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对江苏江浦及安徽安庆两地五种类型稻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以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抗性的粳稻田多样性指数最高。稻田蜘蛛亚群落与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化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1年中64%的年份表现为显著相关。利用天敌功能指数EF=(E+P)E/P、数值反应的方法研究了稻田蜘蛛功能团与褐飞虱种群间的生存、繁殖和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初始EF值与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率及褐飞虱种群的未来最大饱和容量K值间呈显著相关。本文讨论了利用初始EF值来预测天敌对害虫的功能作用及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协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对褐飞虱的控制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江浦及安徽安庆两地五种类型稻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以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抗性的粳稻田多样性指数最高。稻田蜘蛛亚群落与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化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1年中64%的年份表现为显著相关。利用天敌功能指数EF=(E+P)E/P、数值反应的方法研究了稻田蜘蛛功能团与褐飞虱种群间的生存、繁殖和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初始EF值与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率及褐飞虱种群的未来最大饱和容量K值间呈显著相关。本文讨论了利用初始EF值来预测天敌对害虫的功能作用及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协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运用种类丰富度(S)、均匀性(V)和申农指数(Shannon's index.H')分析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各亚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层次差异、季节动态、以及杀虫药剂的作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值较低,H'值一般在3以下,表明群落稳定性差;多样性季节变化较大.在不用农药条件下,8月底以后的H'值较高;水稻群体上部群落的S、和V'值均大于下部的对应值;杀虫药剂的应用虽提高了群落总体的H'和V'值,但对亚群落的分析表明,杀虫药剂促进害虫亚群落的H'和V'值上升,却降低了各天敌亚群落的有关值,从而扩大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稳定性的差距,使两者的同步关系受到损害;杀虫药剂的应用还使各天敌亚群落种类数和个体数明显减少,特别是寄生天敌昆虫种类数、个体数均大幅度下降,使其难以起到控制害虫的应有作用,这又为害虫的再猖獗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分析认为,就稻田节肢动物而言,多样性仍然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测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团的组成与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1998年在河北南皮棉区转Bt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综防田的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表明,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转Bt基因棉棉田的节肢动物种类增加30.7%,功能团多样性增加66.9%,天敌类和中性节肢动物类的丰富度分别增加97.6%和158.0%,害虫类的丰富度减少45.7%。就功能团的种群数量来看,主要害虫棉铃虫、蚜虫和蓟马种群数量分别减少98.9%、69.0%和72.6%;而次要害虫害蝽、粉虱、叶蝉类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增加了2.2、3.2和14.8倍,棉花生长中期,转Bt基因棉棉田中的基位物种丰富度大于中位和顶位物种;常规棉田中的差异则更大,出现天敌控制“空缺”。综合分析表明,转Bt基因棉棉田生态系统比常规棉综防田稳定;转Bt基因棉棉田的中性节肢动物和次要害虫在害虫-天敌的营养链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确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对害虫的调控作用是制定水稻害虫生态控制策略前提和基础。本研究调查了天津市武清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采集了8 262个节肢动物样本,隶属3纲、12目、59科、127种。其中,害虫41种、中性节肢动物29种和天敌57种。其中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49种及寄生性天敌8种。天津稻田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分别为3.1513和0.6505,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1193。天津稻田害虫优势种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中性节肢动物以铜色长角沼蝇Sepedon aenescens数量最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黄尾小蟌Agriocnemis pyqmaea、褐斑异痣蟌Ischnura sengalensis、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圆尾肖蛸Tetragnatha vermiformis、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等。寄生性天敌主要以黑腹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oratorius占优势,且在天津首次报道。本研究明确了天津武清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开发应用天敌昆虫及害虫生态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不采取任何营林和治虫措施的皖南九连山林场马尾松纯林中设林分相似的2块样地,面积均为22m×22m。1997年1月~1998年12月,每月1次垂直分层对两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表明每样地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昆虫和蜘蛛类群的物种数占该样地总物种数的百分比分别约52%、14%、8%和20%;每样地的益害物种数之比都约为11.2;益害个体数之比是15.7和16.6;相同林间层次的优势目昆虫或优势种蜘蛛相同;每样地的物种数量都是以灌木草本层最多,依次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两样地乔木层、灌木草本层、土壤层和枯枝落叶层的节肢动物平均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39.6%、33.1%、22.8%和4.6%。3~8月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大,5、8月为物种数高峰期。主成分分析显示群落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功能集团的组成与演替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近年来 ,对于农作物害虫的研究 ,不再局限于单个害虫的发生规律 ,而偏向于对昆虫群落的研究 ,因为群落是联结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桥梁。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也更加注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而不是只考虑某一特定有害生物的本身[9] 。研究和分析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对于控制害虫的种群变动及进行综合治理有重要的意义。金翠霞等运用种类丰富度 (s)、均匀性 (v′)和申农系数 (shannnonindexH′)分析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各亚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层次差异 ,季节动态以及杀虫剂对群落结构的影响[5] 。郝树广等把稻田节肢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优势功能集团的垂直空间分布和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狼蛛的分布范围不象过去认识的那样广,而是主要分布在稻株的中下部.蛸蛛也不仅仅限制在稻株叶冠层,其在受到农药干扰后,向下部转移.顶位物种与基位物种垂直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大.在稻田内影响天敌对褐飞虱种群动态控制作用大小的因素,除了天敌的数量之外,尚有天敌与褐飞虱的空间分布特征,褐飞虱占天敌食谱中的比例等.提出了包含天敌、褐飞虱、中性昆虫的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取食特性等信息的评价天敌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防治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为科学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提供依据,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并进行笼罩的方法,研究了二代褐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并进行了锐劲特防治不同世代褐飞虱策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在水稻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褐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9576**),关系式为 y=- 18.3302+ 10. 2892lgx(x为 8月上旬褐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 110-120头。因此,在早发年,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必须采取“治二压三控四”的策略,1996-1997年全面推广这一策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南雄、雷州、连州、海丰、怀集和大埔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LC_(50)值为2.3187-7.1489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93-15.21倍,南雄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广州、海丰和雷州等3个地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大埔、连州和怀集等3个地方褐飞虱已对烯啶虫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LC_(50)值为3.6696-11.8093 mg/L,抗性倍数为26.21-84.35倍,表明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建议在防治褐飞虱时,对于低水平抗性的烯啶虫胺应轮用、混用,对中等水平抗性的呋虫胺应限制使用。 相似文献
13.
褐稻虱在武育粳2号上不同生育期危害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测定在武育粳2号上水稻拔节期正处于幼穗形成阶段,受褐稻虱危害实粒数减少,产量下降;孕穗期较耐褐稻虱危害,有明显的补偿作用;孕穗末期至灌浆初期为水稻受害最敏感的时期,危害后使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明显下降,水稻显著减产;灌浆后期至乳熟期受褐稻虱危害主要导致干粒重降低,且越接近成熟产量损失越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PD-PCR方法,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82代的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20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10个,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雌、雄两性试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种群内,种群内的多样性则以未经抗性品种筛选的TN1种群最高。用相似性系数进行类平均距离法聚类,能将同一致害性种群的各个个体与其他致害种群分开,雌、雄虫均无一例外,表明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同时雌、雄两性试虫分别归为2组,提示褐飞虱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不同致害性种群存在特有条带,有可能用于进一步建立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引起稻飞虱再猖獗的现象非常明显,其原因首先是稻飞虱对溴氰菊酯具有极高的自然耐药力,连续施药以后,耐药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其次是药剂会使飞虱的产卵量增多,并杀伤天敌。这种再猖獗在用药量偏低时更为明显。甲胺磷在常用剂量下,对飞虱的再猖獗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低空急流作为一种大尺度天气系统,对2007年中国褐飞虱的重大北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虫源输送和降虫上;(2)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和强度变化对褐飞虱降虫时段、降虫范围、降虫量多少和主降虫区位置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3)逆推轨迹计算的结果显示:迁入主降区的褐飞虱是由低空急流输送的,这与其动力作用相吻合;(4)低空急流中的下沉气流对降虫区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们先前的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品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3者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水稻品种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影响稻虱缨小蜂的寄生作用,其中以影响褐飞虱卵垂直分布型、稻虱缨小蜂的迁入时间、未成熟期历期和怀印量等的水稻品种特性起主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还表明中等抗性的水稻品种,配以增强稻虱缨小蜂寄生作用的品种特性,就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文中还就协调水稻品种抗性与天敌协同控制褐飞虱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对马拉硫磷的抗性遗传和交互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力测定显示,抗马拉硫磷品对杀螟松、二嗪磷、异丙威和仲丁威都有明显的交互抗性产生,但对醚菊酯和吡虫啉没有表现出显的交互抗性。抗性遗传研究显示,正交和反交后代F1和F1'的显性值D分别为0.4014和0.3780,说明抗性主效基因是不完全显性的。通过自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的LD-p线观察及与期望曲线比较,证明抗性遗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SSR定位籼稻品种Kaharamana中抗褐飞虱基因Bph9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利用寄主抗性被认为是防治褐飞虱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斯里兰卡水稻品种Kaharamana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褐飞虱种群均表现抗虫性,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其携带的Bph9基因进行了SSR定位。所用的遗传群体为来源于Kaharamana和02428的含有18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每个F2单株套袋自交获得F2:3家系。利用苗期集团鉴定埘F2:3家系进行抗褐飞虱鉴定,以推测相应F2单株的基因型。连锁分析表明,Bph9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两个SSR标记RM463和RM5341之间,分别与之相距6.8cM和9.7cM。该标记有助十将Bph9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不同孢子浓度下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不同发育阶段的易感性和毒力的研究。实验设10.5孢子/mm2,116.7孢子/mm2和1027.1孢子/mm2三种孢子剂量,两种飞虱分为幼龄若虫(1龄和2龄若虫)、高龄若虫(3、4、5龄若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实验发现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三个发育阶段对黄绿绿僵菌的不同浓度的孢子液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幼龄若虫的毒力指标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21、20.82和16.55;对高龄若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7.68、15.49和13.98;而对成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7.10、12.57和9.14。黄绿绿僵菌对白背飞虱幼龄若虫的毒力指标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21、17.29和13.13;对高龄若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6.94、15.02和13.03;而对白背飞虱成虫的LT50在三种孢子剂量下依次为12.78、10.16和7.64。二者的成虫的易感性比若虫的易感性强,高龄若虫的易感性比幼龄若虫的强。白背飞虱比褐飞虱对黄绿绿僵菌更加敏感。二者的死亡率随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