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有微量蛋白尿期糖尿病患者分为缬沙坦对照组(A组)和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肾炎康复片(薄膜衣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和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12w。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第4、8和12 w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治疗前、后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肌酐50%倍增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Scr、CRP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FBG、PBG、HbAlc、Alb、BUN、24h尿蛋白定量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B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组有较低Scr、CRP值(P<0.05),而余生化指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P>0.05),B组第8、12 w时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幅度低于A组(P<0.05),B组治疗中12 w的肌酐50%倍增率低于A组(P<0.05)。结论:缬沙坦胶囊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对女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以肾小球肾炎为诊断的女性患者72例,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缬沙坦治疗;实验组36例,予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血清Scr、BUN、Hb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加以处理。结果:经12周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为: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Scr和BUN水平低于对照组,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能有效降低女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患者血压、24 h尿蛋白、血清Scr、BUN水平,升高Hb水平,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郭郁郁  朱慧  翟华玲  施超  陆颖理 《生物磁学》2011,(23):4515-4517,4535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有微量蛋白尿期糖尿病患者分为缬沙坦对照组(A组)和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肾炎康复片(薄膜衣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和缬沙坦16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12w。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第4、8和12w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治疗前、后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肌酐50%倍增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Scr、CRP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FBG、PBG、HbAlc、Alb、BUN、24h尿蛋白定量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B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组有较低Scr、CRP值(P〈0.05),而余生化指标及血压变化无差异(P〉0.05),B组第8、12w时尿蛋白排泄率下降幅度低于A组(P〈0.05),B组治疗中12w的肌酐50%倍增率低于A组(P〈0.05)。结论:缬沙坦胶囊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NF-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接诊的9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肾康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INF-γ,IL-17和IL-4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尿素氮(BUN)、尿肌酐(UCr)、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NF-γ及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肾康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按照LVMI水平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A组(LVMI≥115.71g/m~2,n=82例)和B组(LVMI115.71g/m~2,n=86例);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差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Gensini积分的相关因素。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B型脑钠肽(BNP)、血清肌酐(Scr)较高(P0.05);A组中Gensini积分亦高于B组(P0.05),三支病变的比例高于B组(P0.05);Gensini积分高分组LVMI高于中分组及低分组(P0.05),中分组高于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LVMI呈现正相关(P0.05),亦与SBP、TG、Scr、BNP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MI是Gensini积分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LVMI增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可能是影响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DN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其分为DN合并高血压组(39例)和单纯DN组(37例),另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间醛固酮(ALD)、肾素、血管紧张素(ATII)、血肌酐(Scr)、肾小球率过滤估计值(e GFR)、尿素氮(BUN)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结果:DN合并高血压组与单纯DN组患者肾素、ATII、Scr、BUN、TGF-β1及NA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DN合并高血压组肾素、ATII、Scr、BUN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D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DN合并高血压组患者e GF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单纯DN组,且单纯DN组显著低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DN合并高血压组肾素、ATII、Scr、BUN、TGF-β1及NAG水平随DN分级增加而增加,e GFR水平随DN分级的增加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合并高血压组患者肾素、ATII及TGF-β1水平与e GFR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r=-0.523,-0.601,-0.401;P0.05),与Scr(r=0.338,0.414,0.141,P0.05)及NAG(r=0.341,0.413,0.411;P0.05)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DN伴高血压患者机体RAAS及血清TGF-β1水平均显著升高,且患者DN病情越重,其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在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心肾综合征中的变化,探讨Cys C在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心肾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早期心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阿托伐他汀20 mg组(B组)以及阿托伐他汀40 mg组(C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或者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分别测定其治疗3个月前后Scr、GFR、Cys C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B组Scr及GF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Scr及GF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A组Cys 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C组Cys 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心肾综合征疗效观察中,Cys C较Scr更能敏感反应早期肾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心肥厚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观察组患者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和H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BP、DBP和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VST、IVPWT、LVDd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VST、IVPWT、LVDd和LVM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左心肥厚患者,能够降低患者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优于氨氯地平单独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T2DN)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260例T2DN合并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30例,实验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和氯沙坦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血肌酐(Scr)水平、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肌酐(Ucr)水平和24 h UMALB水平。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0.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6%(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脉压差、SCr、UMALB/Ucr及24h UMALB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不仅可有效降低T2DN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还可有效减少尿液中蛋白的排放,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薄芝糖肽注射液治疗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6~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72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原发病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加用薄芝糖肽注射液,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血尿氮素、血肌酐、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尿蛋白、血尿氮素、血肌酐、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有助于缓解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蛋白尿症状,具有保护和促进肾脏功能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肾衰宁颗粒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炎症反应以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HFH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衰宁颗粒。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钙磷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钙、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炎症反应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营养状况指标,包括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GFR、血清磷、PTH、PCT、CRP、IL-6较治疗前降低,血清钙、ALB、Hb、TP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患者BUN、Scr、GFR、血清磷、PTH、PCT、CRP、IL-6低于对照组,血清钙、ALB、Hb、T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HD联合肾衰宁颗粒治疗尿毒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钙磷代谢和肾功能,改善机体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排石汤联合盐酸坦洛新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行ESWL治疗,并于术后辅助使用盐酸坦洛新,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排石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0%,对照组为8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结石排净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肾绞痛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石排出时间、血尿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1年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h、1 d血清NGAL、Cys-C水平逐渐升高,GFR逐渐下降,术后3 d上述指标逐渐恢复。观察组术后1 d、3 d NGAL、Cys-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GF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前术后各时点Scr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石汤联合盐酸坦洛新辅助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ESWL引起的肾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缬沙坦组、吲达帕胺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27例。缬沙坦组患者采用口服缬沙坦单药治疗,吲达帕胺组患者采用口服吲达帕胺单药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缬沙坦+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压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血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缬沙坦单药治疗组和吲达帕胺单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缬沙坦单药治疗组和吲达帕胺单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胶囊与吲哒帕胺缓释片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效果,并就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检测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UAER)、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指标,并就治疗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1)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92 % vs. 81.63 %,P<0.05);(2)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UAER、Alb、BUN及Scr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膜性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肝肾功能,同时还能够降低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对我院收治的1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缬沙坦,同期选择30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血压、心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中联合使用缬沙坦,可降低其高敏C反应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减缓患者血管内皮的损伤,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入院的92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 mg/次,2次/d;试验组在服用相同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的基础上增加服用小剂量美托洛尔12.5 mg/次,2次/d,两组用药时间均为8 w。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试验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的变化情况,讨论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2)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试验组8.68%,对照组6.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高血压较单独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有更明显的临床优势,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泼尼松(Pre)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06-2017.06我院收治的102例行IMN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Pre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MMF+Pre进行治疗,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后疗效,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后肾功能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记录用药间期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20%,显著高对照组74.51%(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两组患者24 h UP、Cys C、TC、TG水平较治疗前均依次显著下降而Alb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BUN和Scr水平较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27.45%(P0.05)。结论:应用MMF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IMN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并改善患者脂代谢,药物方案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DN)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我院接收的DN合并高血压患者135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坎地沙坦组(口服8 mg/d坎地沙坦)、贝那普利组(口服10mg/d贝那普利)和联合用药组(口服8 mg/d坎地沙坦和10 mg/d贝那普利)三组,每组45例,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频率(24 h UAER)、尿素氮(BUN)、血钾水平(K+)、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空腹血糖(FPG)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患者的SBP、DBP、24 h UAER及BUN、Scr、Ccr、FPG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联合用药组患者的上述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坎地沙坦组和贝那普利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但是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改善DN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及尿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且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对于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缬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13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ng Ⅱ、NT-ProBNP及CTG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8%、73.21%,差异显著;治疗前,两组Ang Ⅱ、NT-ProBNP及CT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ng Ⅱ、NT-ProBNP及CTGF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7.02%、10.71%,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缬沙坦氢氯噻嗪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Ang Ⅱ、NT-ProBNP及CTGF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