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福建水稻蓟马的调查研究,我组曾在《昆虫学报》第18卷第1期进行过报道,现将近两年继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续报如下。 我省为害水稻的蓟马主要有两种,即稻蓟马(Thrips oryzae Williams)和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icius)]。稻蓟马近几年来在全省各地发生为害都较为严重,成为水稻秧田期和分蘖期的一种重要稻虫。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蓟马一些种类为害农作物颇为普遍,例如南方稻区稻蓟马均有发生,一些地区水稻受害严重,成为水稻生长前期的重要害虫。广东疏菜区,瓜亮蓟马为害节瓜、西瓜十分普遍,严重影响节瓜的生产。此外,端带蓟马、甘蔗蓟马、烟蓟马等在南方各地亦经常发生为害农作物。 蓟马体形小,常见种类体长在0.8—2.0毫米左右,形态相似,且活动隐蔽,常在作物的幼芽、嫩叶或花内取食、繁殖,为害初期不易察觉。过去由于种类容易混淆,曾有认为稻蓟马直接由各种紫云英转移为害水稻,  相似文献   

3.
水稻上的蓟马过去发生不严重,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南方稻区稻蓟马的发生为害有日趋严重之势。福建省大约于1964年以来,此虫发生有所增长,为害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初期的一种重要害虫。1973年福建全省各地早季稻蓟马发生严重,大大影响水稻生长。这一年早季各地象治螟一样,开展群众性的治虫运动,连续施药防治两三次,才把蓟马为害控制下来。  相似文献   

4.
我区水稻随着双三熟面积的扩大,稻蓟马的为害日益加重,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我所于1973年开始进行研究,兹将三年来所获主要结果介绍如下。 一、为害水稻的蓟马种类 通过三年的调查,为害水稻的蓟马(共检查五万余头成虫),主要有稻蓟马Thrips oryzae Williams、花蓟马Frankliniclla,formosae Moulton和少量稻管蓟马(禾谷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Fabricius);还有零星端带蓟马Taeniothrips distalis Karny、黄带蓟马Taeniothrips, flavidulus (Bagnall) 与葱蓟马Taenio-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对稻蓟马Thrips oryzac Williams的发生与为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 一、稻蓟马在稻田及植株上的分布 1.分布与品种布局的关系 一般说,不同品种混栽区较同一品种成片区,稻蓟马发生量大、为害重。混载区因品种不同而生育期参差不齐,往往在秧田和分蘖期稻田内,稻蓟马集中发  相似文献   

6.
稻眼蝶(Mycalesis gotame Moore)~*又叫黄褐蛇目蝶。近几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双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早、中、晚稻插花混植,食料丰富,有利于稻眼蝶的繁殖,因而发生量大大上升,为害逐年猖獗。 我们于1971—1974年在德化佛岭、上涌等地蹲点时,受当地党委和贫下中农的委托,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的教导,对稻眼蝶进行了观察,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稻眼蝶在山区、近山区发生为害较重。幼虫啮食稻叶,尤以第三至四代为害中、晚稻较重,整丛叶片被吃光,剩下主脉,以致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7.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8.
2017年和2018年在处于湘桂走廊的广西兴安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单、双季稻混栽稻田中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早稻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基本为迁入型,中稻上为迁入+本地繁殖型或迁出型,晚稻上为迁出型。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在5月底至6月下旬为全年高峰,集中在早稻拔节期至孕穗期;这导致早稻田6月下旬至7月初卷叶发生严重。鉴定到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11种,其中幼虫寄生主要发生在早稻和中稻前期。稻飞虱种群数量在早稻和中稻田较高,早中稻上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为主,晚稻上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主。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水稻生育期的中后期较高,前期较低;晚稻田的蛛虱比高达1.4-6.3。这些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栽时,早稻和中稻上"两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晚稻上较轻;这与水稻生产季节前期迁入的"两迁"害虫数量高有关,也与生产季节中后期天敌的控害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9.
稻病毒病介体昆虫灰稻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灰稻虱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的介体昆虫。黑条矮缩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多数为17—19天,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毒。获毒最低温度在8℃以下,在4—5℃不能传毒。 灰稻虱在浙北平原一年发生6代,第1和第3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飞,通过麦→早稻→晚稻途径,完成病毒和介体的生活环。病毒的主要感染期,早稻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早栽本田前期,单季晚稻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双季晚稻在7月中旬到8月初的早栽本田前期和秧田期,大、小麦在年内苗期。 在连片种植,选用耐病品种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抓住冬前麦苗期,早栽晚稻本田前期喷药杀灭介体,能基本控制本病害。  相似文献   

10.
<正> 稻蓟马在我国南方稻区早有发生为害水稻的记载,七十年代为害更为普遍。当时国内有关稻蓟马的文章及书刊报道,其学名均沿用Thripsoryzae Williams,1916。事实上Priesner(1957)已根据成虫中、后胸腹板内骨不具小刺(Spinula)为主要特征(图1),建立一新属苗蓟马属Chlo-ethrips,并将T.oryzae Williams移入该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