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贺辉  彭其安 《广西植物》2019,39(6):737-742
该研究采用密封舱法模拟室内甲醛污染环境(熏蒸箱内甲醛浓度设置为0.1~0.5 mg·m~(-3),熏气时间12 h),对6种常见室内观赏植物进行甲醛熏蒸实验,测定了植物对甲醛的吸收效率、叶面伤害指数及过氧化物酶(POD)等指标。结果表明:这6种常见观赏植物对甲醛均具较好的净化效果,甲醛熏蒸浓度为0.1~0.3 mg·m~(-3),白鹤芋对甲醛的净化效果最好;熏蒸浓度0.5 mg·m~(-3),绿萝和吊兰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抗逆性能;铁线蕨对甲醛的耐受力较弱,适合作为室内甲醛污染的指示性植物。几种受试植物的POD酶与甲醛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植物POD活力变化是受甲醛胁迫后的主要抗逆应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腐殖酸是广泛存在于土壤、泥炭、煤和水域中结构复杂的一组天然高分子物质。它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刺激作用(Ticky 1975,梅慧生1980)。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腐殖酸可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并运送到植株的地上部分(麻生末雄1975,Vimal 1972,李京淑1982)。但经叶面喷施后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尚缺乏直接证据。李京淑(1982)报道,~3H-硝基腐殖酸(~3H-NHA)通过叶面涂抹似乎不能被植物吸收。可是,实践证明,叶面喷施腐殖酸确能提高作物的产量(Iswaran 1973,大同利群煤矿1975;Vimal 1972;许旭旦1983,1983a)。这样,腐殖酸能否通过叶面进入植物体内,是一个首先需要探明的问题。我们用示踪技术,对氚标记黄腐酸(fulvic acid)叶面喂饲后,在小麦幼苗体内的吸收与运转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圆片对~3H-BA的吸收方式,以被动吸收为主,也有主动吸收。叶圆片在~3H-BA溶液中温育2h,吸收BA最多,以后则下降。PH7.5的介质最适合~3H-BA的吸收。在16-26℃范围内,吸收BA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3H-BA进入花生幼苗体内后,移动性小。标记~3H-BA 6d后,滞留率仍达97.3%。  相似文献   

4.
在植物生长季,对生长于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高山植物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的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季节和海拔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揭示高山植物对极端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结果显示:(1)在整个生长季,3种高山植物叶片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在同时期同海拔条件下表现为平车前最低,珠芽蓼最高.随着海拔升高,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在3种植物中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与海拔高度存在正相关关系.(2)3种高山植物紫外吸收物质含量随季节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矮嵩草和珠芽蓼的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在草盛初期的6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并且与紫外辐射强度的季节动态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平车前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在草盛期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后含量逐渐降低,其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与紫外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呈较低的负相关,而与植物发育时期可能有关.可见,3种高山植物叶片紫外吸收物质含量随海拔与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的遗传特性和适应高原强紫外辐射环境胁迫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5.
植物叶片对硒的吸收与转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生为供试植物的叶面施硒试验结果表明,叶片能够吸收利用Se(IV)和Se(VI)两种价态的外源硒,并将所吸收的硒主要转运至花生种子中去。叶片对硒的吸收转运能力受施硒量、施硒时间和硒的价态等因素的影响,叶片对Se(VI)的吸收能力约是Se(IV)的3倍,吸收量与施硒量成正比,在花针期施用有利于叶片的吸收利用和转运.  相似文献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对土壤有机氮(主要指氨基酸)的获取是一个普遍的生态学现象,然而植物对土壤有机氮的吸收速率及土壤有机氮在植物养分供应中所占比例仍不清楚。为探究土壤无机氮和有机氮对西南高寒森林植物氮源的贡献效应,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两个主要树种云杉(Picea asperat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的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法对K~(15)NO_3、~(15)NH_4Cl和(U-~(13)C_2/~(15)N)甘氨酸3种氮素进行示踪,分析了两个树种对无机氮(NH_4~+-N和NO_3~--N)和有机氮(甘氨酸)的吸收速率及其差异。结果显示:(1)云杉和红桦幼苗在施加同位素标记物2 h后,两种幼苗细根的13C和~(15)N均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表明两种树种幼苗均能吸收甘氨酸。(2)与甘氨酸和NH_4~+-N相比,云杉和红桦幼苗对NO_3~--N有显著的偏好吸收,其吸收速率为NH_4~+-N和甘氨酸吸收速率的5–10倍。(3)两个树种的幼苗对甘氨酸也有较高的吸收速率,其吸收速率高于对NH_4~+-N的吸收速率,表明土壤有机氮(如氨基酸)也是亚高山针叶林植物养分获取的重要氮源。  相似文献   

7.
芦苇、香蒲和藨草3种挺水植物的养分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耗竭法研究了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湖滨植被带3种挺水植物芦苇、香蒲和藨草对H2PO-4、NH+4、NO-3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3种挺水植物吸收H2PO-4时,藨草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芦苇和香蒲,但三者对低浓度H2PO-4的适应能力均无显著差异;藨草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显著大于芦苇和香蒲,且在低浓度NO-3环境下仍能吸收该离子,但对低浓度NH+4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与藨草相比,香蒲对NH+4的亲和力最强,吸收低浓度NH+4的效果最好。3种植物对NH+4的吸收能力均大于NO-3。挺水植物的养分吸收特征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根系结构的影响。利用植物的养分吸收特征,在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中适宜用藨草治理含高浓度H2PO-4,NH+4和NO-3的水体,修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种植香蒲来维持水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土壤水分含量对荒漠生态系统短命植物生长及氮素吸收偏好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优势短命植物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琉苞菊(Centaurea pulchella)和卵果鹤虱(Lappula patul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实验,设定3个水分梯度分别为:干旱处理(W1,土壤含水量2%)、正常水分处理(W2,土壤含水量8%)和湿润处理(W3,土壤含水量14%),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水分对4种植物生物量及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4种短命植物的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正常水分处理时增速最快,且同一生活型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量累积速率不同;而4种短命植物的根冠比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2)在不同水分处理下,4种短命植物对不同形态的15N吸收速率表现为:硝态氮>铵态氮>甘氨酸,对3种形态氮素以及总氮的吸收速率均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3)在干旱处理时,硝态氮是4种短命植物最偏好吸收的氮形态,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东方旱麦草、琉苞菊的氮素形态偏好性不会改变,而在水分持续增大至湿润处理时,铵态氮对尖喙牻牛儿苗和卵果鹤虱的氮素吸收的贡献率超过硝态氮,成为这2种植物最偏好吸收的氮形态。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荒漠植物的叶片水分吸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地区, 经常出现只能湿润植物地上部分和表层土壤的小量级降雨和凝结水输入, 此量级的水分输入无法通过入渗进入根区土壤而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最近研究发现, 叶片吸收水分是利用小量级降水和凝结水的主要方式。该研究通过鉴定和观测准噶尔盆地东南部5个自然植物群落中夏季地上部分仍存活的所有51种荒漠植物叶片的单位面积吸水量(LWUC)、叶片含水量增加率(Rw)以及其他7种植物功能性状, 探讨了这些植物功能性状与植物叶片吸收水分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与Rw相比, LWUC是更加适合评价植物叶片吸收水分能力的指标; (2)植物生活型是相对合理的评价荒漠植物叶片吸收水分能力的植物性状; (3)荒漠植物地上(叶片)和地下(根系)部分吸收水分策略存在着权衡; (4)荒漠植物叶片耗水和吸水存在着权衡。总之, 叶片吸收水分策略对于荒漠植物, 特别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渡过持续的干旱并完成生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硝态氮(NO3^—)对水稻侧根生长及其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侧根是植物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重要器官 ,其生长发育受内部遗传因子和外部环境矿质养分的影响。通过琼脂分层培养发现 :局部供应NO-3 可以诱导水稻 (OryzasativaL .)主根或不定根上侧根的生长。为研究旱种条件下NO-3 对水稻侧根发育及其N吸收的影响 ,设置了 3个蛭石培养实验 :分根处理、全株缺N、全株供N处理。分根处理 (一半根系供应 3mmol/LKNO3,另一半根系供应 3mmol/LKCl)结果表明 :局部供应NO-3 能够促进水稻侧根生长。而在全株处理下 ,N饥饿诱导了侧根的伸长。水稻根系对NO-3 的这两种反应都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同时对地上部N浓度、可溶性总糖含量及N含量分析表明 ,这些生理指标在分根处理与全株加N处理中的差异均不显著 ,表明分根处理也能基本满足植株正常生长对N的需求。在分根处理中 ,水稻的N含量与分根处理中供N一侧的平均侧根长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在养分不均一的介质中 ,侧根长度对水稻N素吸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N素充足的条件下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这暗示在养分充足的环境下 ,侧根长度可能并不是决定根系吸收N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玉米品种间NO_3~-吸收的表观米氏常数(K_m,app)、最大吸收速率(I_m)有明显的差异。品种813NO_3~-吸收速率大于中单2号;溢泌液体积及其NO_3~-含量也是这样。硝酸还原酶(NR)的体外测定表明,地上部的活性比根部的大得多;不论地上部或根部的NR活性(NRA),品种813的大于中单2号。NRA的体内测定表明,去胚乳和盾片的幼苗经诱导,反应液有NO_3~-,813的第1叶的NRA大于中单2号;不去胚乳和盾片幼苗的第1叶NRA中单2号大于813。  相似文献   

12.
叶切段和原生质体的~(86)Rb 吸收在1 h内与时间成正比,H~ 分泌在pH 5.4~5.6时明显减弱。两者的~(86)Rb~ 吸收和H~ 分泌对FC、CCCP、DES、DCMU、NaN_3、黑暗处理的反应程度相似。酶处理及脱壁没有使~(86)Rb~ 吸收和H~ 分泌发生很大的改变。 高渗条件下的叶切段的~(86)Rb~ 吸收速率比等水势条件下的快,但两者对上述多种处理的反应程度相似。~(86)Rb~ 吸收都与时间成正比。等渗及高渗条件下的叶切段的H~ 分泌对供气不足的敏感性相似。高渗处理没有使~(86)Rb~ 吸收的基本机制发生很大的改变。 0.6 M甘露醇的高渗条件下的叶切段的~(86)Rb~ 吸收速率比0.4 M甘露醇的高渗溶液下的叶切段大得多。说明膨压不是~(86)Rb~ 吸收的调节信号。 漂浮叶切段没有供氧不足的现象,DCMU处理不能使叶切段及原生质体的~(86)Rb~ 吸收和H~ 分泌减少到黑暗水平,说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均与物质运输的能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粉绿狐尾藻和凤眼莲对不同形态氮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了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抑菌和非抑菌两种处理中对NO3-、NH4+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NO3-和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亲和力(1/Km)有显著差异,凤眼莲对NO3-、N H4+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狐尾藻,说明凤眼莲更适宜用于污染水体养分的去除;不同植物对NO3-、NH4+表现出吸收偏好性,凤眼莲对NO3-有较高的Imax值和亲和力,而狐尾藻对NH4+有较高的Imax值和亲和力;抑菌处理能显著增加凤眼莲对NH4+的吸收速率,NO3-浓度高于1.00 mmol/L时,抑菌处理能显著减小凤眼莲对NO3-的吸收速率,狐尾藻对NO3-、N H4+的吸收未受到抑菌处理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它影响土壤物理过程、水文、侵蚀和养分循环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发育。该文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准噶尔盆地5种荒漠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arius)、涩芥(Malcolmia africana)和狭果鹤虱(Lappula semiglabra))的生长及其对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1)相对于裸沙而言, 生物土壤结皮显著促进了荒漠植物的生长速率, 并增加了草本植物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 但对灌木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 2)生物土壤结皮使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开花和结实期提前, 这可能有利于荒漠植物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下快速完成生活史, 并繁衍后代; 3)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影响荒漠植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 具体表现在生物土壤结皮显著促进了5种植物对N的吸收, 增加了荒漠植物在N贫乏的荒漠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而对P和K的吸收均没有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植物对元素吸收的影响因种而异, 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影响。荒漠植物对Mg、Mn和Cu的吸收受生物土壤结皮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5、5~15 cm土层添加3种不同形态氮(15N-NH4+15N-NO3-15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并且弯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均为3.26、2.59μg·g-1·h-1。(2)在不同土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0.05),弯花黄芪根的15N吸收量均大于镰荚黄芪的,3种不同形态氮主要分配于叶。(3)在不同土层中,不同氮源对两种植物的贡献率均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以五种不同浓度的表皮细胞和四种密度的3T3细胞饲养层做了混合培养观察。接种前3T3细胞先行~(60)Co,60Gy放射。培养的表皮膜片均做了大体染色,组织切片和电镜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表皮细胞还分别进行了DNA合成。~3H-TdR掺入标记测定。结果证实表皮细胞与3T3细胞最佳混合接种比例为1:1。最适细胞接种量为5×10~4/cm~2。在此条件下表皮细胞生长最快,15天形成膜片。而且饲养层培养表皮细胞接种量少,表皮面积扩大倍数大。为此我们认为饲养层培养是表皮细胞培养的最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接种丛植菌根真菌对湿生植物氮磷吸收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大多数陆生植物共生,并改善植物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微生物.湿生植物在湿地污染净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利用AM真菌改良湿生植物氮磷吸收能力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了3种湿生植物千屈菜、旱伞草和黄花鸢尾,在盆栽培养的基础上,分别接种根内球囊霉(RE)、摩西球囊霉(GM)、幼套球囊霉(CE)三种AM真菌,并和空白对照比较接种AM真菌对不同植物地上、地下及整株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对植物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呈现出植物间和植物内的差异,促进与抑制效应表现不一.综合AM真菌对植物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促进效应,最佳AM真菌-植物的组合为:千屈菜-RE,旱伞草-RE,黄花鸢尾接种-GM.三种植物接种最佳的AM真菌后植物生物量、TN量和TP量分别提高了17.7%~29.8%、15.7%~39.0%和22.3%~62.6%.本研究为今后强化湿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陆地生态系统臭氧通量观测和气孔吸收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治林  孙晓敏  于贵瑞  温学发 《生态学报》2014,34(21):6029-6038
近地面大气中臭氧(O3)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会产生不良影响。工业和交通排放的增加使得全球地面O3浓度逐年增加,不断升高的O3浓度已开始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O3对植物的影响是由于其进入植物体内发生生化反应所引起的,所以需要建立一种考虑到植物生理生态状况的评估指标来评估O3对植物的影响。其中基于O3通量(特别是植物气孔吸收)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被认为比传统的基于O3浓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更符合O3对植物的影响机理。介绍了O3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重点评述了生态系统尺度O3通量观测和气孔吸收估算的主要方法以及在不同生态系统上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关于O3对植物和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植物根对土壤中PAHs的吸收及预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凌婉婷  朱利中  高彦征  熊巍 《生态学报》2005,25(9):2320-2325
研究了多种植物根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吸收作用,阐述了根系吸收与土壤污染强度、污染物性质、植物组成等的关系,并用实验数据检验了限制分配模型对植物吸收土壤中PAHs的预测性能。供试土壤中菲和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457和0~489mg/kg;45d后,随土壤中菲和芘浓度提高,根中菲和芘含量明显增大,根系富集系数则减小。不同植物根中菲和芘含量和根系富集系数与根的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芘的Kow较大,同种植物根中芘含量、芘的根系富集系数则远大于菲。经45d处理,尽管土壤中菲浓度变化很大(从不足1mg/kg到约45mg/kg),限制分配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供试植物根中菲的含量,黑麦草和菜心根中菲含量的预测误差低于81%。作为限制分配模型预测植物吸收的关键参数,不同植物根吸收菲的αpt值与根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月5~6日,在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西让村附近海拔747~772m发现3种植物,并采集标本,经鉴定,分别为浆果乌桕(Balakata baccata)、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和木棉(Bombax ceiba)。木棉为西藏自治区木棉科植物的首次记录,浆果乌桕和波罗蜜为西藏自治区植物种的新分布记录。3种植物的发现丰富了西藏的植物区系,为西藏东南部分布有热带雨林的论点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