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和线下教学两者优势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和新时期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新需求。江南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基于前期成功建设在线课程的基础上,连续3年实施了面向深度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中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建设、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和考核方式改革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有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也对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为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响应教育部“金课建设”的号召,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将全面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线上:(1)依托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教学相关的全部资源。主要有课程基本资源、辅助资源和拓展资源,供学生课外自学;章节教学设计,包括自学提纲、名师慕课、教学互动和作业练习等,供学生课前自学、课内互动和课后复习;阶段性调查问卷和意见建议,供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反思。(2)依托“学习通”手机APP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内外实时互动交流,包括任务布置、学习检测、答疑质疑、教学互动、课程反馈等。线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互动方法,巩固自学效果、加强重点、解析难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改革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效果都非常认可,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手段优化,能够启发思维、激发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主观能动性,使自身能力素质得到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当前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差异性与个性化需求、大学生普遍感觉迷茫与微生物抽象难学造成学习动力与兴趣不足这两大教学问题,微生物学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通过“找闪光点、做人生规划”帮助学生“树立志向、报效国家、振兴乡村”;进行“课前自学-课中研讨-课后体验”的创新设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依据创新性、高阶性与挑战度要求,实施每集一悟、体验学习、拓展学习等创新举措,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全程,充分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建立了形成性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对改革较为满意,双创项目参与率、考研录取率、学习成绩与学科竞赛成果持续显著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学的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本文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互动网站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规律,探索生命科学实验类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并探讨推广可能性。在连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统计分析各维度数据,发现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主动自学的能力。同时,实验课程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学习规律的监控和综合评价显示,深度学习的学生在各种评价指标中都显著表现优秀。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深度学习是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下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飞快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的基础上,介绍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与考核等4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讨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反思。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碎片化教学资源,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性质以及当前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以\"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依托,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环一体,双边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生生自由讨论、师生互动教学等活动,把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学习环节融为一体,师生全程交流互动。通过比较法研究了混合式学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初步教学实践表明,相比传统教学,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是值得深度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8.
9.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新常态。如何提升教学效果,确保线上线下实质等效,实现有效教学是关键。本课程团队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把握学生学习特征及认知方式,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基础上,使用O-AMAS有效教学模型,重新构建了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测评和反馈,通过简单总结促进深度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由于环境微生物学概念抽象、内容繁冗,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理解和应用生物氧化过程、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等内容,教学效果较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感受,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具有了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这3个方面取得了成效,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感受以及信息技术均得到提升和改进,加强了课程创新实践,提升了环境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生物制药产业飞速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进行生物制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对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湖北大学生物制药课程基于专属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和超星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瞄准一流课程“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夯实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有机融入典型案例。此外,通过加强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来提升考评分辨率;通过调研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利用边际效用曲线分析小组活动特点,来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生物制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学生满意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课程建设水平均得到提升,以期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发酵工程是一门以培养服务于生物发酵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师精神的工程化人才为目标,涉及知识广泛,学科发展迅速,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的工科特色课程。经过4年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我们围绕工程化人才培养的短板和难点,对标\"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构建了\"三模块+两通关+三进阶\"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闭环。在课程实施中通过重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引入前沿性知识;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高阶性思维;通过采用情境化的项目式教学方式提供实践性场景和挑战性任务,形成\"学生+教师+企业(专家)评委\"三方共评的多元化考核模式。上述教学改革激发了教师团队的教学热情,有效提升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体验感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独立性、团队合作性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获得感强,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结合实践和工程化\"特色,达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优化遗传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遗传学教学中采用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利用网络遗传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研究性实验操作,培养综合能力;重视教与学双边活动,营造融洽互动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设计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为21世纪培养优秀的生物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