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描述我国1964-2009年文献报告的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为李斯特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结合收集我国1964.1-2009.12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的文献报告资料,从中提取各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6例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例,其中以男性、年龄35岁者居多。患者的临床表现以CNS感染(42%)、败血症(41%)为主。免疫缺陷患者多表现为CNS感染,非免疫缺陷患者多表现为败血症。报告病例总死亡率为19%(11/57),其中免疫缺陷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8%(5/18)。结论我国非围产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告相符,报告死亡率与国外类似。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明确母体危险因素,为新生儿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下称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8年4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8例李斯特菌感染新生儿及其母亲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发现18例产妇中15例有临床症状,以发热及不规则腹痛最为常见;患儿中13例有临床症状,多数表现为呼吸窘迫和发热;89%患儿发生血流感染(61%为化脓性脑膜炎、28%为肺炎);影像学检查提示,存活患儿中56%有神经系统后遗症,50%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14例在明确李斯特菌感染后调整抗生素治疗,所有产妇经治疗均预后良好;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3例要求出院外,其余14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对有发热、腹痛及早产症状的孕妇,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目标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能引发人类的李斯特菌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菌易感染孕妇,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的侵袭性李斯特菌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此,建立有效的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胎盘体内外模型,解析和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经胎盘感染机制,是预防和控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母婴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可用于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母婴感染的体内外胎盘模型,总结和讨论了各类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并着重分析了体外三维胎盘屏障模型在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解析该菌经胎盘感染的途径、发病机制提供支持,并为预防和控制母婴李斯特菌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食源性胞内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且易污染动物性食品,人及动物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李斯特菌病,死亡率高达30%。单增李斯特菌通常对多种药物敏感,然而,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或消毒剂形成的选择压力导致李斯特菌多重耐药情况的报道日渐增多。外排泵蛋白是细菌中一类重要的蛋白,可参与机体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影响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促进有毒化合物泵出、影响细菌毒力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单增李斯特菌耐药外排泵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理解李斯特菌耐药等环境适应机制及有效控制该病原污染传播和筛选抗感染药物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阳性食源性病原体,可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的李斯特菌病。侵袭性李斯特菌病通常很严重,临床上表现为自然流产、败血症和脑膜脑炎,也可表现为发热性胃肠炎综合症。成孔蛋白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由hly基因编码)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属于胆固醇依赖性细胞溶解素(cholesterol-dependent cytolysins,CDC)毒素,其通过膜穿孔机制介导Lm从吞噬体逃逸并引起李斯特菌病。最近的研究表明LLO除了主要的膜穿孔作用,还存在其他功能,在Lm感染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LLO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对该毒素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机制,为防治李斯特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BALB/c小鼠粪便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具有抑制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的G26菌株。通过16S rDNA鉴定分离株G26为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G26)。体外试验证明G26能够显著抑制Lm生长;动物实验表明,分离株G26能够降低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减少单增李斯特菌在小鼠肠道内的含量和粪便检出量。结果表明,分离株G26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治疗单增李斯特菌感染作用的潜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7.
磷脂酶D(phospholipase,PLD)在感染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在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简称李斯特菌)侵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中是否被激活尚未见报道。对李斯特菌刺激下的Vero细胞内PLD的活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李斯特菌、佛波醇PMA分别刺激正常细胞及高效表达PLD2-K758R功能缺陷蛋白腺病毒预感染的Vero细胞,研究Vero细胞内PLD活性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给予刺激),在李斯特菌和佛波醇PMA刺激正常Vero细胞过程中,胞内PLD活性增强非常显著。mPLD2-K758R蛋白的过度表达对Vero细胞的PLD基础活性无影响,但对李斯特菌和PMA诱导的PLD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初步表明,在李斯特菌诱导的Vero细胞对其吞噬过程中的确伴有PLD的激活,并且可能主要是PLD2亚型被激活,但此吞噬过程中PLD的激活机制及激活后PLD的具体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引起的细菌性脑膜脑炎,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LM是人畜共患致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欧美国家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李斯特菌脑膜脑炎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类似.脑脊液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亦难鉴别,确诊依赖于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本文报道1例重症李斯特菌脑膜脑...  相似文献   

9.
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即食食品的数据来源于前期实验数据,通过对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暴露评估,了解某市人群因食用即食凉拌菜而患单增李斯特菌病的风险。按照ISO11290-2—1998的检测与计算方法对某市100份试样进行了定量检测,确定初始污染水平; 预测生长模型数据来源于ComBase数据库及前期实验,确定食用时菌的摄入量。采用@Risk5.7软件,定量评估人群因消费即食凉拌菜而患单增李斯特菌病的风险,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约有0.80%的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量超过风险阈值4,可知市民因食用即食凉拌菜导致单增李斯特菌病的风险较低。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污染水平与单增李斯特菌量的相关性最高,是消费者和食品监管部门需要重视的主要风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I型干扰素在李斯特菌感染中的作用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实I型干扰素在李斯特菌感染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其产生及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文就I型干扰素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中的产生及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