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疆雪豹调查中的痕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雪豹(Unciauncia)属于中亚高山高度濒危动物,夜行性,极其罕见。新疆雪豹研究小组2004年9~11月,在新疆的北塔山、阿尔泰山东部、天山东部和托木尔峰地区大约9个地点,对雪豹的痕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计完成67个样线,总长度47776m,其中发现遗留痕迹的样线有27条,痕迹数118个,平均为2.47个/km。记录到的痕迹有粪团、嗅痕(气味标记)、足迹、刨痕、卧迹、爪印、毛发、尿迹、血迹、剩余食物(动物尸体)和吼声等。同步还完成了200余份问卷调查表,充分了解雪豹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最后,通过痕迹学的分析,初步掌握雪豹的栖息地选择、领域范围、分布规律和相对密度。这对于种群数量估计和物种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与生物圈》2008,(6):18-25
近年来雪豹在许多地方已几近消失,这个诡秘的动物到底是否还存在?中科院新疆分院的一个雪豹研究小组用红外手段拍摄到了雪豹存在的真实证据,从而正在揭开全面研究与保护雪豹的中国行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保护机构只有能力在特定种群层面上保护大型食肉动物, 而物种的灭绝风险却是在全球尺度进行评估的。因此, 要填补这一尺度断层, 多机构的工作与意见汇总非常必要。本研究综合了文献和18家中国雪豹(Panthera uncia)研究与保护机构共24位一线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 经过两次集体讨论和填写评分表格的方式, 识别出21种威胁因素, 在全国层面和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和甘肃5个主要雪豹分布省区层面对威胁进行了排序, 并汇总了各保护机构实施的17项保护行动, 以及各项行动所应对的威胁。全国评分前三的威胁依次是基层保护部门能力不足(9.5分)、气候变化(8.0分)、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6.8分), 不同省区的威胁排序则体现出很大差异性。其中, 目前仍没有任何行动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已有一些保护行动来应对基层保护能力不足和当地社区保护动力不足的问题, 如保护区能力建设、开展社区监测等, 但行动的覆盖尺度仍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4.
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孔雀在中国现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现存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县、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过去有分布记录现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沪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仁县的中和、直左为新近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导致绿孔雀现存种群形成小家族群点状隔离分布。据估计,中国现存野生种群数量约为800~1100只。  相似文献   

5.
短尾猴和猕猴在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和猕猴(Macaca mulatta)在安徽省的分布见于长江以南,短尾猴限于海拔600-1500米的山地,而猕猴则从平地一直分布到没有短尾猴占据的较高山地。短尾猴所选择的栖息地海拔高度较高,并决定于是否有悬崖和常绿阔叶林。两种猴的分布区,都因人类的严重干扰而缩小。但是,如果其栖息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它的种群密度可以接近黄山的水平。两种猴之间的分布界限也反映了它们生态关系的一般形式。  相似文献   

6.
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87,6(3):190-195
本文根据早期人类化石的形态序列和时间序列,结合化石地点的地理位置探讨了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华秋沙鸭在中国的近期越冬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以往在我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点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应当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在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在我国的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在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的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 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的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与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的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大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癞蝗科(Pamphagidae)在中国的分布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癞蝗科在中国共有2个亚科,即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蠢蝗亚科Thrinchinae和东北部的癞蝗亚科Pamphaginae,这种分布格局很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后使中亚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才形成的。在癞蝗科的12个属、42个种中(蠢蝗亚科11属40种,癞蝗亚科1属2种),特有成分占有绝对优势,计有特有属6个、亚特有属3个、特有种33种,这些特有成分的分布范围均很狭小,基本分布在以贺兰山为中心的荒漠、半荒漠草原中。蠢蝗亚科的特有成分很可能均起源于波腿蝗属AsiotmethisUv.或者它们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和白腹鹞(C. spilonotus)的分类地位在过去曾存有争议,而分类上的变化有可能误导相关的记录。本文就白头鹞和白腹鹞的分类沿革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白腹鹞幼鸟及日本型与白头鹞的形态较为相近,并对白头鹞在国内的已知记录作了详细考证。结果发现,国内关于这两种鹞的历史记录确实因分类变化、辨识错误或文献解读而存在混淆。经仔细核查文献,辅以检视标本,认为白头鹞于新疆、北京、云南、贵州、青海、内蒙古和四川的记录存在有说服力的确实证据,其余地区的已知记录则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1.
白蜡窄吉丁虫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分布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发现了一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由于该虫新近在美国发现,危害白蜡树,故英文名称为Emerald Ash Borer (EAB)。初步分析显示,该虫至少在5年前就已传入美国,只是现在刚爆发被发现。目前该虫在美国密执安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可致死各种大小的白蜡树。该虫在我国曾被定名为花曲柳窄吉丁Agrilus marcopoli Obenberger,为鞘翅目吉丁科。据资料报道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和台湾等地;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危害木樨科属树木。两年一代或一年一代,因地而已。在东北三省主要危害水曲柳和花曲柳等树木,但不是主要害虫。天津市1993年在引种白蜡树上发现了白蜡窄吉丁,1998年严重爆发造成大面积白蜡树死亡。在亚洲的其他分布区,该虫还危害另外一些阔叶树,如多种蜡树、榆树等。鉴于该虫的广泛分布和寄主树种多及毁灭性危害的特点,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其潜在危害不亚于1996年在美国发现的光肩星天牛。因此,美国已全面开展对该虫的研究,包括资料收集,风险性评估,研究各种控制措施等。 本文是中美对此虫合作研究的一部分,旨在对该虫在我国的分布、 危害、 研究基础作一调查与回顾, 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信息与参考资料。白蜡窄吉丁入侵北美再一次显示随着贸易的全球化发展, 外来入侵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国际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是控制入侵种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2.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是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600只。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阅,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本文介绍了勺嘴鹬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其中江苏省的东台市和如东县的滩涂湿地是目前已知的勺嘴鹬全球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44只,如东县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03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滩涂和福建省闽江口的滩涂为勺嘴鹬在中国最大的两个越冬地。滩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是勺嘴鹬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勺嘴鹬,我们建议加强对勺嘴鹬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国沿海勺嘴鹬的调查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3.
针毛收获蚁Messoraciculatus(F .Smith)是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荒漠草原的优势种蚂蚁 ,亦是重要的种子收获性蚁类 ,收获、贮藏和取食 1 0余种荒漠植物种子。本文以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红卫固定沙丘地段为样地 ,对该蚁的社群密度与分布及社群各品级在自然穴巢中的季节迁移行为作了研究。最近邻体法测定表明 ,社群在新生生境中起初随机定居 ,随社群密度的不断定居 ,空间分布型逐渐向均匀六边形过渡 ;社群密度为成熟社群 34 .98巢 hm2 ,发展中社群 2 6 .99巢 hm2 ,新建社群 4 4.98巢 hm2 ,种群密度 2 .6 8工蚁 m2 。社群结构的季节动态总蚁量和幼蚁为双峰型 ,蚁后和雄蚁为单峰型。室内人工蚁巢饲养表明 ,社群结构约 1月后趋于稳定 ,蚁量 5 0~ 70头 ,单蚁后以 4个品级混合越冬。自然社群的挖掘表明 ,各品级在蚁巢中的季节迁移行为明显呈现上迁、前层持续活动、下迁和深层越冬四期。此外 ,讨论了该蚁对荒漠草原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覆盖了全中国各地理区的204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资料和这些地区的841个气象站资料,我们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这些分布格局探讨了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结果如下:(1)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2)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3)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4)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5)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6)在温带成分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7)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