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为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药剂在对红火蚁起到良好防效时,也会对发生区的其他节肢动物群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红火蚁常用防治药剂施用后对红火蚁典型发生区域-草坪生境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使用网捕法和陷阱取样法调查处理和对照区的节肢动物。【结果】调查表明,施用推荐剂量的0.015%多杀菌素饵剂35 g/巢、0.045%茚虫威饵剂5 g/巢、0.096%氟虫腈粉剂30 g/巢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后,对草坪上节肢动物群落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农药处理后,各处理区节肢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处理后45 d后,多杀菌素饵剂、茚虫威饵剂、氟虫腈粉剂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处理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2.0、1.8和2.1,显著高于对照区的1.5。通过主成份分析得到施用30 g/巢0.096%氟虫腈粉剂和2 000倍液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灌巢对节肢动物群落恢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造成节肢动物群落中的非靶标生物的死亡。【结果】红火蚁种群在被药剂压制后,各药剂处理区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5 g/巢的0.015%多杀菌素饵剂和5 g/巢的0.045%茚虫威饵剂对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安全,节肢动物群落相比对照区在防治后表现为物种相对丰富和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2.
化学防治对绿化带中红火蚁及本地蚂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侦东  许益镌  陆永跃  黄俊  曾玲 《生态学报》2009,29(11):6148-6155
研究了饵剂、粉剂和灌巢3种不同施药方法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及对绿化带本地蚂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活动蚁巢和工蚁减退率两项指标来看,粉剂防治绿化带中红火蚁效果快速稳定,可以推广使用;饵剂防治作用较缓慢,处理35d后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而灌巢虽然能在短期内有效地减少活动蚁巢数量,但对工蚁的防效较差,总体上不如粉剂和饵剂.此外,饵剂和粉剂都能显著降低绿化带本地蚂蚁的种类和数量,灌巢则对本地蚂蚁的影响较小.通过分析施药前后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CK相比,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化学防治能有效压制红火蚁的数量,但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本地蚂蚁.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可对人类健康、农林业生产、公共安全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化学农药是防治红火蚁的主要方法。然而,大多数化学农药并不适用于有机农场、水产养殖区等生态敏感区。为筛选出用于生态敏感区红火蚁防治的药剂,本文结合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Matrine、鱼藤酮Rotenone和除虫菊素Pyrethrin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火蚁均具有较高的毒性。田间试验表明,25.00 mg/L和12.50 mg/L苦参碱、250.00 mg/L 和125 mg/L鱼藤酮、75.00 mg/L和37.50 mg/L除虫菊素灌巢处理,红火蚁蚁巢减退率分别达到100%、81.25%、87.50%、79.17%、71.73%和66.67%。然而,除25.00 mg/L苦参碱外,其他处理均导致在被灌巢的蚁巢周围短期内出现新蚁巢。灌巢处理后,处理区的蚂蚁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升高,优势度指数下降。综上所述,苦参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适合灌巢处理防治红火蚁,其中0.5%苦参碱可溶性液剂能有效降低红火蚁种群数量,使得蚁巢减退率达100%,同时对本地蚂蚁群落没有负面影响,因此该商品制剂在红火蚁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入侵人为干扰区域后对本地蚂蚁群落建立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有效控制红火蚁进一步扩散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保良村安置区为典型案例,调查研究了安置区外围(非人为干扰区)、安置区(人为干扰区)内的楼房区、草坪绿化地、荒地3种生境的蚂蚁种类和数量,分析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指数。【结果】(1)安置区外围诱集到25种蚂蚁,以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褐大头蚁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为优势种,而在安置内仅诱集到13种,红火蚁占绝对优势;红火蚁入侵定殖显著降低了安置区内蚂蚁种群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而优势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却显著升高,其对安置区外围的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较小。(2)安置区内草坪绿化地、荒地生境中红火蚁的比例占90%以上,而在楼房区中红火蚁的比例仅为29.11%;红火蚁在草坪绿化地、荒地的优势种占绝对优势,其优势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与楼房区差异极显著;在安置区内,红火蚁在人类极少活动的荒地发生较重,偶尔活动的草坪区发生次之,经常活动的楼房区极少发生。【结论】入侵红火蚁与本地蚂蚁在人为干扰区共同定殖时,红火蚁入侵显著降低了人为干扰区内的蚂蚁群落多样性,但其红火蚁的发生程度与人类日常活动呈反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目前的主要防治方法为化学防治,了解红火蚁防治常用的药剂在绿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将有助于我们合理使用药剂。【方法】应用气相色谱建立了红火蚁常用药剂残留的测定方法,并测定了不同施用类型药剂防治草坪上的红火蚁种群后,药剂在土壤和草样中的残留动态。【结果】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是1.903 mg/kg,草坪草上的沉积量为7.806 mg/kg。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31 d,在草样中的半衰期为4.86 d。0.096%氟虫腈粉剂30 g/巢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是0.073 mg/kg,草坪草上的沉积量为0.135 mg/kg;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57 d,在草样中的半衰期为2.96 d。0.015%多杀菌素35 g/巢施用后,未检测出土壤中有多杀菌素的残留。【结论】残留测定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0.096%氟虫腈粉剂在施用后,一段时间内会在草坪上有残留,从而导致对草坪上的非靶标节肢动物造成伤害,而施用0.015%多杀菌素饵剂则不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药剂灌巢剂量对红火蚁蚁巢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药剂灌巢剂量对红火蚁蚁巢迁移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剂量的锐劲特药液对红火蚁进行灌巢处理,在野外条件下观察了药剂灌巢后红火蚁蚁巢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1)当药液量与蚁巢体积的比例低于1.6时,会出现蚁巢迁移,药液量较大时,灌巢防治红火蚁可取得较好的防效;(2)随着灌巢药液量的增加,新蚁巢出现的个数明显减少,出现比例明显降低,新蚁巢的体积明显减小;(3)随着灌巢药液量的增加,新蚁巢出现的时间会延迟,处理药液量为2.5 L时,新蚁巢一般出现在1-3 d内,而药液量增加后,新蚁巢一般在3-5 d出现;(4)药剂灌巢防治后,红火蚁会在距处理蚁巢1-7 m范围内建立新蚁巢,不同药液量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新蚁巢出现的位置没有明显的方位取向。为避免灌巢不彻底导致蚁巢迁移,应保证灌巢用药量充足,推荐药液量为蚁巢体积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发现-支配权衡(discovery-dominance trade off)在物种间的竞争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强度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入侵对本地蚂蚁群落物种的发现-支配权衡的影响,从而探讨红火蚁与本地蚂蚁的竞争机制。【方法】于2017年10-11月,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的一滇橄榄种植基地利用诱饵法和陷阱法结合的方式引诱和收集蚂蚁,观察并记录常见蚂蚁种类的发现能力、招募能力、支配能力、最早发现诱饵的时间段及个体数。【结果】红火蚁的入侵显著影响了本地蚂蚁群落物种的发现-支配权衡。强入侵区(5.6个活动蚁巢/100 m~2)蚂蚁群落中物种的相对发现能力和相对支配能力不存在相关性;弱入侵区(0.14个活动蚁巢/100 m~2)蚂蚁群落中两者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但不显著;对照区(无蚁巢)中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强入侵区:r=-0.01,P=0.97;弱入侵区:r=-0.60,P=0.21;对照区:r=-0.81,P=0.04)。强入侵区的红火蚁种群普遍在5 min之内就能发现诱饵,而弱入侵区的种群需要10~60 min才能发现诱饵(χ~2_((5))=33.37,P0.001);强入侵区的红火蚁种群在发现诱饵频率和支配行为频率上均显著高于弱入侵区(发现诱饵频率:χ_((1))~2=17.27,P0.001;支配行为频率:χ_((1))~2=6.25,P=0.03),而招募频率在两种入侵区间无显著差异(χ_((1))~2=1.75,P=0.55)。【结论】红火蚁入侵打破了本地蚂蚁群落物种的发现-支配权衡,而且随着红火蚁种群规模的增大,从能够影响到完全打破这种发现-支配权衡。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红火蚁入侵机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8.
红火蚁入侵对广东多种生境中蚂蚁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陷阱法和诱饵诱集法研究了深圳红火蚁发生区和未发生区蚂蚁的类群多样性和相似性.结果表明:草坪和荒草地红火蚁发生区域的蚂蚁物种数明显减少,且草坪中蚂蚁种类减少的程度(6种)大于荒草地 (3种).红火蚁入侵后荔枝园、荒草地和草坪的蚂蚁优势种发生了明显改变,红火蚁替代了原来的优势蚂蚁种类,在数量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荒草地和草坪这种优势种的改变更为明显.对蚂蚁类群指数的分析表明:红火蚁入侵荒草地和草坪后蚂蚁类群的多样性、均匀度降低,优势度明显增大;而荔枝园中蚂蚁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增大,优势度指数降低.荔枝园、荒草地和草坪的红火蚁发生区和未发生区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不同,分别为0.6316、0.5882和0.2941.  相似文献   

9.
红火蚁入侵草坪过程中蚂蚁类群变动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草坪之后蚂蚁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对各处理区在不同时期的蚂蚁优势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红火蚁入侵后各处理区的蚂蚁优势种发生了明显改变,红火蚁替代了原来的优势蚂蚁种类,并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而且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多样性、均匀度降低,优势度明显增大。通过分析红火蚁入侵过程中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表明轻度发生区与对照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q一直处在0.25-0.50之间,为中等不相似;中度发生区与对照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q一直处在0.075-0.444之间,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重度发生区与对照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q一直处在0.0-0.222之间,为极不相似,这也说明了不同的红火蚁危害程度对本地蚂蚁类群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红火蚁种群数量越大,对本地蚂蚁类群的影响也越大,排挤或取代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毒腺细菌群落多样性,并与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和聚纹双刺猛蚁Diacamma rugosum比较毒腺细菌群落差异。【方法】采用Illumine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红火蚁(工蚁、有翅蚁和蚁后)、热带火蚁(工蚁)及聚纹双刺猛蚁(工蚁)毒腺细菌群落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基于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红火蚁工蚁、有翅蚁和蚁后以及热带火蚁工蚁毒腺中占优势,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聚纹双刺猛蚁工蚁毒腺中占优势。与红火蚁工蚁和有翅蚁相比,柔壁菌门(Tenericutes)在红火蚁蚁后毒腺中更丰富。广州红火蚁蚁后毒腺中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在有翅蚁及工蚁中的。螺原体Spiroplasma相对丰度在热带火蚁毒腺中显著高于在聚纹双刺猛蚁工蚁毒腺中的。毒腺中细菌多样性分析发现,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广西红火蚁工蚁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在广州红火蚁工蚁中的。然而,乳酸杆菌属细菌在聚纹双刺猛蚁工蚁毒腺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广西的热带火蚁工蚁毒腺中的。【结论】毒腺细菌组成和多样性在3种不同种类蚂蚁工蚁和红火蚁不同品级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