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疏脉莲座蕨 新种 图版Ⅰ :1~ 4AngiopterispaucinervisW .M .ChuetZ .R .HeexZ .R .He ,sp .nov .Speciesmirabilis,habituplantaeminoriA .fokiensisHieron .similis ,sedstipitesinetuberculo ,pinnulissuperioribusbaserotundo -cuneatisvelcuneatis ,inferioribusmanifesteredactis,adnatisfla bell…  相似文献   

2.
在编写《横断山维管植物》一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它们包括九个新种和十二个新变种,现报道如下。文中的引证标本,未注明保存地点的,均保存在“PE”。 1.棕鳞短肠蕨 新种 图1:1—2 Allantodia forrestii Ching,sp.nov.:Ching ex Z.R.Wang in W.T.Wang et al.,Vasc. Pl.Hengduan Mount.1:90.1993.nom.seminud.  相似文献   

3.
文本报道了分布在横断山区域的节肢蕨属(Arthromeris)植物,已知12种,1变种;其中新种2个。讨论了该属在本区的地理水平和垂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分布的种类和亚洲分布的种类之间的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鳞毛蕨后植物广布于世界各地,该后的分布和多样性中心位于中国西南部和东喜马拉雅山区;另一中心则位于日本,中国东南部和南部。鳞毛蕨后是一个自然的北温带分布属。中国有鳞毛蕨后植物134种(包括7变种),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等)是国产鳞毛蕨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系分析表明: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36种,主要分布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山区,是构成湖北森林植物区系林下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理成分比较复杂,种的分析显示出以中国一日本分布和中国持有分布为主的特点;与相邻省鳞毛蕨属植物区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区系过渡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叉蕨科植物的增补与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 W. M. Chu & H. G. Zhou和多形叉蕨Teca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el.为海南新分布, 并为滇桂三相蕨指定了后选模式,讨论了燕尾叉蕨T. simonsii (Baker) Ching和中型叉蕨T. media Ching的异同,澄清了三叉蕨T.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el.和多形叉蕨的形态变异,把云南产狭基叉蕨T. polymorpha var. subcuneata Ching & Chu H. Wang处理为多形叉蕨的异名。至此,海南产叉蕨科植物为8属20种。  相似文献   

6.
7.
横断山区唇形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锡文 《植物研究》1989,9(2):103-122
横断山区唇形科植物相当丰富,有46属240种,在国内仅次于云南和四川,但明显多于其它省区。通过对其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其地理分布表现如下一些特征;1)从属的分布区类型来说,横断山区唇形科植物主要是温带性质,温带分布区类型的属数占总属数(世界分布的不计算在内,下同)85.3%,其中东亚分布类型为数最多,占总属数34.1%,其次是旧世界分布类型和北温带分布类型,分别占总属数29.2%和12.2%,而东亚分布类型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2)从种的分布类型来说,我国特有分布的种占绝大多数,占总种数75%,而温带分布类型和热带分布类型分别占总种数20%和5%。在我国特有分布的种中横断山区特有的占72.8%。在横断山区特有分布的种中滇西北一地特有的占横断山区特有总种数32.1%,川西南一地特有的占横断山区特有总种数9.9%,滇西北和川西南两地共同特有的占横断山区特有总种数25.2%,要是把滇西北川西南看成一整体无疑是横断山区特有种分布中心,占横断山区特有总种数67.2%。3)滇西北川西南特有种分布中心,从其特有种组成分析,其成因有历史的也有生态的,但生态成因多于历史成因,因此该中心的植物区系较为年青,这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垂直气候带变化明显,冰川多次进退,导致气候上下位移频繁以横断山脉的纵向深切,促进植物在发展过程中强烈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广西毛蕨属Cyclosorus植物6个新记录种:三都毛蕨C.sanduensis,学煜毛蕨C.houi,缩羽毛蕨C.abbreviatus,毛囊毛蕨C.hirtisorus,巨型毛蕨C.subelatus,秦氏毛蕨C.chingii,并提供了广西产该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承认中国蕨科薄鳞蕨属的独立性,把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Cheilanthes duthiei新组合到了该属.  相似文献   

10.
云南产轴鳞蕨属(三叉蕨科)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R.E.Holttum与P.J.Edwards1986年提出的轴鳞蕨属Dryopsis的概念,对云南产的轴鳞蕨属植物进行分类研究。云南产轴鳞蕨属植物共有8个种,其中,独立江轴鳞蕨Dryopsis dulongensis(S.K.Wu et X.Cheng)S.Y.Dong为新组合,Dryopsis fengiana(Ching)Holttum et Edwards为新异名。并列出了分种检索表、种的文献引证、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山地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分出萨吾尔 -塔尔巴哈台山地植物种一级的分布区类型共 1 2种类型及 3种亚型。分析结果表明 ,南北向格局分布区类型中的种类数目占总种数的三分之一多 ,说明本区在近代与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流较多 ,成为南北植物区系物种交流的重要通道及由于该地的低海拔成为一些山地物种的分布边界 ,但中低山及平原中旱生性质的种类的分布未受到本区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甘蔷薇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蔷薇科是云南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第5大科,有41属456种,其属种分别占我国蔷薇科的74.5%和52.2%。云南蔷薇科植物的区系物征:1)云南蔷薇科属种十分丰富,分别占国产属的3/4和种的一半以上;而且该科植物中原始的、中间过渡的和进化的类群在云南均有分布。2)区系地理成份相当复杂,以包括北温带和东亚等分布类型为主的温带成分占优势。3)蔷薇科在云南的地理分布为5个区。该科植物在滇西、滇西北区种类最为丰富,占总种数的65.7%,其次是中部高原区、滇东南区及滇南和滇西南区较少,滇东北区最少。云南是蔷薇科植物的一个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MaxEnt比较中国砂藓属与紫萼藓属植物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个生物气候因子和紫萼藓属(Grimmia) 172个、砂藓属(Racomitrium) 181个国内分布记录,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 9.3软件,定量预测了紫萼藓属与砂藓属植物在“属”水平上在我国各省区的生境适应性特点.预测结果表明,紫萼藓属植物在浙江(0.7099,综合生境适宜性指数,下同)、江苏(0.6212)、北京(0.5987)、天津(0.5648)、云南(0.5532)、辽宁(0.5515)、台湾(0.5422)、安徽(0.5398)和吉林(0.4945)有较高的气候适应性,而砂藓属植物在浙江(0.889)、上海(0.6564)、香港(0.5897)、台湾(0.5858)、贵州(0.5354)、湖北(0.5039)、云南(0.4885)、重庆(0.4871)、江苏(0.4793)和安徽(0.4552)具有较高的生境适宜性.对砂藓属与紫萼藓属的分布预测范围进行比较发现,砂藓属植物在香港、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海南和台湾的生境适应性比紫萼藓属的总体上要高,而在江西、福建和湖南,两属的分布概率比较接近,其余省区则紫萼藓属植物的生境适宜性比砂藓的要高.紫萼藓属植物属于典型的温带性种类,其分布主要在高海拨的寒冷地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云南"立体"的生态环境和特异的多民族生境条件下,分析研究了云南11类2640份地方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气候类型和气温中的表现,结果表明,云南11类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大小依次为豆类>绿叶菜类>茄果类>芥菜类>白菜类>瓜类>根菜类>水生蔬菜>甘蓝类>薯芋类>葱韭类;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富聚地在全省均有分布,但集中在滇中地区,而亚热带是多样性的富聚气候带;14~15℃是蔬菜资源多样性最富集的温度段,也是多样性波动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5.
云南稻种资源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IS、BioDiversity等技术,基于云南丰富的气候类型、特异的民族生境和多样的稻种资源条件,分析与观察了6081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①不同气候环境对稻种资源的资源量和多样性的形成有显著作用。②稻种多样性从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逐渐减小。反之增大,结合各气候带的海拔和温度变化规律看,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而减小,反之亦然。籼粳亚种的多样性与稻种多样性呈现同样趋势。早、中、晚稻多样性在南温带、北热带和中亚热带相对较大;水、陆稻多样性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相对较大;而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粘糯、特种稻多样性富聚区主要集中在北热带地区。③根据稻种多样性在各气候带中的分布可分为:低富聚气候带(指中温带和北温带)和富聚气候带(指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④稻种多样性在各类稻区中呈现:水、陆稻区〉单、双季籼稻区〉一季粳、籼稻区〉一季粳稻区。  相似文献   

16.
赵云龙  朱麟  李文鑫 《蛛形学报》2010,19(2):110-114
蝎目是蛛形动物中较早登陆且又比较原始的类群,在蛛形动物进化历程中占重要地位,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本文对海南岛蝎子的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热带地区蝎目动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等方面的内容;在实践上,拓宽了应用的领域,有利于对不同蝎目动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保护这类古老的动物提供了依据.经调查,共发现蝎目动物2科3属3种,均为海南已有记录种类,其中钳蝎科2种,分别为等蝎属的斑等蝎和狼蝎属的细尖狼蝎;瘦尾蝎科1种,系链尾蝎属的澳链尾蝎.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广东省现有野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共107种,隶属52科83属。本文介绍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对几种分布状况比较特殊的物种提出了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Index Muscorum”中的20个藓类植物地理分布单位为分析区域,基于标本信息和相关文献,统计了世界砂藓属84种植物在20个地理单位的分布数据,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和三维空间图直观地展示了世界砂藓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发现世界砂藓属植物分布明显地分为南半球区和北半球区,并与岗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有较好的对应性。南半球区包括Am.2,Am.3,Am.4,Am.5,Am.6,Afr.2,Afr.3,Afr.4,Austr.1,Austr.2,As.4和Ant.等12个地理单位;北半球区包括Am.1,Eur.,As.1,As.2,As.3,As.5,Afr.1和Oc.等8个地理单位。砂藓属中的无瘤类群在南、北半球分布广泛,而叶片细胞壁具瘤的NiphotrichumCodriophorus亚属的种类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推测砂藓属植物的起源应早于联合古陆分裂以前,其祖先类群的叶片细胞表面光滑无瘤。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文献,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江西省境内分布有猕猴桃属植物20种和11变种(或变型),其中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 (Sieb.et Zucc.)Maxim.)、灰毛猕猴桃(A.cinerascens C.F.Liang)、楔叶猕猴桃(A.fasciculoides var. cuneata C.F.Lang)和簇花猕猴桃(A.fasciculoides C.F.Liang)为江西新分布。江西猕猴桃属植物区系特征表现在:(1)种类丰富;(2)特有现象较明显;(3)多型性突出;(4)地理成分复杂,以中国特有分布式样为主;(5)种间、种内分化较强烈;(6)与邻近地区猕猴桃属植物的关系密切。还对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与自然生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采用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标本、文献查阅的方法得到全国107个硬叶兜兰有效分布点,并筛选出13个因子,从生态位模型角度对其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并采用AUC值对模型进行准确性检验,用ArcGIS 10.6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硬叶兜兰潜在分布区并计算面积;采用刀切法、预测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分析影响硬叶兜兰分布的主导因子,为硬叶兜兰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区划依据。结果表明:(1)硬叶兜兰在全国大尺度上总体呈零散分布,以滇、黔、桂三省(自治区)的喀斯特山地为主要分布区;小尺度上普遍呈现出微地形小居群聚集分布的特点,有64.95%的分布点实际分布面积不超过100 m2。(2)该种潜在分布区预测的构建数据和检验数据AUC值分别为0.992和0.987,其潜在分布区为贵州西南至南部地区、贵州中部地区、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至西北部,其中最适宜区为滇东南、黔西南至桂西北地区,面积约3 912.71 km2。(3)影响硬叶兜兰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及最适范围是顶层土壤质地(壤土)、最干季度降水量(55~85 mm)、年均降水量(1 220~1 480 mm)、碳酸钙含量(2.5%~2.7%),4个主导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0.0%、20.1%、16.2%和7.0%。研究认为,硬叶兜兰被采挖严重,对生境要求严格,结合该种在中国的实际分布情况、生存现状、受威胁状况和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建议将硬叶兜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并通过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等方式加强原生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