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蜥蜴胃康方对胃癌肝转移裸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60只裸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 造模组用HGC-27胃癌细胞通过脾脏注射制备胃癌肝转移模型, 造模4周时, 随机取正常对照组1只与造模组5只, 取裸鼠肝组织通过病理切片对比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随后剩余造模组45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以及蜥蜴胃康方高(2.6 g/mL)、中(1.3 g/mL)、低(0.6 g/mL)剂量组, 每组9只。取最后一次灌胃2 h后各组裸鼠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结果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裸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表现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丰度下降, 放线菌门、蓝藻菌门丰度富集。属水平表现为Muribaculaceae丰度显著降低(t=3.514 4, P=0.024 6), 拟普雷沃菌属丰度显著富集(t=-4.660 1, P=0.009 6), 副拟杆菌属丰度显著富集(t=-4.284 7, P=0.012 8), 瘤胃球菌属丰度显著降低(t=3.342 7, P=0.028 8)。经蜥蜴胃康方干预后, 胃癌肝转移裸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得到了改善, 门水平表现为厚壁菌门丰度增加, 放线菌门丰度降低,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619 9, P=0.040 4);蓝藻菌门丰度降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433 1, P=0.043 4)。属水平表现为Muribaculaceae丰度升高, 拟普雷沃菌属、副拟杆菌属丰度降低; 瘤胃球菌属(H=14.658 4, P=0.011 9)、乳杆菌属(H=11.386 0, P=0.044 2)丰度显著富集,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蜥蜴胃康方能增加厚壁菌门丰度, 降低放线菌门、蓝藻菌门丰度, 提高益生菌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丰度, 降低致病菌肠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丰度。其中以蜥蜴胃康方高剂量组对肠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的抑制作用最显著, 并能有效提高乳杆菌属丰度, 从而调节胃癌肝转移裸鼠肠道菌群的平衡, 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 激活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来发挥对胃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儿童和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的分布,寻找与CD发生发展显著相关的菌属结构。 方法 纳入CD患儿36例和健康儿童21例,CD患儿分为活动期22例、缓解期14例,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组成。 结果 CD组患儿(活动期与缓解期)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较健康儿童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29 0,P=0.001 0,P=0.004 5;F=8.890 0,P=0.000 3,P=0.035 6)。在门类水平,所有CD患儿肠道菌群的放线菌门数量减少,变形菌门数量增多。在菌属水平,与健康儿童组相比,所有CD组患儿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减低,Klebsiella(克雷伯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活动期CD组Blautia(布劳特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Subdoligranulum、Lachnospira(毛螺旋菌属)、Anaerostipes(丁酸弧菌属)、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直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 结论 CD患儿肠道菌群结构及相对丰度较健康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结构的异常与儿童CD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银花对于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头孢曲松钠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利用观察称量等方法观察小鼠临床表征的变化,以及盲肠指数和脾指数的变化。利用活菌计数法分析肠道优势菌群的变化趋势。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菌群失衡组盲肠指数增高(P<0.05);自然恢复组变化不明显;山银花组(5%、10%)与大豆低聚糖组相似,显著下降(P<0.05),呈恢复趋势。(2)菌群失衡组脾脏指数有下降趋势,自然恢复组无明显变化;山银花组(5%、10%)与大豆低聚糖组均有所上升,呈恢复趋势。(3)菌群失衡组厌氧菌被抑制,需氧菌大量繁殖,自然恢复组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需氧菌的恢复;山银花组(5%、10%)和大豆低聚糖组厌氧菌重新出现,菌群种类增多,尤其是双歧杆菌、乳杆菌、韦荣球菌和类杆菌的出现预示着菌群正在逐渐恢复正常。10%山银花高剂量组比5%山银花低剂量组恢复要好。结论山银花可以促进菌群失衡小鼠盲肠和脾脏大小的恢复,可以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具有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尘肺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为肠道菌群与尘肺病相关联系提供参考。 方法以20名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两组人群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及差异分析,结合KEGG数据库和COG数据库等进行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尘肺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较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明显下降(P<0.05)。在属水平上,埃希氏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双歧杆菌属和罗氏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戈登杆菌属、艾森伯格菌属、Negativibacillus和Tyzzerella可能为尘肺患者肠道的特异菌群。COG功能基因分析发现,两组在L2层级的4个代谢通路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尘肺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通路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戈登杆菌属、艾森伯格菌属、Negativibacillus和Tyzzerella可能是尘肺患者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高脂血症, 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方法SD大鼠20只(清洁级), 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大鼠给予维持饲料, 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1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集大鼠粪便, 采用16S rDNA测序法对大鼠肠道菌群进行分析, 考察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结果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 肠型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在门、科、属等多个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念珠菌门(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数量显著下降,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数量显著升高。 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可引起大鼠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16S rRNA测序是高通量测序依赖的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对肠道微生物中的所有菌种进行精确定量,因此正逐渐成为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种丰度变化的主流。肠道微生物16S rRNA测序的应用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如何根据需要选择测序方案;二是面对高通量测序得到的海量数据,如何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得到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果。从测序平台、测序片段、测序数据量的选择3个方面讨论了如何选择测序方案,并从序列聚类与注释、群落结构分析、关键分类单位的筛选与功能分析等方面对目前常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太原地区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方法 采集太原地区20份健康成年人的粪便样本,提取DNA、构建菌群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测序获得优质序列1 383 680条,平均序列为69 184条±551条,归类于455个OTUs;所有样本共含有10个菌门,101个菌属,141种菌;其中核心菌门3个,依次为拟杆菌门(63.13%)、厚壁菌门(31.14%)和变形菌门(5.10%),占所有样本微生物总量的99.37%;丰度最高的前10个菌属依次为拟杆菌属(43.34%)、普氏菌属(15.51%)、栖粪杆菌属(4.92%)、罗氏菌属(4.73%)、毛螺菌属(3.27%)、萨特菌属(2.50%)、粪球菌属(2.38%)、布劳特菌属(2.31%)、瘤胃球菌属(2.18%)和副杆状菌属(1.61%),占样本微生物总量的82.75%,未分类的菌属占6.84%。结论 健康成年人肠道微生物群落复杂,但主要菌群相对稳定,为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是微生物分析的重要手段。16S rRNA基因测序的原始数据复杂,存在许多误差,分析前一般需要先进行序列质量控制,即对数据进行去噪、去冗余和去嵌合,最终将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分为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或ASV,在OTU或ASV基础上再进行菌群的各种分析。经过多年改进,聚类方法逐渐以UPARSE、DADA2、Deblur和UNOISE3等为主流,OTU聚类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而ASV聚类使得菌群分析更加准确。本文除了综述聚类方法的研究进展外,还介绍了USEARCH、MOTHUR和QIIME等多种16S基因测序分析工具软件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锶水长期干预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取16只18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锶含量为6.11 mg/L的复合型矿泉水连续干预8周后,收集小鼠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富锶水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通过KEGG分析富锶水对老龄小鼠代谢通路富集的影响。 结果富锶水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聚类分析发现,两组共有595个相同OTUs,对照组特有OTUs为1 108个,富锶水组特有OTUs为44个。富锶水组的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富锶水组老龄小鼠肠道疣微菌门(t= −2.643,P=0.033)、放线菌门(t= −3.389,P=0.006)、梭杆菌门(t= −3.531,P=0.004)、疣微菌纲(t= −2.643,P=0.033)、疣微菌目(t= −2.651,P=0.019)、阿克曼菌科(t= −2.652,P=0.033)、阿克曼菌属(t= −2.652,P=0.033)、嗜黏蛋白阿克曼菌(t= −2.652,P=0.033)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脱铁杆菌门(t=2.337,P=0.047)、α−变形杆菌纲(t=2.506,P=0.041)、脱硫弧菌纲(t=2.337,P=0.047)、Marinifilaceae(t=2.438,P=0.032)、脱铁杆菌科(t=2.337,P=0.047)、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t=2.508,P=0.039)相对丰度显著减少。KEGG富集分析发现,富锶水干预后氨基酸相关酶、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糖基转移酶、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等代谢通路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长期饮用富锶水对老龄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结构、能量代谢、肌肉收缩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结构,维持健康的肠道屏障,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目的,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肠道菌群在对虾的生理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日本囊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虾类中的主要品种之一,迄今为止有关其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作用,揭示虾体肠道菌群与外源菌群结构间的相关性。【方法】60 d的养殖周期结束后,分别采集日本囊对虾肠道样品(归为虾肠组,n=3)、养殖水体样品(归为水体组,n=3)和对虾饲料样品(归为饲料组,n=3),提取各样品总DNA进行16S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比较样品间的菌群结构特征,并使用PICRUSt软件预测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功能。【结果】3组样品测序共获得822 713条有效序列,抽平处理后可聚类为3 416个OTU。虾肠组样品中有28.49%、59.30%的OTU可以依次在水体组、饲料组样品中检测到。门水平上,虾肠组样品中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水体组、饲料组与虾肠组样品中的优势菌门结构不尽相同,但均由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属水平上,虾肠组样品中的优势菌属包括弧菌属(Vibrio)、另类弧菌属(Alii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黄棕杆菌属(Pseudofulvibacter)、科尔韦尔氏菌属(Colwellia)、小纺锤状菌属(Fusibacter)、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以及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水体组和饲料组中检出的核心菌属结构与虾肠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其中海命菌属(Marivit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为养殖水体及对虾饲料样品中的最优势菌属。PICRUSt预测结果显示,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的基因功能主要与新陈代谢类功能有关,包含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能量代谢等。【结论】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与其他种类对虾肠道菌群的结构间存在共性,其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源菌群的干预,并在虾体的日常代谢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国与欧洲沿海发达地区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及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招募深圳地区健康婴幼儿35名并收集其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的MiSeq平台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4序列进行测序。同时,结合40名芬兰艾斯堡地区健康婴幼儿肠道菌群数据,进行两地儿童菌群结构比较。结果中国与芬兰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结构较为一致,在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菌属水平分析中,两组幼儿肠道内均呈现以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为主导的菌群结构。回归分析表明,幼儿肠道内菌群多样性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加(R~2=0.174,P0.05),0~1岁与1~3岁幼儿的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79,P0.05)。韦荣球菌、肠球菌和布劳特菌等菌属随年龄增长丰度明显降低,而粪杆菌、瘤胃球菌、罗斯菌等菌属显著增加。结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发育主要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地区因素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中部和西部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与膳食的关系,为幼儿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有效的营养干预。 方法 选择“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河南汝阳和贵州福泉,随机抽取107名汉族健康幼儿为调查对象,食物摄入采用24 h消费调查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研究两县幼儿肠道菌群差异。 结果 两县幼儿肠道菌群组成结构较为一致,但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福泉县幼儿肠道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河南汝阳县。细菌属水平分析中,两县幼儿肠道内均以拟杆菌属、普雷沃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属为主导的菌群结构,但河南汝阳县幼儿肠道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贵州福泉县(12.36% vs. 7.44%;0.19% vs. 0.03%)。 结论 中西部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不大,但有益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研究肠道菌群与膳食及营养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初步了解库区黄胸鼠携带病原体的本底资料。 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32例黄胸鼠的粪便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黄胸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 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菌群主要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包括乳杆菌属、Cellulosilyticum 、八叠球菌属等。不同县(区)黄胸鼠肠道菌群结构不同,丰都县(FD)和涪陵区(FL)的菌群结构相似度较高,巫山县(WS)、开州区(KZ)、忠县(ZX)、奉节县(FJ)和云阳县(YY)5个区县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度秋季明显高于春季。32份鼠粪样本测序结果提示含有葡萄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沙门氏菌属、螺杆菌属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结论初步了解了三峡库区重庆段黄胸鼠的肠道菌群特征以及库区内地域性、季节性差异,黄胸鼠肠道中携带大量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在正常胃部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中的差异。 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镜体检受试者40例,其中H. pylori阳性20例,阴性20例,均无阳性体征,收集胃液样本行胃部菌群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 结果 H. pylori感染组α 多样性指数Shannon(t=-6.690,P2,P结论 H.pylori感染是影响正常胃部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重要因素,这些改变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山东平邑和河南封丘是中国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道地产区,也是主要产区,生产的金银花不但供给中国内地市场的需要,而且出口到海外.有机氯杀虫剂残留量是中药材出口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机氯杀虫剂在中国虽然已经禁用,但由于其高度的稳定性,即使在种植期间不使用该种农药,也可能由于土地中尚有残留而造成对药材的污染[1].金银花属于多年生植物,因此有必要对其药材中的有机氯杀虫剂残留量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中药金银花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概况.说明金银花在医药、食品、轻化产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7.
[背景]青稞酒是一个多菌种固态发酵的产物,解析发酵过程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及其代谢特征对调控青稞酒发酵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功能微生物并解析其风味代谢特征。[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跟踪酒醅的风味信息;通过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关联分析揭示青稞酒发酵过程中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并采用蒙特卡洛检验分析进一步揭示发酵过程理化因子对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于实验室环境下重构6株微生物发酵体系,以揭示其风味代谢特征。[结果]青稞酒发酵过程中9个真菌属和8个细菌属(相对丰度>1%)占据优势,其中Aspergillus、Komagataella、Lactobacillus、Pichia、Saccharomyces和Weissella是青稞酒发酵过程主要风味功能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还原糖(r2=0.946 9,P=0.013 2)和酸度(r2=0.847 6,P=0.048 6)是驱动风味功能微生物菌群演替的关键因子;6株菌的组合发酵实验揭示了体外系统与原位系统具有相同的微生物演替现象与相...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低氧暴露时机体会对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作出调整,以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肠道微生物参与了宿主众多生理过程,尤其在宿主消化、代谢、免疫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于低氧暴露过程中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宿主习服低氧之间的关系则少有报道。【目的】研究大鼠暴露于低氧环境后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探讨低氧暴露对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宿主代谢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低氧暴露1、7、14、21和28 d的实验组(模拟海拔4 500 m)和对照组(43.5 m)的SD大鼠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HiSeq测序平台对样品进行16SrRNAV3-V4区测序,利用Uparse、Qiime、LEfSe和PICRUSt软件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多样性、组间差异,并利用KEGG数据库对肠道微生物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不同低氧暴露时间组和对照组S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低氧暴露组SD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普氏菌种(copri)的相对丰度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应时间的对照组S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梭菌纲(Clostridia)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等相对丰度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功能预测发现遗传信息处理和代谢相关通路在低氧暴露组SD大鼠肠道微生物中明显富集。【结论】低氧暴露过程中S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呈动态变化,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菌群(普氏菌和拟杆菌)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宿主能量代谢调整,有利于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习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 muciniphila)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对大鼠高温运动后的器官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6~8周龄的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5)、常温运动组(RT组,n=8)、高温运动组(HT组,n=8)、A. muciniphila干预组(AKK干预组,n=8)、高温粪菌移植组(HT.R组,n=4)和A. muciniphila粪菌移植组(AKK.R组,n=4),在力竭运动后采集大鼠的血液、组织及粪便样本,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变化。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GC-MS方法分析粪便中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改变,对结肠组织和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估肠道屏障功能。 结果HT组和AKK干预组大鼠在(35±2)℃、湿度(55±5)%的环境下平均运动时间分别为(13.76±3.454)和(19.55±1.9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4,P=0.001 1)。A. muciniphila干预后,大鼠血清的AST(U/mL)、ALT(U/mL)、BUN(mmol/L)和Cr(μmol/L)平均水平(3.953±1.877、2.622±1.086、10.040±1.088、65.800±12.010)均低于HT组(6.358±1.436、4.335±1.304、15.010±1.913、93.980±39.110),其中AST、ALT、BUN水平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8、2.856、6.381,P=0.0122、0.0127、<0.0001)。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在属水平上发生变化,粪便中代谢产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病理结果显示,AKK干预组大鼠的肝脏损伤较HT组有显著缓解。AKK干预组大鼠的肠道屏障相关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量的累积光密度值(6 330±481.8、6 140±281.7)较HT组(3 425±257.0、3 943±242.1)上调(t=9.216、10.250,P=0.0008、0.0005)。 结论A. muciniphil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减轻高温运动带来的肠道及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