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15ml非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混合血清提取病毒RNA,经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583个核苷酸的非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HCV)NS3蛋白的cDNA片段.该片段与美国报道的同片段HCV cDNA原型比较,核酸序列同源性为80.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2%。与日本报道的同片段J1 HCV cDNA相比较,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6%和95.2%。用α-~(32)P同位素标记该片段,与HCV病人血清出现杂交反应。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首先在印度发现(Khuroo,M.S.:Am.J.Med.,68:818,1980),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自1984年开始相继发生流行(刘玉璋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9,1986)。1986年11月~1987年4月,在和田地区洛甫县又发生了局部爆发流行。经排除甲、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感染后,证明为一次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主要为青壮年。在流行区采集急性期病人粪便,用病人恢复期血清做免疫电镜,在甲,乙两名病人粪便中查见有清晰抗体桥的直径27~30nm的廿面体病毒颗粒集落。  相似文献   

3.
4.
5.
<正>目前,NANB肝炎的病原体仍不清楚。已有报道NANB肝炎成功地转染给黑猩猩,但没有描述病原体的特征,电镜和血清学试验也未检查到病毒样粒子(VLP)。最近,据宣布:加州福尼亚生物技术公司Chiron已分离到NANB肝炎病毒,但未作详细报道。本篇通迅报道了在具有NANB肝炎的黑猩猩和人血清中VLP的检测情况。 血清样品来自实验性感染NANB肝炎的六只黑猩猩。用输血后感染肝炎的一个病例所分离出的NANB肝炎病原体F株接种动物后,均发生NANB肝炎所特有的肝细胞管状结构持续阳性三年多的慢性肝炎;并且已发现来自一只黑猩猩的少量慢性期血清(接种后49—51周)在受体黑猩猩中引起肝炎,这显示肝细胞管状结构持续阳性是NANB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重要标志。在人的病例中,10例在临床  相似文献   

6.
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的TT病毒 (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 ,了解延边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合并TTV感染状况。采用ELISA检测抗TTVIgG和巢式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患者血清中TTVD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和谷氨酸草酰乙酸氨基转移酶 (AST)。 4 5例丙型肝炎患者抗TTVIgG阳性率为 37.8% (17/45 ) ,巢式PCR阳性率为 4 2 .2 % (19/45 )。延边地区HCV感染患者重叠感染TTV较常见。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河北、黑龙江和四川四省市调查了4 500名子女及其母亲的HBsAg阳性率。结果表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受水平和围产期传播的共同作用,其HBsAg阳性危险性显著高于单纯受水平传播作用的HBsAg阴性母亲的子女。HBsAg阴性母亲的74名HBsAg阳性子女,二年后11人转阴,年龄越大,阴转率呈越高的趋势,而HBsAg阳性母亲的31名阳性子女仅1例转阴,即后者的携带率(96.77%)高于前者(85.13%)。但就人群中HBsAg阳性和携带者的构成而言,仅32.25%的HBsAg的携带者,来源于受双重传播作用的HBsAg阳性母亲。换言之,水平传播的权重明显大于围产期传播,故阻断围产期传播的同时还应预防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国产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精液中的AIDS病毒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和与细胞无关的游离病毒。由于精浆内游离AIDS病毒可在无精液细胞感染下单独出现,其体内来源不明。精液中AIDS病毒是否在血清学阳性后出现,目前尚不能肯定,血清学阴性个体精液未必没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人们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态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的微生物部分不仅指细菌还包括病毒。病毒的存在可以影响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同样呼吸道和肠道菌群状态也影响着病毒对人体的入侵程度。本研究就呼吸道和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病毒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 感染NIH裸鼠抗原在各脏器的分布情况, 观察其分布规律。经裸鼠腹腔注射EHFV液, 裸鼠发病后, 濒死状态处死,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感染EHFV 的裸鼠其肺、脑、肾、肝、心脏和脾组织细胞内均检测到特异性抗原, 抗原主要分布于细胞胞浆, 以高尔基器及其周围囊泡较多。EHFV 感染NIH裸鼠,病变可广泛侵犯其各组织器官, 抗原主要分布于相应组织器官实质细胞胞浆内, 导致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3.
14.
给小鼠灌胃口服紫沙参多糖 400 mg· kg-1、800 mg· kg-1,观察其连续给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d后能显著地增加小鼠耳肿胀度,提示紫沙参多糖能够增强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DTH);在7 d后能显著地增加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显著地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增强机体免疫作用。试验采用国家中药二类新药云芝多糖 1000 mg· kg-1作为阳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了完整的含有EBV-LMP1基因3个外显子开放读码框架的长2.3kb的cDNA片段。用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48小时表达重组蛋白,72小时细胞较完整,免疫荧光染色强阳性,96小时后细胞出现破碎。我们采集72小时的组织培养上清和细胞破碎裂解液,分别采用SDS-PAGE、HPLC分子筛法,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实验证明,表达的蛋白能被抗LMP1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测定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为60kD。经蛋白含量扫描图分析,采用Sephadex-75柱初步纯化表达的LMP1蛋白,将后者进行裸鼠体内致瘤实验,未见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6.
鲤鳃表面结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鲤的鳃丝表面显示了由三边形一六边形不等的表皮细胞,呈现出各种图案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花背蟾蜍眼形态发生过程中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从神经管期至肌肉感应期预定角膜上皮表面无明显变化;2.在心跳期和鳃血循环期预定角膜上皮表面出现较多的细胞缢束和其下细胞表面的下陷;3.在以后各期,角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纤毛逐渐退化消失,在右鳃盖封闭期纤毛细胞全部消失。上述变化与视网膜及其中光感受器的发育分化密切相关,纤毛的退化和消失更精确地反映了这种依赖关系,似可作为角??膜上皮分化的一个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8.
人肾上腺内肽能神经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抗生蛋白链菌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物的免疫电镜技术,在相邻切片中,分别观察人肾上腺内NPY、VIP、SP和CGR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免疫反应物的定位。NPY和VIP免疫反应物位于小颗粒羹泡和线粒体外膜,部分嗜铬细胞呈NPY免疫反应阳性。SP和CGRP免疫反应物主要定位于大颗粒囊泡内。SP和CGRP免疫反应轴突与嗜铬细胞形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轴体突轴。测量了这4种肽能神经末梢的直径,从而推测其来源,并讨论了该4种神经肽对人肾上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秉正  李家滨 《动物学报》1991,37(4):345-351
华支睾吸虫在大鼠体内发育中,随着体长的增大,体表上的细微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包括体嵴增高,继而形成许多结节,并由结节上发出点状,指状或枝状突起;体棘逐渐减少和消失;腹吸盘唇上和口、腹吸盘周围的感觉乳突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0.
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1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在第一针免疫后9~48个月观察抗-HBs阳转率,发现免后12个月阳转率最高达94.23%;至48个月为81.62%。48个月后抗-HBs GMT仍有263.5mIU/ml,提示此期间不必加强免疫。抗-HBs滴度(mIU/ml)的动态规律是由高滴度(>1000mIU/ml)向低滴度推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