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作物大作为记李宗道教授郑林康文隽在农业发展史上中国有许多世界之最,苎麻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和利用苎麻的国家。苎麻纤维是性能优良的纺织原料,可用来制作服装面料、各种工业用纱线、医用纱布等。虽然苎麻的栽培加工和使用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  相似文献   

2.
植物的文化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植物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与植物界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化、信仰文化、景观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道德文化。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五十六个民族长期生息繁衍于广袤的国土上,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其中与植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要推知古代的气候,可以从分析当时生存过的动物群着手,因为它们是地球历史的出色的见证。我国已故的著名学者竺可桢同志利用大量的古代物候、考古资料,对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作了深入研究(见《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文中提及公元前3000-1100年左右考古时期,如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当时的气候是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现在让我们从这两处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来分析论证当时的气候。陕西半坡出土的动物化石,经有关方面研究,可分三大类:(1)属半坡新石器时代人驯养及可能驯养的动物:有猪、狗、羊、牛科及马;(2)属狩猎来的动物:有斑鹿、獐、竹鼠、野兔及短尾兔;(3)属可能晚期侵入的动物:有獾、貉、田鼠及狐  相似文献   

4.
彝族人认为,烟源自于天上的烟雾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沉淀,烟文化在中国虽然仅有500年的历史,但它的影响力已如同酒文化、茶文化一样,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它在我国至少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劳动人民一刻也没有放弃提高小麦产最的探索。但是,直到解放初我国小麦的亩产量也只有40公斤左右,吃上一顿面条还是很奢侈的事情。然而,50多年后的今天,小麦的亩产已经达到400公斤的水平,北方麦区的一些高产记录早已超过了亩产700公斤,实现了革命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关考古专家研究表明,五千年前我国西北地区就已种植小麦和高粱等粮食作物。过去我国是否为麦类与高粱的原产地,历来说法不一。现今考古发现和植物学研究成果,揭开了这个千古疑案,证实了我国是普通小麦、栽培大麦和高粱的原产地及重要发源中心之一。1985—1986年,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李璠等先后两次到甘肃河西走廊民乐县城以北27公里外的荒漠沙滩上,对座落在那里的东灰山遗址进行详细考察。他们在遗址坑道剖面的灰层带中,发现并采集了几百粒已碳化粮食。经~(14)C 测年,年代为5000±159  相似文献   

7.
中国植物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全体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我国植物学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奠基阶段,今天已经形成包括植物学全部分支学科在内,初具规模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我们已经造就了一支五千余人的从事植物学  相似文献   

8.
数千年来我国桑蚕在家养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猷龙 《昆虫学报》1977,(3):345-351
桑树是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的重要植被,许多传说中反映了初民的生活与桑林的密切关系。桑间的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吐丝作茧,引起初民的注意而加以利用,并随着人们生活的定居,开始把野蚕驯化。地下文物和历史资料证明,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发明养蚕已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岁月的生产斗争中。人们从各地和从不同的要求选择蚕茧,培育管理,从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的昆虫种类繁多,可供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蚕吐丝,蜂酿蜜和虫入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建国三十年来,各地积极开展昆虫资源利用,收获甚大。笔者认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观利用阶段 就是对昆虫资源的直接利用。 这一阶段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进程。如桑蚕的利用,要回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对柞蚕的利用,要追溯三千年以前。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养蜂事业,紫胶是我国宝贵的昆虫资源,自公元七世纪,约从唐代开始利用紫胶入药和作染料。白蜡虫分泌的白蜡是我国稀有特产,利用白蜡作烛是从元代(十三世纪)开始。西周时代的《诗经》中最早记载一例昆虫药,即用蟋蟀入药,现已知其有利尿退肿之效,明代李时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生物化石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古生物化石资源对研究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对于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来讲,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的现状,来发现问题,并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73年春,我馆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硅藻土矿采集到两枚珍贵的獏类牙齿化石,其基本构造清晰。这是我国中新世地层中獏类动物的首次发现。山东山旺的硅藻土,一般认为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沉积。因为大部分由细腻而薄层的硅藻土组成,所以有人称它为“万卷书”。岩层中含有极丰富的古生物化石。1936年以来,我国古生物学工作者曾对该地区中新世地层进行过大量调查,发现过不少新种属。在山旺中新世地层中曾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就有罗汉鱼、玄武蛙、中新蛇、蝙蝠、近无角犀、皇冠鹿等。獏类是一种奇蹄类动物,它们的身体比较笨重、肥胖,背弯曲,腿短。它们的鼻子很特殊,较长,能伸缩卷曲,可以用来抓树叶。原始獏类动物出现在五千多万  相似文献   

12.
不痛的世界     
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勤劳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给这个世界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而麻醉剂则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在麻醉药出现之前,患者做外科手术就好像是在经受酷刑。手术  相似文献   

13.
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王的陵墓,被认为是奴隶制文明的象征。五千年前,当时的古埃及多么繁荣,尼罗河抚育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在这里已经能够辨认星辰、已经学会了计算的时候,其他地方的人类还住在洞穴里……”。我们说,不,五千年前,在古老的东方,自有不同形式的金字塔。东方的金字塔,它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远古时候的黄帝部落,发展到今天约十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其间不知历经了多少波折,闯过了多少险阻。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的这块土地——中国陆块,它的形成似乎也经历了逐渐扩大的征程,不断的碰撞、不断的并合,使原来各自分离的小块,挤在一起连接成今天的模样。当然,它的历程是漫长的,不是几千年或几万年所能度量得了的,而是一段几亿年的地质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从甲骨刻文、青铜铸鼎的先秦时期,到诗词歌赋盛行的唐宋时期,再到虚拟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无不留下了琥珀的身影.琥珀作为悠悠历史长河中静水流深的一小支,虽从未激起千层浪花,却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双肩尺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双肩尺蛾(Cleora cinctaria Schiff.)国内尚无报道。1973年7月上旬在辽宁清原城郊林场发现其为害,因无防治准备,树冠的大部叶片被吃光。1974年我校实验林场约五百多亩落叶松人工林遭受严重为害,同年本溪连山关林场的一万五千亩落叶松普遍发生,其中有五千亩受害严重。从1974—1978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30年前,随着著名歌唱家蒋大为一曲《牡丹之歌》,唱出了国人对牡丹的无限情怀。牡丹是富贵、繁荣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期望富强的心灵寄托。歌词脍炙人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经久传唱,历久弥新。中国是一个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高度重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牡丹是原产中  相似文献   

18.
奇云 《化石》2003,(4):19-23
姓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但一直以来许多人只是把姓氏当作沿袭后代的一种标志、一个符号。很少有人知道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形成、演变到今天的近 1 3亿大家庭的五千年社会进化史和人类遗传的奥秘。 2 0 0 2年 8月 1 6日 ,新华社发布消息 :我国姓氏遗传学专家关于“姓氏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研究者称。查一查Y染色体上的“姓氏基因” ,就可以帮助中国人寻根问祖。奇 !基因与姓氏有关在一般人看来 ,“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然而 ,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 ,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相似文献   

19.
该书由范滋德主编,1992年三月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逾千页,插图五千余幅。该书初版于1965年,受到国内外重视。第二版有我国有瓣蝇类各科动物志的主要成员参加编写,共计9科280属1546种,约为初版种数的5倍。即粪蝇科10种,花蝇科357种,蝇科615种,丽蝇科202种,麻蝇科232种,寄蝇科108种,胃蝇科6种,狂蝇科5种,皮棍科11种;内有新亚属3,新种70,新亚种人除了上述成由检索表外,尚有幼虫检索表8科107种。成虫检索表均按分类系统排列,各属记有文献出处,模式种和属征、分布、生态习性等;各种有鉴别特征、文献出处和国内外分布,…  相似文献   

20.
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地处北部湾畔,海湾多,海岸线长(240公里),海生动物种类丰富,尤其盛产一种茄海绵(Tetilla.sp.),当地群众称为“海狗卵”。自古以来,群众当作优质农肥使用。用作农肥的茄海绵一般亩产有四至五千斤,最高亩产可达万斤(湿重)以上(如1980 年防城港湾、光坡乡槟榔墩脚等地)。据估计全县年产量达数万吨。近年来,有些国营农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