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萌  吴媛媛  谢锋  卫培峰  陈琳  李敏 《生命科学》2020,32(5):453-460
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是一类重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家族成员众多,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其中,TRP通道的异常表达及功能改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研究发现,通过拮抗或者激活TRP通道可以调节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功能,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控。该文主要从TRP通道的结构及各亚家族蛋白基于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增多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是导致血管功能障碍、血管重构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但通过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机体可通过自身防御体系拮抗氧化应激,维持氧化-还原状态,如通过调控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调节ROS生成,改善血管功能障碍及血管重构。本文就UCP2在内皮损伤及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为深入探索这一潜在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靶点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雌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L  Liu JT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2):155-158
大量研究表明,虽然多种因素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雌激素作为心脑血管保护剂,不仅具有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而且还具有确切的抗炎效应,但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本文就雌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雌激素的替代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学研究》2017,(2):179-188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大小约为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信使RNA(mRNA)特异性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在血浆、血清中检测到的稳定的miRNAs,称为循环miRNAs(circulating miRNAs)。近年来,一些基础研究表明循环miRNAs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因此,深入了解循环miRNAs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将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通常是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Adropin蛋白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能量稳态相关基因(energy homeostasis-related gene, ENHO)编码的分泌蛋白,具有保护内皮、参与调节能量稳态和胰岛素反应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dropin是一种潜在的心脑血管功能调节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保护作用。本文总结了Adropin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希望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的相关缺血性疾病如心梗、脑卒中及严重肢体周围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临床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旁路重建、血管腔内成形或支架术等,治疗方法无实质性改进,疗效并不理想."治疗性血管生成"的提出为心脑血管缺血损伤疾病的治疗提出新策略,通过干细胞动员药物大量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归巢至病损血管及缺血损伤组织,促进血管新生、缺血组织再生与功能修复,为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近年来干细胞动员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种发病率高,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全身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低氧和再氧合而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引发炎症反应而导致心、脑血管为主的多系统损害。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一些循环水平的炎症因子在OSA患者中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包括细胞粘附分子如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选择素(selectins),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趋化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是OSA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机制,OSA后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OSA后炎症因子启动及血管内皮调节的新近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并讨论了血管病变机制与血管功能调控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与发展趋势:(1)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是重大的社会需求,而且是国际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2)血管病变机制与血管功能调控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和关键科学问题;(3)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研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4)中国在血管病变相关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通过对血管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普遍性、前沿性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阐明血管稳态和重构的调控机制是研究血管病变机制的关键.研究中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再生医学、影像学、组织工程与材料工程等领域的新进展,建立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模式生物,为研究以血管病变为病理基础的多种重大疾病的机制、及实现早期预警和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阐述了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预防中的应用,有创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声成像等)和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超声、MRI、CT、分子影像技术等)可用于展示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功能,及其发展过程。未来。医学影像技术的挑战在于发展具有高敏感度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客观准确地评估易损斑块的形态结构和成分以及病理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形成mTORC1和mTORC2两种复合物,体现了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mTOR信号通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不仅可以调节细胞生长、代谢、血管生成、内环境稳定、自噬和衰老等生理过程,还与多种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发生及肿瘤抗药性相关。该文综述了mTOR信号通路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细辛醚和β-细辛醚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研究发现,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除具有抗肿瘤、杀虫抑菌、止咳平喘、保护神经元、抗癫痫、抗抑郁等作用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保护心肌和血管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上述成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探索相关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建立具有中医瘀毒证候特色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及客观规范的评价体系是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研发及药效机制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瘀毒证的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同时分析了当前模型构建及评价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建立规范化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致病因素多样、病理机制复杂的心血管疾病。近年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调节脂代谢、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参与血管内皮功能、血管新生、免疫炎症等病理机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进程。本文就长链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现状,综述其对疾病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系统介绍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及血管钙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并探索补充叶酸降低血浆Hcy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廖喻  吴洁 《蛇志》2014,(1):80-81
<正>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1978年在美国诞生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脂类疾病的治疗,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影响机体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在调节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药代动力学阿托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  相似文献   

16.
动脉钙化是指钙盐沉积在动脉壁组织的一种病理改变,会减少主动脉和支动脉的弹性,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血液流动力学,导致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心脏肥厚、心肌和下肢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动脉钙化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早期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体内磷酸钙沉积的抑制剂——焦磷酸盐水平升高,故有学者认为钙磷被动地沉积于血管壁是引起血管钙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钙化并非简单地由于磷酸钙晶体被动地沉积于血管壁,而是一个与骨发育相似的主动的、可预防和可逆转的高度可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动脉钙化的发生受多因素共同调控,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最近发现炎症小体也以某种未知的机制参与钙化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文献和数据研究的不断挖掘,不良生活方式在高血压发病的多种病因中日益突出,使得高血压发生的病理机制愈加复杂化,病因愈加多样化,群体愈加大众化。以往公认的高血压病理机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此机制已无法满足当下复杂的病理环境,而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强调外周血管重塑和中枢血压的调控,却忽略了机体内部微生态系统中肠道菌群的平衡。本文将以代谢水平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为立足点,从肠道微生态领域探讨高血压发生的可能病理机制,从而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作为新的契入点,肠道菌群将是未来高血压新的靶向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领域中最独特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我国有着很久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已经有了很大的功效。本文主要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简要介绍,浅析当前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病因原理;对中医药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多糖包被(glycocalyx,GCX)是内皮表层(endothelial surface layer,ESL)的主要成份,覆盖于大多数内皮细胞表面,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和蛋白聚糖。GCX不仅可作为血管通透性的屏障,而且具有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GCX的主要手段有电镜技术、活体显微镜显影及功能性分析。GCX降解产物可作为反映血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机体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可靠的诊断或预后评估指标。GCX降解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通过药物干预预防GCX降解、减轻炎症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通过GCX对血管通透性的生物学调节及有效干预将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本文主要就GCX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生理、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通心络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抗炎、保护内皮、抗氧化及稳定斑块等作用,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