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树冠形状、针叶形状、脱落性小枝在侧枝上的排列与着生方式、针叶在脱落性小枝上的排列与着生方式、生长期叶色、秋冬叶色、干色、生长特性和是否结球果等9类定性指标以及脱落性小枝长度和宽度、针叶长度、叶夹角角度和脱落性小枝上每厘米的叶片数等5个定量指标,对27个落羽杉属(Taxodium Rich. )树种(包括种类、栽培变种及杂种)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异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外部形态特征编制了供试27个树种的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的外部形态特征既综合了亲本的形态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9类定性指标中,秋冬叶色和生长特性等指标变异较大,针叶形状及脱落性小枝在侧枝上的排列与着生方式等指标变异较小.27个树种的5个定量指标差异均极显著(P<0.01),脱落性小枝长度为4.68~11.19 cm、宽度为0.59~2.38 cm;针叶长度为0.84~1.84 cm;叶夹角的角度为24.1°~52.9°;脱落性小枝上每厘米的叶片数为6.3~16.0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7个树种分成5组:落羽杉[T. distichum (L. ) Rich. ]、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和中山杉9分别各自独立成组,池杉(T. ascendens Brongn. )、池杉栽培变种'Nutans'、中山杉91、中山杉102和中山杉401聚为一组;落羽杉栽培变种'Pendens'和'Fastigiata'、中山杉1、中山杉24、中山杉27、中山杉46、中山杉86、中山杉118、中山杉136、中山杉140、中山杉146、中山杉149、中山杉302、中山杉405、中山杉406、中山杉407、中山杉501、中山杉502以及中山杉503聚为一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外部形态变异的聚类分析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落羽杉属种类、栽培变种及杂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I.柳杉亚科(柳杉属),II.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III.红杉亚科(冰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V.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山杉302和墨西哥落羽杉及其回交一代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落羽杉属有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 (L .)Rich .〕、墨西哥落羽杉 (T .mucronatumTenore)和池杉 (T .ascendensBrongn .) 3个种 ,该属是世界重要的园林及用材树种 ,墨西哥落羽杉是其中较耐盐碱的树种 ,它的引种选育历来受到广泛重视。中山杉 30 2 (T .‘Zhongshansha 30 2’)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于 2 0世纪 80年代从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 ,具有生长快和耐盐碱等特性[1 ] 。本实验从中山杉 30 2×墨西哥落羽杉回交一代中选…  相似文献   

4.
杉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 (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Ⅰ.柳杉亚科(柳杉属),Ⅱ.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Ⅲ.红杉亚科(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Ⅴ.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落羽杉和墨杉及其杂交后代中山杉302(落羽杉♀×墨杉♂)、中山杉407(墨杉♀×落羽杉♂)、回交代中山杉118(中山杉302♀×墨杉♂)在自然干旱胁迫和复水过程中,光合特征、抗氧化酶系统和形态特性等的响应.结果表明:随干旱时间的延长,所有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脯氨酸开始积累且抗氧化酶系统逐渐清除丙二醛的毒性.胁迫至第8天,落羽杉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最大,而中山杉118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丙二醛含量最少;墨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增长最大.复水2 d后,所有植物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中山杉118恢复速率最快,其净光合速率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恢复了74.4%和60.2%.复水9 d后,所有植株的测定指标基本恢复至或接近正常水平,其中,中山杉118的生物量未受影响且根冠比显著增加.植物的耐旱能力依次为墨杉>中山杉118>中山杉407>中山杉302>落羽杉.回交品种中山杉118的杂种优势明显,较大程度地遗传了墨杉的耐旱性,该结论可为耐旱中山杉品种的杂交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3个中山杉杂种无性系及其亲本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山杉405’(Taxodium‘Zhongshanshan 405’)、‘中山杉406’(T.‘Zhongshanshan 406’)和‘中山杉407’(T.‘Zhongshanshan 407’)及其母本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 Tenore)和父本落羽杉〔T.distichum(L.)Rich.〕在7月份、9月份和10月份的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3个无性系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不同月份3个无性系及其亲本的Pn值有明显差异,导致光响应曲线明显不同,但3个无性系的光响应曲线基本一致;3个无性系的Pn值在不同月份都高于落羽杉,且‘中山杉405’的Pn值高于另2个无性系。3个无性系及其亲本的光补偿点总体上表现为7月份最高、10月份最低,其中7月份墨西哥落羽杉的光补偿点显著高于3个无性系及落羽杉(P<0.05);3个无性系和墨西哥落羽杉的光饱和点则为9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而落羽杉的光饱和点为9月份最高、10月份最低。7月份3个无性系与其亲本的Pn日变化曲线均呈不规则型,低谷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9月份和10月份3个无性系和墨西哥落羽杉的Pn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落羽杉的Pn值从上午8:00开始呈持续降低的趋势,且全天都明显低于其他树种。不同月份3个无性系的Pn、Gs、Tr和WUE的杂种优势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中山杉405’的Pn、Gs和Tr在3个月份中均保持较高的杂种优势率,而‘中山杉406’9月份的杂种优势率最高,‘中山杉407’则在7月份杂种优势率最高;3个无性系的WUE仅在10月份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且‘中山杉405’和‘中山杉406’的杂种优势率远高于‘中山杉407’;‘中山杉405’各项指标的杂种优势率总体上高于另2个无性系。研究结果表明:3个中山杉无性系的光合能力接近其母本墨西哥落羽杉、高于父本落羽杉,其中‘中山杉405’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喜水,当深秋来临,植于水畔的水杉呈现出满树橙黄,倒映在秋波中,带给人们秋的视觉盛宴。与之相似的落羽杉(Ta xodium distichum)和池杉(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对水的耐受力更为突出,甚至是根部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可正常地生长。每年秋季,山水湖畔的水杉、池杉和落羽杉林,都会成为网红打卡地。  相似文献   

8.
以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 Tenore)及其3个杂交后代品系'中山杉405'('Zhongshansha 405')、'中山杉406'('Zhongshansha 406')和'中山杉407'('Zhongshansha 407')2年生盆栽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对株高和地径的年增长量、总叶面积、株高和地径的增长量动态变化、株高和地径的生长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地径增长量分析了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年株高增长量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但无显著差异,而三者的年地径增长量和总叶面积则明显高于父本和母本.墨西哥落羽杉与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期均一致,分别为5月11日至10月5日和6月1日至11月9日;而落羽杉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期分别为5月11日至8月10日和6月8日至11月16日.5月份至10月份,墨西哥落羽杉的株高持续增长,而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株高不连续增长,落羽杉的株高则在8月10日之后停止生长;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地径增长量均高于父本和母本;秋季3个杂交后代品系均能快速进行地径生长,而此时父本和母本的地径增长量均下降.除夏季的少数时间段外,'中山杉405'在整个生长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而'中山杉406'和'中山杉407'在整个生长季总体上表现出杂种优势,且它们的杂种优势最大值均出现在生长后期,说明供试的3个杂交后代品系在秋季也能快速生长.研究结果显示:供试的3个杂交后代品系均遗传了落羽杉地径生长迅速和墨西哥落羽杉株高生长期长的特性,秋季3个杂交后代品系的地径和株高增长量总体上均高于父本和母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生长适应性、生态防护能力、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为Ⅰ级指标,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生长速率、树冠特征、枝条特征和根系特征以及叶、花、果、树干和树形的观赏价值及材用、药用、食用和工业价值为Ⅱ级指标,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赋值,建立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综合评价体系.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划分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景观防护林、污染隔离林和农林复合防护林4种类型,以耐水湿性、抗污染性、抗风性、水土保持能力、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和生长速率为评价指标,并设置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了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树种分类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223个树种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适用于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的综合得分前20位的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种类,其中,落叶乔木包括中山杉(Taxodium distichum 'Zhongshansha' )、池杉(T. ascendens Brongn. )、落羽杉[T. distichum (L. ) Rich. ]、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等,常绿乔木包括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 Presl]、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 (Lamb. ) Lindl. ]、浙江樟(C. chekiangensis Nakai)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 Oerst. ]等,灌木种类包括杞柳(Salix suchowensis Cheng)、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 )、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L. )和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等.分类评价结果显示,在223个树种中有许多树种都可在4种类型的防护林中通用,这些通用树种包括中山杉、水杉、落羽杉、池杉、墨西哥落羽杉、樟树、杞柳、木芙蓉和栀子等;另外,从生活型角度,针对不同的防护林类型筛选出了一些适宜的树种.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在江苏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落羽杉属植物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核型公式为K(2n)=22=20m+2sm,属“1A”类型。它的特点是10号染色体具“长着 丝点区域”结构。池杉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2L+8M2+12M1。通过与落羽杉 的“1A”和墨西哥落羽杉的“2A”核型进行比较,似见它们的进化水平以落羽杉、池杉,墨西 哥落羽杉之序递增。 落羽杉属植物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2= 20m+2sm。 本文还就 核型、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包括化石)资料讨论了落羽杉属的次生遗传歧异中心和可能的演 化式样。  相似文献   

11.
池杉叶的二萜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科落羽杉属植物池杉 ( 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原产于美国东南部 ,耐水湿 ,主要分布于沼泽地区及水湿地。我国江苏南京、南通和浙江杭州、河南鸡公山、湖北武汉等地有栽培 ,生长良好 ,作为低湿地的造林树种或用于庭院绿化 [1 ] 。迄今为止有关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在对杉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系统研究中 ,我们从池杉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初步分离得到 3个二萜类化合物 ,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1 8-oxoferruginol( 1 ) ,右松脂酸 ( 2 ) ,trans-communic acid( 3 )。化合物 1的质谱显示其分子离子峰为 3 0 0 ,1…  相似文献   

12.
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形态学为依据,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分支分类方法并结合表征分类方法探讨了杉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在分支分类中,金松科被选作外类群。主要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化石原则和一般的演化规律,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采用最大同步法、综合分析法、演化极端结合法及最小平行进化法共四种方法进行分支分析,选择最简约的分支图作为本文讨论基础。在表征分类中,选取59个性状,利用距离系数和类平均法,对金松属和杉科各属进行了聚类运算,得出表征图。综合两种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属间关系:柳杉属是现存杉科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水松属和落羽杉属关系密切,二者与柳杉属近缘。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关系密切,是中级进化水平的类群。水杉属与巨杉属和北美红杉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杉木属、密叶杉属和台湾杉属关系密切,是杉科植物中的高级进化类群,其中又以台湾杉属演化水平最高。(2)系统排列:支持金松科的成立,将杉科分成5族,即柳杉族(仅含柳杉属)、落羽杉族(含水松属、落羽杉属)、北美红杉族(含巨杉属、北美红杉属)、水杉族(仅含水杉属)和杉木族(含杉木属、密叶杉属及台湾杉属)。  相似文献   

13.
黄少甫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4,(4):281-284
<正> 前言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别名池柏,是杉科(Cupressaceae)落羽杉属(Taxodium)的高大乔木,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树型美,为良好的用材和造园树种。 池杉原产北美,本世纪初引入我国江苏南京、南通、上海和河南鸡公山等地。三十年代扩种到武汉、江西庐山、广州等地。解放后,池杉的分布区迅速扩大,长江南北各省广泛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邻近地区杉科特有植物的核型类型,柳杉属、水松属、水杉属均为“1A”,杉木属、台湾杉属分别为“1B”和“2B”,它们的进化水平似依序递增并组成A-柳杉属——水松属——台湾杉属和L-水杉属——杉木属二条演化路线。该结果得到某些形态学性状和古植物学的支持,基本上适用于整个杉科。  相似文献   

15.
水杉扦插法     
水杉扦插法水杉(M.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特产、一级保护植物,是一种多年生杉科的落叶乔木。雌雄同株。现仅存一种,有“活化石”之称。水杉高大挺直,木质轻软,优良,生长快,是制造多种木质器具的理想木材和著名的庭园绿化树种。水杉于1942...  相似文献   

16.
落羽杉为杉科落羽杉属古老“孑遗植物”,具有耐低温、耐盐碱、耐水淹、抗风、抗污染和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既能生长于陆地,也可以生长在沼泽潮湿地带。因土壤潮湿,空气极为缺乏,会导致淹水根系严重缺氧。落羽杉为避免根系室息死亡.常于受窒息的根部生长出一批反向细胞,垂直向上生长,露出地面,形成千姿百态起呼吸作用的棕红色筒状膝根.即呼吸根。呼吸根是植物在缺氧胁迫下的一种生理反应,呼吸根内有许多发达气道,输送和贮存空气,起到一定的呼吸、通气、固着和贮藏养分等作用。所以落羽杉不怕水淹,在水中也能成长。  相似文献   

17.
1植物名称紫羊蹄甲(Bauhiniapurpurea)。2材料类别带腋芽的茎段。3培养条件(1)启动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01;(2)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1.0~2.0+IBA0~0.1;(3)生根培养基:1/2MS+IBA0.5~1.0。上述培养基均入蔗糖30g·L-1,琼脂0.5%,pH值5.8。培养温度25℃,光照度2500~3000lx,每天光照12h。4生长与分化情况4.1启动培养材料取自南京中山植物园温室种植的三年生母树。将带腋芽的…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86年第4期第46页“生物印相书签的制作方法”一文中的“水杉的羽状复叶”的说法不妥。水杉是松柏纲杉科水杉属植物,落叶乔木,条形叶对生。显然,水杉叶是单叶。但是,由于水杉叶柄扭转在一个平面上,呈羽状着生在小枝上,以及叶和侧生小枝一起脱落,往往给  相似文献   

19.
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本文根据对杉科的系统发育、现代分布和化石分布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讨论了杉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杉科基本上是一个亚热带科,我国长江、秦岭以南至华南一带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东亚中高纬度的东北地区可能是其起源中心和早期分化中心。起源时间为早侏罗纪或晚三叠纪。杉科植物的各种类型很可能在早白垩纪甚至晚侏罗纪就已分化出来。杉科植物于东亚起源后,在当时劳亚古陆尚未完全解体、气候分带现象尚不甚明显的情况下跨越欧亚大陆散布到北美,并扩散到南半球。自晚白垩纪,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对其在北半球的散布发挥了重要作用。杉科植物目前虽处于衰退状态,但在地质史上却曾经经历过极其繁盛的时代。在中生代中晚期和早第三纪,杉科植物种类繁多,广布于北半球,向北扩散到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是当时的大科。大多数现存属曾分别有过3个或2个分布中心:水松属、落羽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在东亚、北美西部和欧洲;水杉属在东亚和北美西部;柳杉属、杉木属,很可能也包括台湾杉属在东亚和欧洲;巨杉属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在晚白垩纪和第三纪,现存属特别是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北美红杉属和巨杉属,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南半球也曾有少量种类,分布亦远较现代普遍。杉科在白垩纪的多样性达到鼎盛,具所有的现代属和大量的化石器官属,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变迁、气候变化,大量类群绝灭。晚第三纪全球性的气温下降迫使杉科逐渐从高纬度地区撤出。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剧烈恶化使杉科分布区进一步显著退缩至中、低纬度地区,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仅在东亚、北美及澳大利亚的少数几个植物 “避难所”中残存下来。现今各属多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极为狭窄的局部范围,在分布区内呈现出孤立或星散的残遗分布式样。杉科现存各属均为古老的孑遗或残遗类群。  相似文献   

20.
杉科的两条演化路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根据核型资料提出杉科可能存在A、L两条演化路线,前者包括由原始到进化的柳杉属、水 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以平均臂比快速增加、染色体长度比缓慢增加为特征;后者包括依序进化的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可能还有密叶杉属),以平均臂比缓慢增加、染色体长度比迅速增加为特点。该结论也得到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等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