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野放前候选扬子鳄泄殖腔的细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 25 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 13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6个属的 8 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 8 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 1 个属的 4 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 AS12 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濒危的物种,野生鳄种群已濒临灭绝。通过放归工程,将挑选饲养鳄放养到野外去扩大野生种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扬子鳄的健康状况为扬子鳄的筛选提供依据。从25条准备进行野放的扬子鳄泄殖腔中筛选出13种形态不同的菌株。应用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它们分别属于6个属的8个种和一个未分类的菌;从扬子鳄生活的水体中筛选出8种形态不同的菌株,鉴定它们分别属于1个属的4个种。经分析,除了未分类的菌之外,从扬子鳄泄殖腔中分离得到的菌株都是非致病性的且不同于扬子鳄生活水体中分离的菌株,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扬子鳄是健康的,可以野放。由于从标记为AS12的扬子鳄体内分离到一个分类地位尚未确定的菌,对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检测,但这种菌的致病性方面特征尚不清楚,建议不考虑野放标记为AS12的扬子鳄个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复壮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实施养殖扬子鳄放归自然是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人工养殖扬子鳄进行野外放归的试验研究,以探明其在野外环境下活动情况和适应能力.2007年6~11月,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望远镜观察和夜间辅助灯光望远镜观察等方法,对健康的4条5.5年龄和3条2.5年龄的人工养殖扬子鳄在自然环境下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在2008和2009年的5月,将这些鳄重捕后测量它们的大小并察看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扬子鳄的释放初期经历了过渡期和争夺领域期2个阶段,20天后处于不同的区域内,具领域特征和营建洞穴行为,能够安全越冬;逐渐恢复野生习性,自我保护的警惕性提高,逃避威胁的能力加强;小龄鳄生长明显,大龄鳄没有明显生长,这与它们所处环境的食物种类有关;鳄性成熟后,能够成功繁殖.总之,人工养殖扬子鳄能够适应相应的自然环境,能够正常生活、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4.
人工驯养下扬子鳄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群体中,5龄以前的鳄生长速率较快,其中在2龄前生长速率最快,在5龄至7龄间生长速率明显减慢;鳄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在体长小于50cm时呈直线相关,体长大于50cm时呈曲线相关。不同性别的扬子鳄年生长状况不同,从5龄开始雌雄鳄体重出现显著差异,雄鳄重于雌鳄;从6龄开始雌雄鳄在体长方面的生长速率出现差异,雄鳄生长明显快于雌鳄;达到10龄后,雌雄鳄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增长均明显减慢,达到15龄时两者的体形已相差悬殊,雄性大于雌性。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分析,雌鳄达到25龄而雄鳄达到35龄后,各自的体长几乎停止生长,雌鳄平均最大体长为173cm,雄鳄平均最大体长为219cm。在人工越冬下,除第一次越冬外,扬子鳄在越冬室内的冬眠中体况无明显变化,体能明显消耗出现在户外冬眠过程中。本研究为扬子鳄的科学化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3年夏秋两季(7-11月间),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和活动 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饲养条件下扬子鳄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休息行为(水中休息、陆地休息、晒 太阳、挠痒、打哈欠、伸懒腰);运动行为(游泳、潜水、爬行、摆尾);摄食行为(摄食、漱口);冲突行为(打斗、对视);嬉 戏行为(嬉戏、堆积);吼叫行为;排泄行为等。 夏季,扬子鳄休息行为的时间最多,日变化规律显示:早晨6:00-7:00为休息高峰期;下午12:30-13:30为潜 水高峰期。秋季,用于晒太阳的时间最多,秋季早晨6:00-7:30为潜水高峰期,且一天中扬于鳄晒太阳活动出现三 次高峰即10:30-11:00,13:30-14:00,16:30-17:00。统计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潜水、晒太阳和休息3种个体行为差 异性较为显著。在30℃-36℃之间,扬子鳄潜水时间和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长期人工饲养 对扬子鳄的某些弹性行为如摄食行为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行为描述的基础上,对扬子鳄的有关行为机制进行了 探讨。而影响扬子鳄行为表达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食物资源;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空间和生境等。  相似文献   

6.
自然条件下人工辅助扬子鳄卵孵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民  王朝林 《四川动物》2002,21(3):207-208
提高自然条件下扬子鳄卵的孵化率 ,不仅可以节省人工室内孵化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 ,还有助于野外扬子鳄自然种群的恢复和扩大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于 1 990年 7月~ 9月对此进行了探索 ,并初获成效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扬子鳄卵的获得 取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饲养的繁殖鳄当年所产的全部鳄卵作实验研究对象。1 .2 实验方法⑴孵化用窝巢的准备 选择野外阳光充足、靠近水源的一平坦处 ,人工筑成 1× 1 的窝巢。巢底垫以杂草 ,其上放置厚约 1 0~ 1 4cm的苔藓 ,再堆放约 5cm杂草。窝巢上方搭一活动木棚 ,棚顶…  相似文献   

7.
人工条件下越冬扬子鳄的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1月~2004年9月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观察了人工养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在饲养池和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繁殖区中越冬后的繁殖行为。结果表明,在与扬子鳄自然洞穴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相似但其他条件相差很大的人工环境中冬眠的扬子鳄具有繁殖能力。越冬后,这些鳄只能在具备其栖息地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但不能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本研究拓展了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扬子鳄人工繁殖场地的兴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5年6~9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在浙江省长兴扬子鳄自然繁育中心,对人工繁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行为的发生频率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行为体温调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包括巡游、头出水、头背出水、贴地闭嘴趴伏、张嘴趴伏和抬头闭嘴趴伏6种行为。扬子鳄在水中活动更多,占62.1%,头出水是最主要的行为状态,占52.3%,而张嘴的频次最少,占1.8%。扬子鳄表现出有规律的水陆活动,6:00~8:00和18:00~20:00时分别是一天中扬子鳄大量入水和上岸的时段。水温和气温的差异是影响扬子鳄水陆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扬子鳄的水陆活动规律,发现扬子鳄主动选择不超过(31±1)℃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9.
扬子鳄一野生种群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红星 《四川动物》1997,16(1):40-41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俗称土龙,属爬行纲、鳄目后科、短吻鳄亚科、题属。1879年由A.AhaVe命名而公诸于世。1972年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被联合国列为濒危种和禁运种。这种最早出现于三叠纪、生活在我国的淡水鳄,迄今已有两亿三千多万年的生活史。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使种群数量锐减,栖息地现仅分布在安徽省宣城地区的宣州、郎溪、广德、经县4县(市)以及芜湖市的南陵县境内;且由过去生活在河湖沼泽迁到现在的山地丘陵的山塘水库和圩区沟塘中。笔者于lop年5月一1996年5月间,对…  相似文献   

10.
11.
夏同胜  朱家龙  邵民 《四川动物》2006,25(2):400-402
分析5~8年龄段的扬子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越冬出现的发病死亡结果,表明越冬期内空气温度的昼夜剧烈变化,使得越冬池内的水温发生较大的波动,导致处在越冬中的扬子鳄生理功能紊乱,使鳄患病甚至死亡,当年的室外饲养质量影响鳄的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扬子鳄卵巢内不同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卵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研究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扬子鳄不同发育时期卵泡中的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3种类固醇激素受体在卵巢各期滤泡细胞中均有表达,在4月Ⅱ-Ⅳ期卵泡的滤泡细胞中阳性反应最强;9月卵巢的滤泡细胞中阳性反应最弱;ER和AR不仅在各期滤泡细胞中存在阳性位点,在6月卵泡的卵母细胞胞质中也有表达。结果说明,在扬子鳄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3种激素受体通过与其对应的激素结合对滤泡细胞的发育、卵黄的合成与积累以及排卵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现存鳄彼此间的亲缘关系、扬子鳄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主要结论可归纳如下:①现存鳄类在科、属、种分类上都存在不同意见;②扬子鳄与密河鳄被分在同一属内,但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存在争议,两者在形态、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上差异很大;③Stell认为扬子鳄在中新世开始出现,作者认为它可能起源于渐新世或中新世早期;④Stell认为分布于北美的汤氏鳄(A.thomsoni)可能是扬子鳄的祖先类型,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扬子鳄起源于亚洲的可能性更大些。  相似文献   

14.
扬子鳄皮肤腺结构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鳄有三种皮肤腺:背腺、泄殖腔麝腺和下颌腺。背腺位于背中线左右两侧第二行鳞片下方,其确切位置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表1。幼鳄背腺形态多种多样,但显示出是一种退化器官,未观察到腺开口,也未观察到半成鳄和成鳄的背腺,因此扬子鳄背腺可能不具功能。泄殖腔麝腺位于泄殖腔腹唇内,梨形,腺管开口于泄殖腔腹壁,成体腺腔很大,腺的底部壁较厚,腺细胞明显地分成若干小叶,其它部位壁较薄,小叶不明显,属全泌腺,分泌油脂物,繁殖期特别发达,但性未成熟个体亦具功能,是一种信息素下颌腺位于下颌后方两侧皮肤内,圆柱状,脉管开口于下颌腹侧皮肤表面,成体腺腔不规则,腺壁厚,从包囊到腺腔,腺细胞可明显地分成三个区,属全泌腺,分泌油脂物,在繁殖期特别发达,此腺到性成熟才具功能。  相似文献   

15.
扬子鳄红细胞超氧物歧化酶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周衍茂(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合肥230061)尹路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合肥230026)关键词超氧物歧化酶;纯化;扬子鳄;红细胞超氧物歧化酶(的田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组织中,是生物体内超氧自由基有效的清...  相似文献   

16.
南陵县扬子鳄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质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1998年,在安徽省南陵县对扬子鳄种群资源及分布区栖息地状况进行了4次调查。1999年对该县扬子鳄部分栖息地的质量做了研究。结果显示,南陵县扬子鳄野生种群目前只30头左右,每4年平均递减率约38%,分布于6个镇,7个行政村中,75%的栖息地已经消失,其中东河、三里、石铺三镇生活有全县80%的扬子鳄,而石铺镇扬子鳄密度最大,引起扬子鳄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同时对鳄的捕杀,污染、天灾也是重要因素,其野外栖息地主要为两种类型,农耕区普通池塘和丘陵山地的山塘、水库,耕作区食物,栖息条件较好,人鳄矛盾较小的局部水域依然是扬子鳄最佳选择,但这类水域农药化肥污染已构成对扬子鳄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7.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野生扬子鳄洞穴口的位置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9年至 2 0 0 2年 7~ 10月内的 4个时段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洞穴 4 0个 (现用 2 4个 ,遗弃 16个 )。对洞口的方向、隐蔽程度、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及与村落距离等 5个可能影响扬子鳄洞穴选择的环境变量做了测定。结果表明 :87 5 %的洞口在水面 0~ 0 5m及 <0m ,85 0 %距水源 <5m ,32 5 %朝北 ,72 5 %植被覆盖度≤ 70 % ,4 2 5 %距村落 <10 0m ;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洞口方向和隐蔽程度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降低 ,累计达 76 6 %。方便入水是洞口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in China. Wild populations of Chinese alligator are on the edge of extinction. Through a release program, some captive‐bred alligators will be selected and released into the wild to supplement and renew natural popul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captive‐bred Chinese alligators by AFLP markers and to select individuals with maximally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for release. Forty‐three captive‐bred alligators of the second filial generation from the Anhui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Alligator Reproduction (ARCCAR) were surveyed using four primer combinations, yielding 117 AFLP markers. According to AFLP fingerprints, six samples had distinctly different band patterns compared to other samples. When the six samples were removed from the analysis, there were 19 monomorphic loci and 98 polymorphic loci yielding 84% polymorphic loci. Moreover, the genetic similarity (GS) among 37 samples varied from 0.13–0.97, and the average was 0.7503±0.0064 standard error (SE). When the six samples were included, the GS value among the 43 samples declined and varied from 0.06–0.97, and the average was 0.6523±0.0079 SE. 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using UPGMA, a dendrogram of the 43 alligators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analysis and gender of the 43 samples, eight Chinese alligators with very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were selected and suggested for release with two groups in the future. Zoo Biol 0:1–12, 2006. © 200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