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2.
针对我国土壤环境功能分类分区管理的重大需求,本文讨论了土壤环境功能的广义与狭义概念及其对应属性.基于土壤环境质量对功能的约束分析,阐明了其与土壤环境质量区划关系.在比较不同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基础上,以土壤环境质量适宜性和土壤环境功能分类为依据,构建了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全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具体归纳了4个一级功能类型,10个二级功能类型,划分为75个土壤环境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区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区域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生态资产区划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60,自引:6,他引:60
初步分析和探讨资产评估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在界定生态资产要领和价值构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资产 在的理论依据,基本札记,方法体系和分区程序,并应用综合评估法拟订了初步的中国生态资产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初探高密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AnApproachtotheRegionaliz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China.¥GaoMilai(InstituteofRegiona...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区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悬殊,主体发展功能和环境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从环境功能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各环境要素,建立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环境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环境功能评价和主导因素法的环境功能区划技术体系,在对全国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衔接现有的相关区划与规划,明确全国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国土面积的53.2%划为自然生态保留区和生态功能保育区,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国土面积的46.8%划为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重点维护人群健康。环境功能区划是改变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和考核中\"一刀切\"现象的基础性研究,实行环境分区管理和分类指导,促进实现环境保护管理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7.
8.
9.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态地理区划是国内外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生态地理区划概念、原则和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并就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地域系统进行划分.其研究经历了从单生态因子分异的规律性认识、生态系统聚合、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单要素划分到层次约束、相互包容与不包容的等级斑块思维的整体性功能、过程和结构性划分的发展路线.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借鉴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较为迅速,并在区划的原则、方法、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就全国或地区的生态地理综合区划及要素区划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不完善.中国未来生态地理区划应重点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严密的区划体系和理论体系,更加关注人文要素在区划中的重要影响,注重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典型生态地域系统区划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 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 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 在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全面完成了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方案。本着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生产范式的原则, 在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过程中,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气候与巨地形系统、地貌与基质、植被与土壤以及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方向;区划方法是以经验判别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相结合进行的, 过去发表的多种尺度的图件和区划方案均作为分区过程的辅助材料和新区划方案的校正材料;根据气候、巨地形系统、地貌、基质、植被、土壤以及土地利用和产业 发展方向等特征, 该生态区划的 3级分区指标如下:一级分区, 主要依据气候和巨地形系统, 并充分考虑该高级分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二级分区, 主要根据次级地形和地貌系统以及大尺度植被类型;三级分区, 主要依据基质和土壤的差异所造成的局域植被类型的差异, 以及其生态 生产范式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根据以上区划的原则和指标体系, 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区划采用 3级区划制:生态域 (Ecodomain) 、生态区 (Ecoregion) 、生态小区 (Ecodistrict), 最后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 3个生态域、2 3个生态区和 80个生态小区, 并利用GIS绘制了 1∶10 0万比例尺的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图。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的目的不仅在于发展独特的干旱区生态区划/生态分类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建立生态区划的方案和生态 生产范式, 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这些方法、规律和范式来指导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当地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西北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水生态功能区划流程:双关系树框架与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态区划和水生态功能区划是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水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国内已经研究十年有余.本文针对该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对水生态区划分与水生态功能类型划分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水生态区划与水生态功能区划的关联性,提出了基于双树结构的RFCH流程和钻石概念模型;并以辽河流域为例,参照其他研究者的区划方案,开展了以水生态三级区为基础的水生态功能分类,为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流程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单独的横断山区。就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类型及可能的分布路线也作了讨论,指出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有3条,一条是从喜马拉雅地区经滇西北、川西沿长江流域到中国的东南部;一条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台湾之间;第三条则从喜马拉雅地区通过秦岭直至长白山区。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以三江平原八五三农场二分场为例,探讨了小尺度农业生态区划的方法。作者根据该分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特点,采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出土壤类型、土地潜在旱涝类型、白浆层厚度和地貌类型4个因子作为该分场衣业生态区划的指标因子,并根据筛选结果,确定了这4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顺序。将4个指标因子的专题图重迭,划分出区划的基本类型单元。根据第1重要的指标因子,将基本类型单元组合成农业生态地段。根据第2重要的指标因子,将地段划分成农业生态地块。根据第3和第4重要因子,进一步将地块划分成农业生态型。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海河流域自身的特征出发,运用RS、GI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可划分为5个生态区、24个生态亚区和114个生态功能区;以流域尺度上占主导地位的4项生态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依据,确定了对海河流域具有重要意义的11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该区划结果明确了对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可用于指导海河流域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维护海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绿色发展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绿色发展区划研究,是江西省主动适应“绿色崛起”、“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新形势,实现从以“治山、治江、治湖、治穷”的应急抢救型为主的生态治理模式,转变为“富山、富水、富民、强生态”的减压增效型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以往的区划研究重生态保护理念、轻绿色发展.本文基于江西省地形、地貌、生态、农业、林业、草业、湿地、经济、旅游等空间数据,建立定性与定量、生态与经济、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44项指标体系,评价各研究单元的发展条件与方向,科学划分了4类一级区、17类二级区和51类三级区.首次实现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县域资源及其发展优势为基础,以各单元绿色发展途径为出口的区划.该区划结果有助于明确各县绿色发展方向,便于指导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产业的合理布局,并可为推进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