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物种.我们通过监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活动情况(2005~2007),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黑鹳的数量在该保护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也对我国近几年黑鹳记录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2007年所记录的最大数量是中国发现的最大黑鹳群体.  相似文献   

2.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  相似文献   

3.
新疆南部地区黑鹳种群密度及其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鸣  陆健健 《动物学研究》1993,14(4):374-374,382,383
黑鹳(Ciconia nigra)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国内主要繁殖地见于山西(刘焕金等,1985,1990;苏化龙等,1989)、陕西(禹瀚,1963)、吉林(张兴录,1983)、新疆(魏顺德等,1990;马鸣等,1991) 等省区。笔者自1985-1989年多次前往新疆南部对黑鹳的分布及数量进行了调查,1989-1992年又在塔里木河流域的沙雅县帕满水库(41°00′N,83°10′E)定点观察黑鹳的集群和繁殖生态。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黑鹳群栖地和重要的繁殖种群。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黄鼠数量分布及有关生态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eus)传播疾病、破坏草原、危害农作物,是宁夏黄土高原的主要鼠害。1973年蔡桂金等在山西省对阿拉善黄鼠的生活习性与数量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宁夏南部黄土高原的阿拉善黄鼠的数量分布及生态学末见报道。为了保护草原、保粮防病,掌握其有关生态学规律,为杀灭其提供参考。1982年5—8月和1983年5—9月,在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地区对黄鼠的数量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拯救黑鹳刻不容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鹳是一种数量非常稀少的濒危鸟类,本文概要介绍了黑鹳在我国的分布、繁殖地及越冬地的范围等内容。论述了黑鹤繁殖栖息地和越冬栖息地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指出环境变化尤其是水源污染以及其他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黑鹳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本文就如何采取科学手段对黑鹳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华北地区黑鹳主要繁殖地——山西省内的种群数量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黑鹳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化龙  刘焕金 《动物学报》1989,35(4):444-446
1984—1987 年,在山西省吕梁山系的管涔山地区和五台山系的太白山地区,对珍稀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山西省目前尚存有相对稳定但范围不大的黑鹳繁殖地,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繁殖种群,现报道如下。 一、栖息地多位于森林外缘的灌丛草坡山地和耕种丘陵地,营巢生境必备的主要条件为:陡峭的山体,长年不涸的清浅水域,以及较少的人为干扰。河流中五项毒物(酚、氰、铬、砷、汞)污染指标达到 Ⅱ级(最高Ⅴ级)以上,有机物综合污染达到 Ⅲ级(最高Ⅴ级)以上,黑鹳将不能在河流经过的地带营巢繁  相似文献   

7.
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 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食地,另外需加强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鹳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北京十渡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种群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黑鹳在北京地区越冬的生态特点,于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数量、栖息地选择和取食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拒马河流域已成为北京地区越冬黑鹳稳定的栖息地,种群数量超过20只。越冬聚群从11月开始,分群时间为次年2月。取食地相对集中,取食活动在越冬初期以上午和中午为主,中期以下午为主,末期则分为早晚两个时段。干旱和人为活动导致的适宜取食地减少是影响黑鹳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黑鹳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于非洲以及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国内除西藏外见于全国各地(段文科,张正旺,2017;郑光美,2017),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IUCN,2019),但在我国由于种群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河流域以北的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是黑鹳主要繁殖地,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是其越冬地(郑光美,2002)。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