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26(2):113-113
在日前举行的美国化学学会会议上,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了一种用生物反应器培养胚胎干细胞的新方法.不仅可以成百倍地提高胚胎干细胞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2.
生物反应器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培养既可以打破环境条件的限制,又有助于生产过程的人为调控,为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或工厂化直接生产植物细胞有用代谢产物创造了条件,是当前植物细胞培养工作的研究热点。在介绍植物细胞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对适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各类生物反应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非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用于植物细胞固定化培养的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以及一次性培养生物反应器)的原理、优缺点等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选择及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董良  齐瀚实 《生物技术》2005,15(4):82-85
该文着重介绍近年来人源与鼠源神经干细胞扩增的进展,包括其体外生长的最适环境,无血清培养基与生物反应器研究。最后,对神经干细胞的扩增与应用做出展望,并对大规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用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螺旋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藻大规模培养主要有敞开式大池培养和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两种主要方式。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相比,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放大较易,成本较低。国外关于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已有不少研究[1~3]但关于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产率与光强和光暗比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国内管式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较少[4],尚未见有关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微藻悬浮液流变特性基础参数和产率影响因素的报道。螺旋藻是丝状体蓝藻,螺旋藻蛋白质含量高,其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丰富,是国内外大规模商业…  相似文献   

5.
发展我国大规模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装备制造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了生物反应器产业的产品特点后,对我国生物反应器产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作了讨论。对以代谢流分析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器、带pH测量与补料控制的摇床、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物反应器研制、生物反应器中试系统设计、大型生物反应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等几个重要开发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对细胞过程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与生物反应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新型生物反应器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工程的核心设备,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反应器生物加工的效率。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工程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应运而生,此后,随着动植物细胞培养,高等真菌培养,藻类培养等生物过程的发展,人们相应开发了大量的生物反应器,其中以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气升式样生物反应器尤为突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新型生物反应器,主要阐述了机械搅拌式和气升式两类生物反应器结构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国内外报道的11种新型反应器典型结构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摸索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的最佳条件,建立一种批量制备拟胚体(EB)的方法。方法:研究mESC不同接种密度及生物反应器初始搅拌速度对EB形成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以细菌培养皿中形成的EB为对照,用抗坏血酸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比较两种培养体系对EB心肌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RT PCR对ESC来源的心肌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当mESC接种密度为1×105~3×105个/ml,搅拌速度设定为15~30r/min时,搅拌式生物反应器能高效制备出大量相对均一的EB,EB中几乎没有坏死细胞。与细菌培养皿制备的EB相比,生物反应器培养的EB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效率更高,并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结论: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促进EB的形成及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是一种更为理想的EB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的体外培养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SC体外培养方式从二维培养发展到三维培养,从静态培养发展到动态培养,其培养技术及效果日趋成熟,其中以生物反应器为主的动态三维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HSC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李秀  何明生 《生物磁学》2011,(7):1376-1378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的体外培养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SC体外培养方式从二维培养发展到三维培养,从静态培养发展到动态培养,其培养技术及效果日趋成熟,其中以生物反应器为主的动态三维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HSC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对培养环境的需求, 结合静/动态培养的特点,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在该生物反应器内, 采用SCF TPO Flt-3细胞因子组合, 比较了静态和循环培养两种方式体外扩增脐血CD34 细胞的效果.培养7 d后, 总细胞分别扩增了(13.86 ± 4.26)和(7.23 ± 2.67)倍, 显示静态培养有利于总细胞的扩增; CD34 细胞扩增倍数、培养物中CD34 细胞含量均相近, 无显著性差异; 而CD34 CD38-细胞扩增倍数以及培养物中CD34 CD38-细胞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82 ± 0.58)和(3.90 ± 0.85)倍以及(9.45 ± 4.85)和(37.47 ± 14.06)%, 循环培养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可见, 在该生物反应器内, 采用静态和循环两种培养方式, 均能实现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 但静态培养促使造血干细胞向定向祖细胞分化, 而循环培养则更有利于早期造血干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