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经过筛选,从3,149株菌株中得到8株能利用液体石蜡产生反丁烯二酸的菌株,其中产酸最高的菌株是C90,经鉴定是皱褶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其发酵产物经分离提纯,得到白色结晶;经纸上层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熔点测定,证明是反丁烯二酸。C90能利用C8-C20。的直链烷烃,利用长链烃比短链烃为好,尤其对C16和C17,的烷烃利用最好,产酸最高。用C13—C18的混合正烷烃做碳潦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菌体生长较快,产酸量较高;C90能利用葡萄糖,菌体生长旺盛,但不产酸;能利用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反丁烯二酸和苹果酸,并使部分反丁烯二酸转变成苹果酸和琥珀酸,也能把部分苹果酸转变成反丁烯二酸。 相似文献
2.
3.
4.
对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的优良菌株N1197 A,进行了一系列摇并条件试验。掭加玉米浆及尿素是提高产酸的有效手段,尿素浓度以0.5—0.8%为好,确定了培养基组成(%)为:K2HP4.0.07、KH2PO4 0.03,甘油 0.2,MgSO4.·7H2O 0.01, 轻体CaCO3 0.5,玉米浆0.5,尿素(0.5,自来水配制,自然pH。在碳酸钙添加试验中,当培养基中有尿素时,不加碳酸钙与加碳酸钙产酸量相同。 分批补加尿素或(NH4)2HPO4.使发酵液pH保持在6—6.5,产酸量随着补加次数加多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补加尿素调节发酵液pH是本发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703株酵母菌的筛选,得到了三株产琥珀酸在1%以上的菌株,对其中的S15,进行了诱变处理,从而得到了产琥珀酸最高的sB一7,该菌发酵液中琥珀酸含量达4.43%。发酵产物经分离提纯,得到无色结晶物质,经纸层析,熔点测定和‘H 250 MHz核磁共振分析,证明是琥珀酸。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通过发酵条件优化,提高海洋Cellulophagasp.QY201的l-卡拉胶酶产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发酵条件、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该菌株最适培养基配方为(w/v):3%NaCl、0.5%MgSO4·7H2O、0.02%CaCl2、0.01%KCl、0.002%FeSO4、0.25%CaSein、0.15%Na2HPO4、0.2%NaNO3、0.25%L-卡拉胶。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体积为7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1%,25℃,90r/min培养36h。优化后酶活最高可达2.64U/ml,较优化前提高了22倍。结论:QY201最佳发酵条件的建立,为ι-卡拉胶酶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赤霉酸产生菌UF456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出赤霉酸产生菌UF456的发酵培养基配方,研究了各种碳源、氮源、碳氮比和不同微量元素对赤霉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玉米淀粉,含量为12.5%;最佳氮源为黄豆饼粉和花生饼粉,含量分别为0.3%和1.2%;微量元素Fe^(2+)、Cu^(2+)和Zn^(2+)对赤霉酸发酵具有促进作用,其中Fe^(2+)尤为重要,三种元素不同的组合对赤霉酸发酵的促进作用都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