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1993-2005年稻瘿蚊灯下虫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与田间稻瘿蚊虫害的发生程度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可利用诱集虫量来预测预报稻瘿蚊的发生;灯下稻瘿蚊每年始见期不定,出现在第1代期的频率为38.46%,出现在第2代期的频率为13.33%,6月底至7月初的第3代期是主要的始见期,其频率为48.21%;第1、2代稻瘿蚊灯下诱集虫量通常极少,从第3代开始,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迅速增加,测报灯下稻瘿蚊诱集虫量以第3、4、5代居多,这与田间稻瘿蚊以第3、4、5代为主害代的实际危害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不同除草剂用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丁草胺和农得时的稻田处理研究表明,该配方在常量和倍量下能够较好防除沈阳地区稻田杂草,药后35d对杂草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0%和90%以上,但对水稻株高和分蘖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杂草一定程度表现出抗性;在不施用除草剂和施用半量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竞争使水稻在株高和分蘖等方面部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水稻产量分别下降36.01%和54.80%,主要是因为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减少;除草剂狭义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3.
稻瘿蚊主害代发生程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军 《昆虫知识》1993,30(2):72-73
经研究,晚稻第四代稻瘿蚊发生程度与早稻后期无效分蘖平均标葱率及当年6月1日~7月10日总降雨日数有显著相关。用回归预测模型检验1978~1989年,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相符合的有11年,历史拟合率达91.67%。  相似文献   

4.
针对闽西北海拔300-500m的单、双季水稻混栽区稻瘿蚊危害重、单季稻三代稻瘿蚊危害突出的情况,通过研究提出“晚改中”的依据和技术,在正常年份下,把以往5月份播种的单季稻的播种期提早到4月5日前,就可以有效地避开三代稻瘿蚊的危害,而不必提早到3月20日前,与农民农时操作习惯更吻合,农民更易接受采用。  相似文献   

5.
樟脊网蝽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跃忠  蒋定凤 《昆虫知识》1994,31(3):170-173
樟脊网蝽是香樟的重要害虫,在上海1年发生4代。4月下旬越冬卵始孵,9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卵。成虫末见期在11月中旬。经室内饲养,樟脊网蝽第三代各龄若虫历期为:一龄61.45±7.8h,二龄48.00±7.6h,三龄43.43±7.6h,四龄51.00±8.0h,五龄70.50±7.5h,整个若虫期历期为281.92±14.8h。第三代野外雌雄比为1:4.07。第三代每雌产2~96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粒/头,孤雌可产卵。10%灭百可2000倍稀释液和50%杀螟松2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6.
水稻氮,磷,钾营养和合理施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高产必须施肥。现以水稻为例,阐述各生育期的营养生理特点,提出合理施肥原则。1水稻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需求水稻苗期和分美盛期是水稻吸收氮、磷、钾的营养高峰期。在此期间叶片含氮量为3%~5%;含磷量(P2P2)为0.2%;含钾量(K2O)为2%~3.5%,甚至达5.5%以上。叶片含氮量在2.5%以下,则不发生分蘖。含磷量少于0.1%时长出来的分蘖也会死亡。叶片含钾(K2O)在1.4%~1.8%以下(有的认为是1.0%~1.5%以下)则为分蘖期钾的临界值。可见苗期和分荣盛期前充分施氮、磷、钾三要素对促进植株…  相似文献   

7.
福州地区桑白蚧发生动态和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白蚧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雌成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越冬代(第4代)一雌虫产卵量多的达278粒.少的36粒,平均171粒,比第2代产卵量多2.6倍.比第3代多4.5倍.药剂防治试验结果,在2龄幼蚧高峰期,用25%扑虱灵可温性粉剂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和95%机油乳剂50—1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用25%扑虱是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酒幼蚕触杀试验和喷洒桑叶喂蚕胃毒试验结果.对幼蚕安全.用扑虱灵防治桑树上的桑白蚧,对养蚕业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赖草无性系生长及其构件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杨允菲  张宝田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09-2112
赖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移植第1年的赖草无性系,经过一个完整生长季的营养繁殖,最多可形成215个分蘖株,在4个取样的无性系中,最大的无性系是最小的5.4倍;经过2个完整生长季最多可形成2852个分蘖株,最大为最小的2.7倍.在无性系整体水平上,2个年度间无性系扩展面积平均增长了13.2倍,分蘖株平均增长了13.3倍,根茎的累积长度平均增长了15.9倍,根茎节数平均增长了11.2倍,根茎生物量平均增长了14.7倍.无性系分蘖株由2个龄级组成,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并且随着无性系的生长,其增长型年龄结构更为明显.无性系的芽库均由3个龄级组成,亦呈增长型年龄结构,但随着无性系的生长,其增长型年龄结构趋于减缓.赖草无性系以形成大量的根茎顶端芽和根茎节间芽发育成分蘖株,实现无性系空间生态位的扩展和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9.
Li WC  Wang YF  Ma SM  Guo SW 《遗传》2010,32(10):1065-1070
在水稻品种新稻18中发现了一个多分蘖植株,经过多代自交获得了稳定的多分蘖突变株,突变体ht1在整个生育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蘖数目多,是其野生型新稻18的3倍以上.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命名为HT1.利用微卫星标记将HT1初步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RM25435和RM25552之间,进一步利用极端个体定位法把HT1精细定位于标记RM25523和RM25532之间,HT1基因距它们的遗传距离均为0.05 cM,这两标记问的物理距离约为130kb.  相似文献   

10.
高梁314A、13A与苏丹草杂种F1代的农艺特性及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雄性不育系高粱314A、13A与3种苏丹草杂交组合F1代的生育、株高、穗型、分蘖性、产量、光合性能及细胞遗传学等特性。结果表明:各杂交种F1植株高大,平均株高343~369cm,穗型呈双亲中间型,种子活秆成熟,生育期130~137d,分蘖性强,单株平均分蘖数6.3~9.O个,花粉可育率91%以上,自然结实率63.88%~67.79%;F1鲜草产量比各自父本苏丹草增加16.17%~32.73%,种子产量增加41.40%~52.97%,杂种超亲优势19.29%~48.68%,茎叶比3.05~3.66;F1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均明显超过其各自亲本,CO2固定能力强;F1代PMCMI染色体均能正常配对,平均构型为2n=2x=20(10Ⅱ),但棒状二价体频率明显高于其双亲,原亲本间的遗传组成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试验证明母本314A、13A的雄不育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小孢子形成期。  相似文献   

11.
稻纵卷叶螟三代发生期及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世平 《昆虫知识》1993,30(5):257-259
<正> 余庆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遵义地区东南角。主要栽培一季中稻,水稻面积15万亩左右,80年代以来,稻纵卷叶螟Cnaph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大发生频繁,常年发生8~10万亩左右,占水稻栽插面积的55%~60%,严重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主要为害世代为第三和第四代。长期以来我们在三代稻纵卷叶螟的预报上,以前期迁入蛾量、气象预报、作物布局等因素作经验预报,缺乏科学的、定量的预报。做  相似文献   

12.
陆雄光 《昆虫知识》1990,27(4):200-201
<正>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Wood-Mason)是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危害十分猖獗,近年来局部又趋严重,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由于该虫世代重叠,给预测预报带来困难,为了准确地掌握第一代稻瘿蚊的发生期,以便  相似文献   

13.
李燕平  戈峰 《昆虫知识》2010,47(1):139-145
捕食性天敌不仅直接捕食害虫,而且还能改变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间接地影响害虫的适合度。以常见模式昆虫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及捕食性天敌龟蚊瓢虫为研究系统,研究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连续多代直接捕食胁迫、一代捕食胁迫后下一代不捕食胁迫,对果蝇生长发育、繁殖和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持续地释放瓢虫对果蝇的捕食胁迫作用,显著缩短了第1代、第2代果蝇的幼虫的发育历期,增加了第1代、第2代果蝇的繁殖量。但在第3代的影响却是延长了果蝇的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第3代果蝇的繁殖量。如果在上一代胁迫作用得到释放后,下一代不再有瓢虫胁迫,那么连续2代胁迫后去掉胁迫的果蝇比只胁迫一代后去掉胁迫的果蝇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繁殖量明显下降,后代性比也明显下降。与连续胁迫条件下的处理相比,成虫的寿命明显延长;对果蝇幼虫的发育历期、繁殖量则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龟蚊瓢虫的干扰胁迫作用,可以间接的增加果蝇的适合度,促进果蝇种群的增长,使果蝇种群自我维持、调节到相应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四种植物粘液繁殖体粘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盐生车前(P.maritima)、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进行了粘液繁殖体粘液情况比较.以在水浸和浇水条件下植物种子粘沙量的多少衡量粘液量.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浸水时间处理,野亚麻和平车前未表现明显差异,盐生车前和百里香有随浸泡时间加长而粘液溶出量增多的趋势.对于不同浇水量处理,4种植物均有随浇水量增多而粘液增多的倾向.浸泡80min后,盐生车前种子的粘液粘沙使重量达原重的60多倍,平车前种子达原重的10倍左右,百里香和野亚麻种子达原重的4~6倍左右.浇水8mm后,盐生车前种子的粘液粘沙使重量达原重的20多倍,平车前种子达原重的6~10倍左右,百里香和野亚麻种子达原重的2~7倍左右.将各种处理平均,得到各种植物粘沙种子百分率为:野亚麻67.7%,百里香94.5%,平车前97.7%,盐生车前99.5%.  相似文献   

15.
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灰稻虱为华北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在天津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第4代或第5代的3-4龄若虫在稻田沟边、荒地杂草、土缝、稻茬内越冬;10月中旬能出现第6代的卵期,但由此孵出的若虫至11月中旬相继死去,故第6代若虫能否安全越冬尚待进一步考查。各代的发生期间互相重迭。 当春天2月末越冬若虫迁到杂草上取食、活动;4月末羽化为成虫迁入返青麦田,并在麦田内繁殖第1代;5月末以羽化后第1代成虫转入秧田,6月初至7月初移到本田,9月中水稻收获后转到荒地或新麦苗上为害。 灰稻虱卵期平均5.5-19.5天,若虫有2-7龄,一般为5龄,各龄期随不同世代而异:平均第1龄期3.1-8.9天,第2龄期2.6-8.8天,第3龄期2.2-11.1天,第4龄期2.2-10.1天,第5龄期3.5-6.8天,第6龄期3.3天,第7龄期2.5天。成虫有长翅型及短翅型两类,在天津地区—般可见短翅型雌虫而短翅型雄虫却极为稀罕。短翅型雌虫的发生和温度及饲料有关:高温和以稗子、三棱草为饲料者,短翅型雌虫发生较多。不同翅型在不同时期的成虫其产卵量不同:长翅型成虫平均每雌产卵119.2粒,而短翅型为158.1粒。 灰稻虱在本田中的消长与水稻生育期中的温湿度有关:其发生高峰处于水稻抽穗期及乳熟期。下雨后,高温有利于灰稻虱的发生。 灰稻虱每年在大田中发生数量的多寡可能受当年7-9月份降雨量的影响,7月份干旱以及7-9月降雨量较少,可能使短翅型雌虫增加,从而引起灰稻虱的猖獗。  相似文献   

16.
韭菜迟眼蕈蚊简便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鲜净韭菜假茎为饲料,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50~70%条件下,可正常累代饲养韭菜迟眼簟蚊幼虫及繁殖后代的方法。用该方法经14代累代饲养的韭菜迟眼簟蚊,各代幼虫成活率、幼虫历期、平均蛹重、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及孵化率均无明显差异,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真水狼蛛的生物学和田间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宇  胡萃 《蛛形学报》1999,8(2):80-84
真水狼蛛在湖北武汉1a发生3个不完整的世代,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主要以亚成蛛越冬。雌、雄均可多次交配。真水狼蛛1生最多可产4个卵袋,平均2.8个,含卵量较大(平均90粒)。雌蛛有较强的护卵、护幼习性。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孵化率为91.36%。真水狼蛛共蜕皮6次,有7个龄期。性比各个世代均为雌蛛多于雄蛛。真水狼蛛捕食叶蝉、飞虱等多种水稻害虫,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真水狼蛛在6月5日左右开始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1a有2个发生高蜂,分析了影响真水狼蛛种群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化性与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新  周大荣 《昆虫知识》1999,36(2):74-77
通过对发生在吉林省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繁殖能力研究得出,不同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期、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最大产卵量差异显著,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量比二化性玉米螟高45%以上。经虫体大小和重量比较得出,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蛹重比二化性玉米螟的蛹重高35%以上,人工饲养的一化性玉米螟F_1代的蛹重也比二化性的蛹重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直播旱作水稻的吸氮特征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水稻旱作是水稻节水栽培中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旱作直播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以及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 ,并对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较水作水稻更注重中后期对氮素养分的吸收 ,尤其是对土壤氮素的吸收 ;幼穗分化后水稻的土壤吸氮量占阶段吸氮总量的 6 9.5 % ,比水作水稻多 17.8%。对 0~ 4 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研究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表层矿质态氮大量累积 ,在灌水和降雨的影响下 ,向下层的迁移增加 ,基肥施用后裸地处理 2 0~ 4 0 cm土层的矿质氮高达 10 4 kg N/hm2 。对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亏的计算结果表明 ,自分蘖盛期后旱作各处理都表现出土壤氮素不同程度上的表观亏缺 ,然而就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盈余量而言 ,旱作处理平均高达 12 7kg N/hm2 ,生育前期氮肥的大量投入是氮素盈余的主要原因。本试验结果表明 ,直播旱作水稻生育前期对施用的肥料氮吸收很少 ,提高直播旱作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减少生育前期肥料氮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