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入理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应用的量化单元对于反映遗址动物种属的多样性和统计骨骼部位出现数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各种量化单元在马鞍山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案例中的应用,并辅助以其它国内外研究的介绍,深入阐释了这些单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应用的量化单元.  相似文献   

2.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发现的还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文化遗物。本文是对该遗址2005—2006年出土动物化石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分析结果。灵井遗址中13%的动物骨骼表面有人工切割痕的产生, 其中切割痕位于长骨骨干部位的约占此类标本总数的98.45%; 同时,在具切割痕的长骨类化石材料中,属于食草动物上部和中部肢骨的分别为34%和41%, 属于下部肢骨的则仅为25%。此外, 灵井动物群中具敲击痕、火烧痕迹、人工使用痕迹的骨骼标本分别占全部观察例数的4.2%、1%、1.32%。总之, 通过对动物骨骼表面保留的上述人工改造痕迹的观察与统计分析, 并与埋藏学实验及其他考古遗址相关属性的对比, 表明古人类是这一遗址中大量脊椎动物肉食资源的初级获取者和利用者, 他们是导致这一动物群聚集形成的主要埋藏学因素。同时, 许昌人遗址中大量破碎动物骨骼的出现可能也与古人类敲骨取髓的取食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湖北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峡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分属于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和明代。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动物遗骸包括大熊猫、大苏门羚、普氏野马等,其中大苏门羚是我国至今发现该种动物生存时代最晚的地点。官庄坪遗址明代动物骨骼中,有三峡地区引进型动物家黄牛。官庄坪遗址动物群的总体特征,反映三峡新石器时代以来具备高山—峡谷的立体气候自然景观。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环境变化不大,峡谷以湿热、多林环境为主,峰顶区域则在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方面有些改变。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反映三峡古居民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存在随葬多种野生动物下颌骨的考古学文化现象,其中以大熊猫下颌骨作为随葬品,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例。  相似文献   

4.
魏屹  陈胜前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2,31(3):238-249
1983年和198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由动物骨骼围筑的圈状堆积, 被发掘者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 引来不少争议。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就其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反驳者认为该堆积是流水作用的产物。本文引入西方的民族考古学视角,运用已有的民族考古学资料进行类比, 从居住址的选址位置、结构特征和骨骼组成几方面入手, 探讨了其作为居址及狩猎掩蔽所的可能性, 并将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与国外旧石器时代居住址进行形态比较, 发现二者共同点很少, 由此质疑该圈状堆积人为作用形成的可能性。另外从其他自然形成机制出发因地制宜, 对该遗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 认为该遗迹可能主要是循环的冻融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形成的堆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阎家岗遗址地区野外调查和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初步探讨阎家岗遗址地质背景, 获得如下认识: 阎家岗遗址早期人类生活于末次盛冰期来临前的暖期, 相当于深海沉积MIS3后期并开始向MIS2转变, 气候由温湿转向干冷, 植被以温带疏林草原为主, 适于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此生活。阎家岗遗址地处松花江曲流带, 多沙洲、河汊、河曲, 人类在沙洲或河曲凸岸构筑狩猎用的设施, 舍弃后被洪水带来的细沙掩埋, 成为今天所见的动物骨骼围圈遗迹。动物骨骼围圈的堆积体与掩埋它的细砂层为不整合关系, 骨骼多层叠置, 有的直立, 骨骼之间大多并不相互接触, 说明它们不是流水作用产物, 而是人工堆砌的狩猎设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址上进行屠宰。动物骨骼中的骨髓与油脂被充分提取,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构成,反映了狩猎采集者最大化地获得食物的生计策略。马科动物和原始牛的死亡年龄结构显示:人类以获取成年个体为主,暗示了人类狩猎能力和集体协作行为的发展。本研究试图为进一步认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广义泥河湾盆地的西缘,最新的光释光和14C加速器质谱仪测年结果显示其文化层年代约为45 kaBP。本文系统观察研究了该遗址早年发掘出土的152件动物骨骼的表面痕迹及断裂状态等埋藏学特征,结果显示:1)这批动物遗存受自然营力改造程度低且保留有大量人工痕迹,因此古人类是造成峙峪遗址动物骨骼富集与改造的首要因素;2)峙峪遗址是一处临河的狩猎-屠宰场所,古人类在此对猎物进行了肢解分割及选择性搬运,充分开发利用了这些动物的营养组分;3)峙峪遗址存在一定数量的、被当作骨修饰器(bone retoucher)使用的动物肢骨碎片,但没有发现经过人工有意识打制修整的其他权宜类骨角工具;4)动物骨片上的刻划痕表明,该遗址的古人类存在一定程度的象征行为。  相似文献   

8.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 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 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种, 包括蚌类、鸟类、环颈雉、刺猬、褐家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黄鼬、狗、猪、鹅喉羚、绵羊。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 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 草原上有草兔、绵羊等食草动物, 不远处有一定面积沙漠, 其间有鹅喉羚出没。草原和沙漠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 其间有蚌类出现。家养动物猪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87.9%, 除了饲养家畜, 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较早的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三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并结合孢粉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主要采用比较解剖学、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以及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分析方法。约一万年前双塔遗址周围处于干旱的沉积环境,气候较冷,双塔一期早中段,植被覆盖率较高,呈现出草甸为主的植被景观,还曾有林地和一定规模的河湖;然而,晚段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变为半荒漠;人们采用的是以蒙古兔、环颈雉等小型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兼营渔捞的广谱型肉食资源获取的经济形态;结合对遗址出土的石制工具组合分析,推断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广谱型生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存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2012, six species of livestock bones, including Equus caballus, Bos taurus, Capra hircus,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Canis familiaris and Sus domestica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Lanjiazhai site in Wushan Mountain. It is the only ancient culture site that six kinds of domestic animal bones in the pre-Qin period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were discovered at present. Wild animals were the main meat resources for people then, so it is difficult that domestic animal bones are discovered in early stage historical period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Some major species of these domestic animals from the Lanjiazhai site, provid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u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economy model, behavior pattern and regional culture, etc. Equus caballus and Bos Taurus bones among them are the earliest domestic animal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and thei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ed some collisions, communications and integrations of various regional cultures then.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淹没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结业为更有效地抢救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旧石器时代文物和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受国家文物局和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规划小组的委托,举办三峡工程淹没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下简称培训班)。培训班于...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1997-2000年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巴南和万州江段共监测1292船次,统计 渔获物4096.38kg,生物学测定2464尾,共采集鱼类30种,分属8科24属,目前库区渔获物组成和结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白甲鱼,中华倒刺靶,岩原鲤等在渔获物中比较已经很少,铜鱼资源也明显下降,Gua,Gan,鳊等在渔获物中已基本消失,而南方鲇,鲤,黄颡鱼等比较相对上升,渔获物中高龄鱼个体减少,低龄鱼及幼鱼个体比重增加,与70年代资料相比,三峡库区鱼区资源已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烟墩堡遗址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墩堡遗址位于三峡地区重庆市丰都县,地处长江干流的第四级阶地,出土1300余件石制品。遗址底部的似网纹红土层是石制品的原生层位;上部的粘土层和粉砂层是流水等从高处搬运、二次堆积形成的,除石制品外,还混入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制品应为一套文化组合,以磨圆度较高的河床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锤、断块、碎屑、石核、石片和石器,以大型和中型者为主;石片占大多数;石器以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加工简单,属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砾石石器工业。零台面石片的出现对“摔碰法”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巫山玉米洞遗址为例,对石灰岩石器进行复制与使用功效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有些石灰岩在石器打制层面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石灰岩石器在常规的砍砸、切割、挖掘等行为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功能实用性和效率。通过实验标本与遗址出土石器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该遗址应存在优选天然毛坯直接使用而形成的“使用石器”,类型主要集中在砍砸器和手镐等重型工具,但二次加工的石器比“使用石器”更为有效耐用;有尖类石器在作用于硬性对象或结构不稳定、受力不均时容易产生残损,与出土有尖类石器较高的残损率相吻合;把手修理在石器使用过程中显得非常必要,为遗址出土石器普遍存在把手修理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地方特有维管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部 ,既是我国植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残遗分布中心之一。从中国特有属的分布来看 ,该区被认为是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川东 -鄂西”的分布中心〔1〕。该区的特有植物是在长期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的存在与分布在科研上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较多的种类又是重要的资源植物 ,在开发利用上亦至关重要。因此 ,作者根据近年来在三峡库区实地调查的结果 ,结合有关文献 ,对三峡库区的地方特有维管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为有效地保护三峡库区特有植物资…  相似文献   

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77-884
于20122013 年对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进行了周年季度调查, 共鉴定浮游植物151 种属, 其中绿藻门71 种, 硅藻门47 种, 蓝藻门20 种, 隐藻门和甲藻门各4 种,裸藻门和金藻门各2 种, 黄藻门1 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 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类为硅藻和绿藻,冬季为硅藻、蓝藻和绿藻, 春季为绿藻、硅藻和隐藻。浮游植物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5106 ind./L 和4.078 mg/L, 空间差异表现为支流和库湾远高于干流, 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最高, 春季和冬季次之, 秋季最低。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水体污染类型属于-中污染。研究为客观了解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重庆的珍稀濒危植物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按1991年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不完全统计,重庆约有全国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52种及变种(含区域不详2种),占湖北及其附近地区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种的81.3%,华中区的33.3%,全国的13.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7倍。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珍稀濒危植物中有蕨类植物3种,裸子植物14种,被子植物3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级植物23种,三级保护植物24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