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68 ind.(100 m3)-1)次之,春季(0.63 ind.(100 m3)-1)较低,冬季该类未出现。春、夏、秋季的肥胖三角氵蚤(Evadne tergestina)和夏季的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是影响枝角类数量分布的主要种;春、夏、秋季枝角类总丰度与盐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水温相关关系不显著。枝角类较高丰度区常位于沿岸淡水水团与其他水团交汇处偏沿岸水一侧。其数量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沿岸冲淡水势力,特别是长江冲淡水势力的消长。枝角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有一定的集群性,较高丰度的分布基本上局限在冲淡水势力影响范围内,其高丰度的水域是沿岸水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种类的数量变动,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涟虫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0.59 ind./m3),春季最低(0.05 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涟虫类4种,分别为三叶针尾涟虫(Diastylis tricincta)、卵圆涟虫(Bodotria ovalis)、亚洲异针尾涟虫(Dimorphostylis asiatic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其中,三叶针尾涟虫四季均出现,四季优势度分别为0.04、0.03、0.04和0.06;卵圆涟虫出现在夏、秋和冬季,优势度分别为0.11、0.00和0.07;亚洲异针尾涟虫和细长涟虫仅秋季出现,优势度分别为0.17和0.002.仅在夏季发现两种枝角类,分别为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在长江口,枝角类和涟虫类的分布特征与长江冲淡水都有一定的关系,显示出这两大类浮游动物具有咸淡水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河口湿地具有显著的咸淡水交互特征和长期持续的固碳能力。本研究以黄河口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弱强度交互区、中等强度交互区、较高强度交互区和高强度交互区布设60个研究点位,分析咸淡水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面积占比为17.8%,主要分布在弱强度交互区和中等强度交互区。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1.09~3.65 g·kg-1,有机碳密度在1.85~5.84 kg·m-2,有机碳总储量为(17.32±3.64)×104 t,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均随着咸淡水交互作用的增强而降低。咸淡水交互区分区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随着咸淡水交互强度的增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减低。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盐离子、土壤容重、pH及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0~3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占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50.9%~64.2%,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占0~400 cm土层有机碳总储量的19.1%~37.7%...  相似文献   

4.
天津枝角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枝角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是鱼类良好的食饵,某些种类及数量还能反映水域一些状况。1956—1958年和1973—1977年笔者在天津市区及近郊不同类型的水域对枝角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便探讨枝角类在半咸淡水及污染水域的分布、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采集到20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上的差异,文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枝角类为鱼类天然食料之一,也是最好的鱼类食料之一,幼鱼的全肠有时几乎充满了枝角类。但对于太小的幼鱼,就是鱼苗进入鱼池后饲养的最初三、四天,还不能吞食成年的枝角类,那时它们如果大量的过分繁殖,必然会抑制其它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间接地减少了这些鱼苗能吞下去的食料,这样反而使幼鱼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关于中国枝角类的种类及其分布,过去陆鼎恒(1939),张玺与易伯鲁(1945),以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3年对博斯腾湖17个站位的枝角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11次季度采样调查,阐述了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分析了博斯腾湖枝角类物种和多样性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1)调查期间共鉴定枝角类14种,其中优势种3种.与历史数据比较,喜贫营养型水体的种类减少甚至消失,喜富营养型水体的种类逐步占据群落优势地位.2)枝角类密度时空变动较大,调查期间各站位密度变幅为0~567.0 ind·L-1,总平均为30.0 ind·L-1;年际变动上2011年最高(82.5 ind·L-1),之后逐年递减;水平分布上密度差异显著,主要呈沿岸浅水区高、中心深水区低的特点.3)水温是影响枝角类群落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种类分布对水深的响应表现在长刺溞在深水区分布较多,长额象鼻溞多集中在浅水区;食物限制和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捕食可能是影响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枝角类的时空分布规律, 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 在600余公里干流库区设置10个样点, 定性和定量采集枝角类标本。本次调查共采到9种枝角类, 其中春季8种, 夏季5种, 秋季2种, 冬季3种。枝角类种类组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河流状态的江段有4种, 水库状态的江段有7种, 水库状态的江段距大坝越近, 枝角类种类越丰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一致, 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0.01), 春季最高, 夏季次之, 秋季和冬季较低; 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在干流库区的纵向分布上差异极显著(P<0.01), 河流状态样点远低于水库状态的样点, 水库上游江段又低于下游坝前段。结果显示三峡水库的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纵向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年8月、2017年8月、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珠江口海域的生态调查数据,分析了珠江口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鱼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并利用高斯模型研究了鱼卵分布对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根据对温、盐度数据的K-means聚类分析,将调查海域分为径流水、咸淡混合水和南海高盐水3种水团;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在咸淡混合水和南海高盐水区域均有一定数量分布,而在径流水中基本无分布;曲线拟合结果显示,2020年8月调查的鱼卵丰度和海水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的关系符合高斯模型,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分布的SSS最适值为16.28,最适范围为11.76~20.80,耐受范围为7.24~25.32;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中部的内伶仃岛以南,青洲、桂山岛周边,以及大屿山岛附近水域;在珠江口北部,其分布范围随着径流水势力的消长而发生变化;在东南部30 m以深的陆架区,基本无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分布。  相似文献   

10.
浅水湖泊污染负荷能力较低,对环境变化敏感,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功能明显退化甚至发生稳态转变.本研究通过提取云南18个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枝角类信息,识别枝角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甄别其群落构建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群落的地理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滇西北的枝角类群落以底栖物种占绝对优势,而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滇东南湖泊枝角类优势物种由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统计分析表明,海拔和水体总磷水平是驱动群落分布空间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独立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2.0%和7.7%,反映了海拔梯度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过程是控制枝角类群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同时枝角类群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差异性的结构特征,可能指示了流域开发、污染物输入、水生植被变化等人类活动扰动的综合影响.同时,海拔和总磷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相互作用并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6.3%,指示了云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随着海拔梯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并通过营养盐输入等过程调控了枝角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枝角类在水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水库枝角类的研究在水库水生生物研究中历来备受重视。枝角类在深水水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性,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包括枝角类在内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及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香溪河河口至兴山峡口段在2003 年6 月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没,形成香溪河库湾。因受干流库区的水体顶托, 库湾水体流速缓, 更新时间长, 容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香溪河库湾2004 年春季就有藻类异常繁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直额裸腹潘对海水盐度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枝角类广布于淡水水体且是幼鱼的主要食料,仅有少数种类分布于海水。海产枝角类繁殖力低又不易大量培养,作为海水动物养殖的活饵料意义不大。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养殖的活饵料的可能性,我们对不同产地的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裸腹溞是淡水枝角类中繁殖力最强的一个属,直额裸腹溞在我国干旱地区半咸水水体很常见,曾经在盐度5.5‰的达里湖中形成优势种群,从培养海产动物活饵料的来源,应是很  相似文献   

13.
枝角类摄食生物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岩 《动物学杂志》1997,32(6):45-49
分别讨论了研究方法,Zan的种类和个体大小,食物条件,溶氧,温度,光照,盐度等因素以及昼夜节律对枝角类摄食的影响指出;1.枝角类的滤水,摄食是受多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不同方法,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种类得出的结果往往差别很大,在数据的分析,比较和引用时应特别注意;2.滤水率,摄食率和日粮的含义不同,其中日粮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摄食强度;3.枝角类对食物具有选择性,试验和到的滤水率是Zan的“有效滤水率”,基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9年6月调查航次,获得了营养盐等参数断面分布,表明咸淡水混合是控制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解不同盐度梯度下浮游植物生长与营养盐吸收的关系,采集两个站位水样分别代表长江冲淡水(C1站)和外海水(I10站),按C1站水样比例,分100%、75%、50%、25%、0%不同比例混合进行现场模拟咸淡水混合培养,有以下认识:(1)平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活体荧光极大值在100%混合组,且淡水比例越低,指数生长期0—48 h内生长速率越低,100%、75%、50%、25%组分别为1.18/d、1.12/d、1.14/d、0.77/d;(2)低于26盐度的水体中PO34-在48 h内可被迅速消耗而产生限制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3)除0%组外,各混合组DIN/P(DIN: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NO3-+NO-2+NH4+)比值在浮游植物指数生长期有升高趋势,100%组DIN/P比值增加了一倍。各组培养48 h后DIN/Si比值逐渐降低至原来的0.7左右,初始DIN/Si小于一定时间内硅藻吸收的(ΔDIN/ΔSi)比,是造成各组DIN/Si比值减小的原因。以上结果表明咸淡水混合过程中形成的营养盐梯度可造成浮游植物生长程度和速率差异,且可因局部浮游植物旺发而改变海水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5.
天津咸淡水的植鞭藻类与动鞭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1957年,1974—1976年于天津不同类型水体调查的结果。采集鞭毛生物同时测定水中总盐(S‰)。 总盐的测定 按艾克曼(Ekman,1953)0—0.5 S‰为淡水,0.5—3 S‰是咸淡水低盐水域,3—10 S‰是咸淡水中盐水域,10—17  相似文献   

16.
梭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等组织学研究手段,以生活于海水和咸淡水中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作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了消化道各部分粘膜褶皱的高低、多少、疏密程度,粘膜上皮细胞的类型,杯状细胞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消化道肌层的肌肉组织类型和肌细胞的排列方式.结果显示:咸淡水梭鱼的肠道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多于海水梭鱼,食道是横纹肌,但其它消化道均为平滑肌.肝脏中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呈弥散状分布,其中有胰岛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东钱湖的枝角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枝角类为鱼类天然食料之一,也是最好的鱼类食料之一,幼鱼的全肠有时几乎充满了枝角类。但对于太小的幼鱼,也是鱼苗进入鱼池后饲养的最初三,四天,还不能吞食成年的枝角类,那时它们如果大量的过分繁殖,必须会抑制其它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沈阳市不同淡水水域枝角类及其分布的调查结果,定性地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水质污染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经历了气候变化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扰动,在多重环境压力胁迫下,该区众多湖泊的环境生态功能出现了明显变化。枝角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处于湖泊食物网的中间环节,敏感地响应于湖泊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亚化石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沉积柱中枝角类亚化石序列的建立,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揭示了该湖百余年来的历史环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石塘湖枝角类群落长期以象鼻溞(Bosmina)占优,湖泊环境在1980年左右发生明显的状态转变,枝角类属种从附生圆形盘肠溞(Chydorussphaericus)及底栖属种龟状笔纹溞(Graptoleberistestudinaria)为主的组合向尖额溞(Alonaintermedia、Alonarectangular等)及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的组合转变。1980年以前,自然环境条件为影响枝角类种群动态的主控因素,此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揭示出浅水湖泊中枝角类亚化石对湖泊营养富集及人类活动扰...  相似文献   

20.
美丽尖额溞(Alona pulchella King,1853)是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区、埃塞俄比亚区以及新热带区的一种枝角类。据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卷的记载,在我国只分布于广东、福建、北京、陕西及西藏,而且并不常见,雄性特征也不明。1989年6月中、下旬,在武汉市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只曾用于培养本市东湖的水草而后閒弃室外的小水缸中,出现了美丽尖额溞的种群,而且有雌雄两性以及带卵鞍的个体,这在过去的文献中从未报道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