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广西新希瓦格科动物群的演替序列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该动物群中Cancelina,Maklaya,Shengela和Praesumatrina四属的属征进行了讨论并作重新定义和归并。  相似文献   

2.
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分区和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的性质和分布,中国奥陶纪牙形刺在Tremadoc以后可以明显区分为两大地理区,即华南区和华北区。华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几乎与北大酉洋型的牙形刺动物群完全一致,属冷水型动物群。华北区的牙形刺动物群与北美中大陆区的牙形刺动物群较为接近,但有自己的地方型特征,属暖水动物群。总结了两个不同地理区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并较详细地进行了不同区的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3.
黔南紫云四大寨长兴期小有孔虫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首次报道了产自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长兴期的有孔虫动物群,共计有9属22种,将此动物群与华南长兴期其它地区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5.
普通马(Equus caballus)是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中的一个优势属种。本文基于这一动物属种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 初步完成了普通马个体死亡年龄的计算及其化石居群的生命表构建, 并与世界范围内多个动物群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该动物群普通马化石材料的死亡年龄曲线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人类以普通马居群中的壮年个体为主要狩猎目标的选择性生存策略和狩猎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江苏仑山岗岗山剖面和湖北宜昌黄花场宜黄-1井岩芯中晚奥陶世五峰组灰色、灰黑色硅质页岩和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动物群。通过对仑山和宜昌五峰组放射虫动物群的再研究,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以空滴虫科(Inaniguttidae)放射虫发育为特点,丰度高,但分异度低、属种单调,仑山地区仅有一科、一属、两种,包括Inani-gutta webbyi和Inanigutta jiangsuensis。宜昌地区同样发现空滴虫科放射虫,但难以鉴定到属种。两个地区的化石整体保存状况较差。根据伴生的笔石化石判断该放射虫动物群时代为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早期。动物群特征与凯迪早、中期放射虫动物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在两地五峰组中还新发现一类分类位置待定的锥形疑似放射虫化石,具有一定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保山地区二叠纪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云南保山市卧牛寺附近大凹子组“破灰岩”中的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鉴定出其中特征分子Shanita和Hemigordiopsis8种(包括2新种,不含未定种和比较种),其他非有孔虫10属。研究结果表明,保山地区Shanita动物群的特征属和整体构成与缅甸、泰国和我国西藏等地的Shanita动物群相似,时代为茅口期晚期(冷坞期)至吴家坪期早期。但是,总体属级分异度较低,个别地方性种的出现及共生类的缺失,又使得保山地区的Shanita动物群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8.
陕西洛南龙牙洞动物群的特点、时代及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陕西洛南龙牙洞中采得哺乳动物化石30多个属种,与之共存的有洛南直立人及其石制品。该动物群中同时具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动物,为华北-华南动物地理区系间的一个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动物群的性质反映了当时洛南地区乃至秦岭东段为一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部分属种可能主要因为不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而绝灭。  相似文献   

9.
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在安徽繁昌县癞痢山发现了两处洞穴、裂隙堆积。在随后两年中对其中之一的人 字洞进行了系统发掘,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属种丰富、生态习性多样的大量脊 椎动物化石。人字洞发育于三叠纪灰岩中,洞穴堆积物厚约30米,可分为上下两个堆积单元, 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物主要产于上堆积单元。经初步研究,人字洞动物群包含67种哺乳动 物,与我国南、北方第四纪早期的其它主要动物群相比,其绝灭属、种比例更高,动物群中主 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更原始,然而该动物群中真马(Equus)的出现,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早期。这一动物群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显示出更新世初期我国境内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促 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徒,在长江以南形成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地理区系交错带的过渡区动 物群。人字洞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第四纪早期动物群的特征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 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四川巴塘、义敦的晚古生代四射珊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记述巴塘、义敦早石炭世最晚期的Hiroshimaphyllum 动物群和早二叠世晚期的Ira-nophyllum-Ipciphyllum 动物群。这两个动物群的性质不同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者。文内探讨了形成这两个动物地理区的主要因素。本文共描述早石炭世最晚期的珊瑚5属7种,其中2新属、4新种、2未定种;早二叠世晚期4属4种,其中2新种、1未定种。  相似文献   

11.
福建宁化早二叠世早期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报道的福建宁化湖村早二叠世时期与StaffellaTing共生的小有孔虫动物群,在福建地区还属首次发现。该动物群计有9属20种,称为Globivalvulina-Nodosaria组合。这一小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不但为福建地区栖霞组底部补充了新的化石门类,且为石炭系二叠系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化石带为基础的华南Ting类属种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南Ting类化石带序列为基础,对华南地区Ting类属种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建立了华南Ting类90属1447种的地层,地理分布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Ting类化石带为时间尺度,查询华南地区不同时期Ting类属种的首现及末现数,统计Ting类属种数及属种名单,通过对查询,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研究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纪Ting类分异度的变化过程,为研究Ting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灭绝型式提供定量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揭示;华南地区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在早二叠世时曾大幅度下降,就物种消失的数量而言,早二叠世Ting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下降构成了本区石炭-二叠纪规模最大的Ting类动物群事件。  相似文献   

13.
川东南中奥陶统大沙坝组的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仁斌 《古生物学报》2003,42(4):492-516
四川东南部长宁双河及其附近地区的中奥陶统上部大沙坝组以特殊的岩相和生物相有别于黔北的可比地层十字铺组和鄂西的牯牛潭组,地层中漂浮相化石(笔石)与底栖壳相化石(如腕足动物和三叶虫)多次交互出现,笔石动物属于上层下垂对笔石动物群(Didymograptus artus Fauna),时代为中奥陶世Darriwilian(相当于Arenig最晚期至Llanvirn)。在所采集的3300余枚化石标本中有近90%是腕足动物化石,经研究共鉴定出19属21种,分属于4目7超科15科,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分别有8属,占全部属群的84%。根据属的生物地理分布,该动物群中广布型分子7属、区域性分子6属,仅限于华南的土著性分子占总量的31.6%,显示出此期华南腕足动物群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色彩,进一步证实中奥陶世海洋生物强分区性的推断。该腕足动物群宜称作Saucrorthis-Glyptorthis动物群。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Saucrorthis-Glyptorthis群落,包括三个以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化石群集(association),即Glyptorthis?simplex群集、Saucrorthis obscura群集和Calyptolepta chengkouensis群集,并结合沉积岩石学以及其它共生化石门类进行群落生态分析,认为该群落所生活的环境以正常浅海砂泥质底域为主(相当于BA2-3)。与上扬子台地贵州遵义十字铺组和重庆城口厚坪组两个相近腕足动物群相比,长宁地区中奥陶世的Saucrorthis-Glyptorthis动物群更接近于厚坪组所产者。与世界上其它一些同期且具相似生态位的动物群相比,除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同期动物群比较接近外,与澳大利亚、北美、英国等地的同期动物群几乎毫无联系,指示华南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群可能代表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小区。  相似文献   

14.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相似文献   

15.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显球 《古生物学报》1992,31(6):678-702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总被引:24,自引:15,他引:9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对贵州省贵定地区长兴期腕足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长兴阶的4个腕足动物组合,并对各个组合的古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了腕足动物化石8属9种,其中2新属7新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京山地区早三叠世有孔虫动物群,计6属15种,其中包括4新种,在对该动物群分析基础上,作者建立了Aulotortuschialingchiangensis-Dichospirasinensis组合带,通过对其古生态特征及生物相研究,揭示了该动物群的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简述了该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在地层划分对比及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早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首次发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井下早石炭世晚期有孔虫动物群,经研究计有14属18种,其中小有孔虫12属16种(1新属,新种)Ting2属2种,这一孔虫动物群的发现,除证明该地区存在早石炭世地层外,对当时岩相古地理面貌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华南早-中二叠世(蜓)类分异度变化过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复合标准剖面的数据,对华南早-中二叠世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早、中二叠世动物群属种首现及末现速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鲢类动物群属级分异度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一次明显下降,在早、中二叠世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峰,但总体上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并在中二叠世中期达到最大。早二叠世期间属级分异度的短暂下降主要与鲢类动物本身的演化趋势有关,是动物群属级分类单元更替的结果。物种分异度在二叠纪初急剧增长,至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已达到整个早-中二叠世的顶峰。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物种分异度具有显著影响,并导致物种分异度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中二叠世开始物种数虽有所上升,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早二叠世鼎盛时期的水平。早二叠世是筵类动物稳定发展时期,动物群中属种首现的总数及速率明显大于中二叠世,属种更替也更为频繁。中二叠世中期开始,筵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同时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是,早、中二叠世华南鲢类动物群中属种末现速率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造成晚期古生代稳定生态系统崩溃的环境变化对筵类动物的成种速率有较大的影响,持续的低成种速率是导致中二叠世筵类动物属种分异度下降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