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检验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应用影响。方法:检验专业专科生77人,将其分为实验组(35人)和对照组(42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并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法在检验专业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今后的解剖学教学中加以推广PBL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临床专业中的两个小班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另选择进行传统教学的两个小班学生作为对照组.对PBL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采用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方式,客观评价通过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的方式.结果:实验组80%以上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方法在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临床思维培养和知识面扩展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学生的试卷在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发病机制的题目得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教学在医学遗传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未来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联合病案式在心血管内科教学查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48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心血管内科的授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进行讲解,对照组采用传统知识传授型(LBL)教学法,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授课3周后,评价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临床操作技能和课程满意度。结果:考试成绩结果显示观察组基础知识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例分析和临床操作结果显示观察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课程的满意度为83.33%,对照组为54.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联合病案式在心血管内科教学查房中较LBL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在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赵红  姚平波  刘玉环  伍媚春 《蛇志》2016,(1):108-109
目的探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整群抽取我院2013级护理本科6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个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微课方式进行"三位一体"翻转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理论、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期末考核实验组学生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学生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切实可行,有助于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郜攀  唐刚  肖航  王端  龙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6):3168-3171
目的:通过研究PBL结合LBL教学法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观察与传统的LBL教学方法比较,PBL结合LBL教学法对学生考核成绩提高的作用,并探讨PBL结合LBL教学法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5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2013级学生145名,随机分为实验组(PBL结合LBL教学法,75名)和对照组(传统的LBL教学法,70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核与问卷调查评估结果。结果:以冠心病相关知识作为考核内容,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91.50±4.36 vs.83.24±4.12,P0.01);对实验组学生75名发放调查问卷,87%以上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表达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帮助。结论:PBL结合LBL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学影像学实际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价值。方法以我校2009级8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采取教学模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名,实验组采取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取器官系统中心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理论考试成绩与读片考试成绩。结果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与读片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课堂气氛、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对医学生采取PBL教学模式,可提高医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读片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结合"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学生1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0人)和对照组(90人)。观察组采取PBL结合CBL教学法完成神经病学教学任务,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评估教学效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在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培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者的考试成绩(87.2±6.4分)亦明显高于后者(77.4±7.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结合CBL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对提升临床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案例为中心教学法(CBL)联合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学法(LBL)在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创伤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四年级的学员80人,随机分为CBL联合PBL教学组及LBL教学组各40人。在课程结束以后,采用记名试卷考核联合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评价。结果:实验组学员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学员,有统计学差异。CBL联合PBL教学法支持率高于传统LBL教学法,并且在激发学员兴趣,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合作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CBL联合PBL教学法可以在创伤外科学中实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BL+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潍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5班和11班为实验对象,临床15班为实验班,临床11班为对照班,每班均为50人,实验班采取"PBL+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取全程传统讲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通过专业考试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理论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班学生考试总成绩、主观题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而实验班学生考试客观题成绩低于对照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受益较大,与对照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记忆方面两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采用"PBL+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LBL联合PBL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与学并重"的综合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LBL联合PBL教学法,即采用LBL教学法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开设PBL病例讨论课。选取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实验组,采用LBL联合PBL教学模式,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对两组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比较。结果显示与传统LBL教学法相比较,LBL联合PBL的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LBL联合PBL的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药理学授课中应用LBL联合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