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与中国     
正自从我国1985年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并于1986年成立"中国南极学术委员会"以来,中国科学家一直为实现中国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而努力..以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孙鸿烈主任为代表的中国极地科学家心中一直存在一个疑问:中国在北极圈内没有领土,中国的北极考察站应当建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正1995年3~5月,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新闻记者共25人组成,经由美国和加拿大,进入北冰洋中心地区,沿途开展了包括海洋、遥感、冰雪、气候、环境、人文等综合性考察。这一创举被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为1 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1 996年4月24日,中国因有实质性科学考察活动而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臭氧和臭氧洞?南极臭氧洞生成和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北极真的出现臭氧洞了吗?北极地区尚未出现臭氧洞的原因又是什么?自从英国科学家于1984年春季在南极发现臭氧洞之后,北极会不会出现臭氧洞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异常低值区,臭氧损耗创下历史新高,一时间"首个臭氧空洞已经形成""史上最大北极臭氧空洞引发科学家担心,面积大如美国大陆""地球上的人们将遭受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4.
正由国家海洋局牵头,有关部委参与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队,以"雪龙号"考察船为平台,从1 999~201 4年共实施了六次北极科考:第1次:1 999年7月1日~9月9日,历时71天,航程约14180海里。第2次:2003年7月1 5日~9月26日,历时74天,航程约12600海里。第3次:2008年6月29日~9月24日,历时74天,航程约12000海里。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2007年冬季北极浮冰面积突然增加,对于2008年年初我国西南的冰冻灾害有重大影响;201 6年1月中下旬,我国近30年来的极低气温与我国南方连续强降雪天气都与北极冷空气密切相关,而与超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扩展生存空间,在人口不断膨胀、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人们自然要把目光投向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极区。受国际条约制约,南极至今不存在主权国家和常住人口,各国也不得提出对其拥有领土和资源的诉求,但已经进行的科学考察和建立的考察站,实际上也是一种势力和利益的划分。北极则不同,那里的自然环境总体上好于南极,随着气候变暖,北极会更适于人类居住;  相似文献   

7.
冰中巨禽     
南极的茫茫冰川极少向科学考察队公开自己的秘密。正因为如此,南极冰川的每一发现都成了科学界的一件大事。本世纪初,瑞典考古学家获得了南极曾经有茂盛植物的直接证据。考察队在南极冰原中发现有古老榕树、月桂和针叶树干的化石。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巨禽的骨骼化石。此消息轰动一时,但无法设想巨禽的大小。在南极联合考察期间,美国、新西兰的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鸟嘴的化石。一些科学家认为,现代最大的鸟类与其远古祖先相比似乎成了麻雀。美国的某家杂志对模拟的巨禽形状做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何剑峰 《生态学报》2004,24(4):750-754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的开放和全球变化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和海冰现存量的影响日益显现,北极浮冰生态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实质性的进展.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浮冰本身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高纬度浮冰生物群落的初级产量远高于原先的估算,浮冰生物群落在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被进一步确认.但由于对浮冰生物群落的研究受后勤保障条件的制约,目前尚有大量科学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预期我国科学家将在其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薛祚紘教授于1990年12月2日~1992年4月6日参加我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克服重重困难,对考察队越冬队员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理和心理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特请他撰写了这篇文章,介绍了南极考察的方方面面,还提供了一组照片(封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北极历来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关键区域,北极冷空气活动、极涡位置和强度、北极大气涛动(北极涛动和北极偶极子异常)是导致我国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冬季影响我国的强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有很多与极地冷气团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其中,途经北极巴伦支海—喀拉海以及途经东西伯利亚海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北极冷气团可以影响我国,造成剧烈的降温和降雪过程,并在我国南方低纬度地区造成冷涌,甚至加强了热带地区的大尺度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