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新型生物微胶囊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一种由硫酸纤维素钠(NaCS)和聚二丙烯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形成的新型生物微胶囊已开始被用于生物物质的固定化。根据生物物质生长的情况,考察了这两种固定化材料各自对微生物和动物细胞生长的副作用及由NaCS和PDADMAC形成的微胶囊对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个新微胶囊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被膜的物理特性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被膜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时是有益的,可用于生物降解、生物催化等;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医疗领域中的感染性疾病、工业生产中的生物污损等均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决定着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以及机械稳定性,对它在应对外界环境刺激并得以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生物被膜形成初期和发展过程中的物理性质以及相应的表征手段。其中,细菌的表面粘附由细菌的近界面运动行为及细菌与表面的相互作用决定,并对生物被膜的初期形成起关键的作用。此外,机械性能测试发现成熟的生物被膜可看作具备粘弹性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3.
细菌生物被膜与食品生物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是威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生物被膜一旦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易引起相当严重的交叉污染和加工后污染,产生极大危害,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就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分布、形成机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生物进化论中的模糊问题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阎锡海 《化石》1995,(4):18-20
生物进化论中的模糊问题初探阎锡海1965年,美国著名的应用数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扎德在研究事物之间隶属关系过程中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即诞生了模糊数学。这一理论不仅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数学家为建造模糊数学这座大厦继续增砖添瓦,亦引起了众多的学者们对自然科...  相似文献   

5.
用于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传感器是一项综合了多门学科的高新技术,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能在复杂体系中在线连续监测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医学检验、食品安全及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其中,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尤为令人瞩目。该文概括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发展以及分类。并以各类生物学识别元件为依据将生物传感器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器官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等几种基本类型,分别回顾了各类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生物被膜是细菌的一种特殊生存方式。生物被膜感染在临床中的高耐药性问题、反复性问题、迁延性问题等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益生菌作为机体共生微生物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抗病原菌。本文就临床生物被膜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了部分总结,归纳总结了部分益生菌生物被膜对抗病原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而且还从改进益生菌生物被膜研究方法、增强益生菌生物被膜稳定性和开发新型生物被膜态益生菌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开发生物被膜态益生菌的策略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排放到环境中的各种农药、多环芳烃、卤代芳烃等有机污染物以及阻燃剂等新兴污染物,对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造成了沉重负担。因此,有效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挑战。3D生物打印技术已经在医学材料、制药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确定适合通过3D生物打印生产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材料。微生物的3D生物打印越来越受到环境微生物学家和生物技术专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用于污染物微生物去除的不同3D生物打印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及用于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并指出了可能遇到的限制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biosensor)是由固定化生物物质与适当的化学信号换能器件组成的生物电化学分析系统 ,具有特异识别生物分子的能力 ,并能检测生物分子与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于微量物质的检测。1 生物传感器的优点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和离线分析技术(如 HPLC或质谱 )相比 ,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高度特异性 ,灵敏度高 ,稳定性好 ,成本低廉 ,体积小 ,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快速在线的连续检测。一般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用量少 ,响应快 ,固定化敏感材料可反复多次使用 ,成本远低于大型分析仪器 ,易于推广普及。2 生物传…  相似文献   

9.
生物被膜极大提高了微生物本身的耐药性(比浮游态细菌高1000-倍)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温度、压强、氧化剂、以及p H),而另一方面医用材料本身会导致异物入侵造成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生物被膜给医用材料植入带来了更大的感染风险,也推动了医用抑菌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对医用材料中微生物组成的研究以及生物被膜形成机理的逐步揭示成为了抑菌材料发展的导向。抑菌材料的改性主要通过更换材质和形成涂层等方式来改变材料表面的物化性质,其中涂层法是目前被大量尝试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医药材料在安全性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生物被膜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并详细讨论了抗生素、抑菌金属离子、氧化剂、群体感应淬灭分子、酶等被尝试用于材料涂层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原理、实例、以及优劣。最后,本文对未来抗生物被膜类抑菌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可以反映机体接触外来化学物后出现的细胞、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改变,或个体对外来因素产生反应的易感性,因此,生物标志物作为指标具有早期预警作用,在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及流行病学研究中都受到极大的重视[1—6]。生物标志物被用于污染物影响的早期  相似文献   

11.
原子力显微镜(AFM)作为一项重要的表面可视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纳米级的空间分辨率、皮牛级力灵敏度、免标记、可在溶液环境下工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被膜的研究。AFM不仅可以在近生理环境下对生物被膜表面超微形貌进行可视化表征,同时还可以通过纳米压痕对生物被膜的机械特性(弹性和粘性)进行定量测量,利用AFM单细胞和单分子力谱技术可以获得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胞-基底以及细胞-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生物被膜的实时原位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本文简述了AFM的基本操作原理,综述了近年来AFM用于生物被膜表面超微结构成像、机械特性测量以及相互作用力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对AFM在生物被膜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3):520-520
生物炼制技术(Biorefinery techniques)涉及面很广,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应用面非常广泛,传统的生物制酒、制酱油、制豆腐乳等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现代的生物炼制技术这些年有较快的发展,如经基因技术改造或重组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用于生产乙醇;又如经基因工程技术重组受体菌即“工程毕赤酵母”高效生产某些酶制剂产品用于发展饲料产业、乳品产业等  相似文献   

13.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晶璘  张嗣良   《生物工程学报》2000,16(2):119-123
国际上80~90年代,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微藻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热点,也是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用于微藻大规模培养的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将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分为柱式、管式、板式和光导纤维反应器等类型。工业放大前景的管式和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采取了典型个案分析的方法,列表比较了典型反应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对它们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民间生物分类是一种基于当地文化的方言命名系统,是指在科学分类以外、存在于民间的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和过程。许多研究证明,民间分类与科学分类法十分相似,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同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日益加剧,许多珍贵的民间分类传统知识在没有被记录或被发现之前就已经消失,亟待抢救。本文对民间生物分类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全面回顾,并对目前民间生物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民间生物分类提供参考,并为今后民间生物分类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生物加工领域的机遇越来越多新的和改进的商品将由生物加工技术生产出来。生物加工技术是一项使用生物或它们的细胞成分,运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的先进的制造技术。生物加工技术使研究发明转化为具有独特的和人们所期望特性的商品,并为许多产品提供了新的生产方法,这些产品包括:·能源,包括乙醇、甲烷和柴油等燃料;·常用化学试剂,如酶、有机酸和溶剂等;·用于制作胶片、衣服和具有其他特殊用途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16.
李瑞莲  王倬  杜昱光 《微生物学报》2017,57(8):1206-1218
难治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发现,病灶感染病原常以生物被膜的形态存在。生物被膜的形成可帮助真菌躲避宿主细胞免疫系统清除和药物的攻击,所造成的持续性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认识研究真菌生物被膜及其耐药机理对于防治临床真菌感染有着重大意义。白色念珠菌是一种临床感染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也是目前真菌生物被膜研究的主要研究模型。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DNA构成,其形成由微生物间的群体感应调控,并受到环境中营养成分及其附着物表面性质影响。研究发现,胞外基质的屏障作用、耐药基因的表达等机制与生物被膜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结构组成、形成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模型、耐药机制和治疗策略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物柴油原料来源的多样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已引起世人关注,其生产和应用已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生物柴油生产原料多样性的必要性,阐述了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的原料类型和应用开发现状,以及用于生产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对生物柴油的应用前景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研究在器官、细胞和分子三个水平进行。生物磁场与生物电场的研究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在于磁信号较少受容积电流的影响,因此可对源电流产生部位进行较精确的三维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世界》2008,(1):86-86
木质茎、稻草、农业残余物、玉米纤维和外皮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部分木质素,这些木质纤维材料都可用于制造生物丁醇。丁醇被认为是一种优于乙醇的生物燃料,因为它的腐蚀性更小,热量值更高。如同乙醇一样,丁醇也可添加到汽油中。  相似文献   

20.
生物拟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拟态朱晓林(山东泰安第二中学271000)拟态(mimicry)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为典型的例子。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动物甚至植物拟态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