表小白点明显增多 ,体表逐渐形成包囊。将患病鱼转移至 8个 35× 2 5× 2 5cm水族箱中分养 ,充氧 ,不喂食。至 30日患病鱼绝大部分死亡 ,余下两尾圆口铜鱼体表产生大量白色粘液 ,活动迟缓。 …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会元  杨志  高少波  陈金生  张轶超  万力  乔晔 《四川动物》2012,31(3):416-421,425
2010年6月至7月在金沙江中游攀枝花格里坪金沙滩(26°35°28.96″N,101°31°52.01″E)设置同定采样断面,开展了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中游有金安桥、朵美、皮拉海、灰拉古、观音岩5个圆口铜鱼产卵场,产卵总量为3078.2万粒.圆口铜鱼的产卵行为和产卵量受江水的温度、流量、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调查期间圆口铜鱼的产卵初始时间为6月7日,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近几年来,圆口铜鱼的产卵规模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通过了解金沙江中游江段圆口铜鱼早期资源分布状况,为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以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ilus)的肾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泉水鱼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泉水鱼外周血细胞为样本,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DNA含量(2.50 pg/2c,2c指二倍体)为标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泉水鱼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泉水鱼的染色体数量为2n=50,核型公式为12m+14sm+14st+10t,总臂数NF=76,未发现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2)泉水鱼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1.05±0.04)倍,其绝对DNA含量为(2.62±0.10)pg/2c。泉水鱼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显示出二倍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上游铜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鱼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和天然捕捞对象,1990—1995年作者利用在长江中上游收集的1030尾标本,对铜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0.005413L~(3.113)(r=0.9982),生长方程为L_t=60.0229[1-e~(-0.2325(t 0.6108))];W_t=3261.9137[1-e~(-0.2325(t 0.6108))]~(3.113),体重生长拐点t=4.2龄,相应的体长41.05cm、体重973.03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阶段生长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即4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4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天然渔业的捕捞规格应控制在约1000g以上的个体,目前在葛洲坝以下的中游江段主要捕捞幼鱼的现状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