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是一类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的大型真菌,其卓越的抗氧化活性备受关注。本研究比较了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桑黄)和瓦尼桑黄S. vaninii (杨黄)发酵产物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它们化学成分的差异。实验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和L929细胞抗衰老实验作为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瓦尼桑黄发酵产物提取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而且桑树桑黄发酵物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瓦尼桑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从桑黄中共鉴定出11种多酚类物质,瓦尼桑黄发酵产物成分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2.
吴声华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5):781-794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 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 vaninii及暴马桑黄S. 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3.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真正野生桑树桑黄数量少而伪桑黄种类及数量多。真桑黄分辨不易,也难以栽培子实体。桑黄在2012年发表为新种,在2016年发表为新属。桑黄族群分析结果,可分为"华西南"、"华东南-台湾"、"中国东北-韩国-日本"3个主要族群。华西南可能是桑黄的起源中心。本文未显示桑黄子实体及菌丝体具有毒性。桑黄子实体及菌丝体皆具有良好清除自由基能力,抗发炎及抑制肝、肺癌细胞的能力。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效果优于杨树桑黄以及暴马桑黄。桑树桑黄优良菌株菌丝体的几项有效化学成分及保健功效并不亚于桑黄子实体。文中同时提出促进桑黄产业开发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3、6、9、12、15、18和21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漆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等7个指标,对桑黄的生长代谢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3种桑黄真菌的发酵液均具有完整的胞外酶体系。相比之下,鲍姆桑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更高,杨树桑黄的漆酶活性更高,而桑树桑黄的蛋白酶活性更高,Pearson分析发现多糖的累积与其分泌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呈现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则与淀粉酶显著正相关。相应的,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在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方面显著优于杨树桑黄。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桑黄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出19种多酚类物质,杨树桑黄中除了与桑树桑黄中相同的19种物质,还另外分析出3种多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接纳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桑黄类真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株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3株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1株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和1株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分析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CAR/PDMS、DVB/CAR/PDMS两种萃取头从7个供试菌株中检测出6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有31种,表明使用多种类型萃取头能提高提取效果。整体而言,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77、 SH86、 SH91中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DVB/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48、SH89、SH92、SH93中的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各菌株主体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差异,同种菌株挥发性成分组成更相近,己醛是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桑树桑黄SH89和SH93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R...  相似文献   

7.
对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桑黄"的名称、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补充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桑黄"的特点,将其与现代药用真菌粗毛纤孔菌进行了生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3个方面的比较考证,并结合粗毛纤孔菌的现代药理活性方面研究成果,认为古代中药"桑黄"应为多孔菌科真菌粗毛纤孔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测定人工段木栽培3年生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 baumii、桑树桑黄S. sanghuang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此3种栽培桑黄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上差异较大。其中,栽培鲍姆桑黄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最低,多糖含量较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高;栽培杨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最低,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较高,多糖含量最高;野生桑树桑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多糖含量较高,三萜含量最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低;栽培桑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高,多糖、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和ABTS、FRAP均较低。栽培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野生桑树桑黄在药效成分含量上各有所长。筛选到可结实、药效成分含量高的桑树桑黄菌株是可能的。桑黄优良品种选育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本研究为桑黄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桑黄是我国珍贵的药用真菌,其药效成分有多糖类、黄酮类、三萜类、甾类、多酚类、吡喃酮类及生物碱等。其中多糖作为桑黄的重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疲劳、护肝、降血糖及抗菌抗炎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些年,许多学者对桑黄多糖提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剂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和盐提取法适用于批量工业生产,但溶剂浸提法资源耗费较大;相比而言,微波提取法和酶提取法更适合少量提取用于试验研究,其优点在于提取率高、操作便捷及杂质较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与成果,对桑黄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多糖提取技术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为桑黄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菌物学报》2017,(4):482-491
利用前期通过大量预试验筛选获得的3种真菌多糖激发子,在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发酵液中进行添加,研究其对桑黄胞内黄酮、三萜及多糖等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并对激发效果好的激发子继续进行添加量和激发时间的优化。结果显示:参试的3种真菌多糖激发子在一定程度上均能促进桑黄胞内黄酮和胞内三萜类成分的积累,但对胞内多糖积累的影响不明显;来源菌株为薄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tenuis的激发子表现最突出,激发效果显著且稳定性良好。激发条件优化的结果表明:在接种的同时按照50mg/L的终浓度进行激发子的添加,激发6d,桑黄胞内黄酮含量达最高值0.7%,比对照提高79.49%;在接种1d后,按照50mg/L的终浓度进行激发子的添加,激发5d,对桑黄胞内三萜类成分代谢的激发效果最显著,胞内三萜含量最高可达5.62%,是对照组的3.43倍。  相似文献   

11.
虫草是寄生于昆虫、少数真菌和植物体上的一类真菌,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 s.l.真菌的总称,是具有营养、保健和医疗功效的宝贵生物资源。目前我国的虫草产业涉及了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蝉花Isaria cicadae及其相关真菌,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实现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产业发展历史、产品研发、功效及市场等方面对我国虫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结合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了虫草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桑黄真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真菌桑黄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等药理活性,但研究者对其基源还没有达成共识,多种Phellinus属真菌被当作桑黄入药使用。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桑黄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成功鉴定出一份混淆样品(Phellinus spp-04),并将中国主要使用的桑黄真菌明确鉴定为P.baumii和P.linteus两种,未检测到P.igniarius的使用。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3种主要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在系统发育树中明确聚为3个独立菌种类群。在3种桑黄真菌rDNA ITS序列中,存在颠换、转换及插入/缺失3种类型的变异位点,分别在P.linteus、P.baumii和P.igniarius中鉴定出9、9、8种rDNA ITS单倍型序列,不同单倍型菌种间遗传分歧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物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桑黄”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桑黄”的古代、现代名称及其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全面考证.“桑黄”最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桑耳”,在唐代甄权的《药性论》中才首次出现“桑黄”两字.认为中国“桑黄”,在分类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绣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绣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主要包括来自Phellinus、Inonotus及Fomitiporia等属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木腐菌子实体,包括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及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的子实体,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等方面有显著功效。目前世界范围内桑黄类群共包括12个种,其中中国分布7个种。本文综述了桑黄物种多样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人工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培养条件优化实验研究,以获得具有与桑黄子实体相似功效成分的桑黄菌丝体液体发酵工艺。以菌丝体收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单因子及L9(34)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桑黄液体发酵工艺条件。桑黄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玉米粉2%,葡萄糖3%,酵母膏0.5%,蛋白胨0.5%,KH2PO40.3%,Mg SO4·7H2O 0.15%,VB120μg/100 m L,p H5.5,接种量8%,培养温度28℃,摇床转数180 r/min,培养周期82 h。优化条件下所获得桑黄菌丝体粉为土黄色,菌丝体平均得率为1.67%,菌丝体黄酮含量(0.84%)与桑黄子实体(0.88%)相当,菌丝体多糖含量(5.15%)是子实体(1.71%)的3倍。可见,该桑黄液体发酵工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伟科  宋吉玲  闫静  陆娜  袁卫东  周祖法 《菌物学报》2020,39(10):1874-1885
通过对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菌丝体和子实体2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转录组进行分析,为研究桑黄子实体生长发育相关机制奠定基础。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桑树桑黄菌株S23菌丝体和子实体2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将转录组测序reads比对到参考序列上,菌丝体测序样本的reads比对率为82.89%;子实体测序样本的reads比对率为83%。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显示,与菌丝体相比,子实体中显著上调表达基因为2 898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为1 965个。经过Blast nr比对发现,桑黄菌在子实体阶段表达量上升的基因主要与各种氧化酶活性、疏水蛋白等相关;表达量下降的基因主要与糖类、氨基酸结合、运输等相关。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表明,菌丝体及子实体两个阶段与跨膜转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明显。代谢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类固醇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差异基因富集明显。  相似文献   

17.
《菌物学报》2017,(1):98-111
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主要以菌丝体生物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抑制羟自由基能力(Restraining ability to hydroxyl free radicals,RAHFR)、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测定指标,对桑黄液体培养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菌丝体生物量在2–10d内增长迅速,第10天达到最大值,在此过程中AA含量和T-AOC也出现了峰值,且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FRAP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菌株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自身的生长状况、次级代谢产物分泌及还原能力等密切相关。此外,该菌株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较强,于第12天、第10天、第2天和第14天分别达到73.06U/m L、46.78%、86.47%和94.16%,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较高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也说明桑黄在氧化胁迫下可启动自身的抗氧化系统以阻断自由基链反应。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药用真菌桑黄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药用真菌桑黄(phe ili nu s sP . )抗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桑黄(phellinus sp.)是一种近年来由韩国、日本兴起开发的稀有药用真菌,有着很好的抗癌效果。本文主要从提高机体免疫、抑制癌转移、调节药物代谢酶等多个角度,着重介绍桑黄多糖和小分子天然产物的抗癌功效和机理,并提出了以后桑黄抗癌药物深入开发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药用木生真菌资源中一个重要的属,但是该属仅有少数几个种类被用于人工栽培,且栽培面积较小。此外,桑黄孔菌属中大部分种类的药用功能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近期新发表的新种栎生桑黄S. quercicola和关注度较低的忍冬桑黄S. lonicericola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2、4、6、8、10、12和14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粗多糖含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等12个抗氧化指标,对桑黄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定。2种桑黄真菌各选取一号菌株,其发酵液均表现出强抗氧化能力。相比之下,栎生桑黄的多糖、抗坏血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更高,而忍冬桑黄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更高。相应的,栎生桑黄和忍冬桑黄在其他一些抗氧化指标上也表现出强弱程度及出现时间的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桑黄孔菌属真菌的药用功能开发提供了新资源,为不同抗氧化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 ,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桑黄”[包括 :鲍氏针层孔菌 (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 (P .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 (P .linteus) 3种 ]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 :桑黄的人工栽培 (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 ) ,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 ,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 (主要为多糖 )、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桑黄的各种产品 (包括 :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桑黄茶、桑黄口服液等 )市场需求量很大 ,表明桑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