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预测三化螟蛾的最早出现日,对于冬春期治螟,决定早稻栽培治螟及以后各代螟蛾的发生预测等都有一定意义。如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成为近年稻螟预测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自1956年以来就积累的资料和探索的结果加以初步分析,草成此文提供讨论。 一、本地区预测 在同一地区第一代三化螟蛾始见期的预测,除直接以螟虫发育进度作简单推测外,通过积累资料用相关统计法来推断预测,这已为各方所重视。赵善欢等(1956)提出了利用“冬春低温期”推测第一代三化螟蛾始见期的概念,认为广州每年都有一段气温下降较甚的“冬春低温期”,其后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低温小段”,两者的出现时间在日历上变异颇大,密切地影响第一代螟蛾的发生时期,如“冬春低温期”来临早,结束快,“低温小段”次数少的年份,螟蛾发生也早,相反则迟。广东省农科院(1958)进一步认为“冬春低温期”结束之后,当气温回升到16℃以上,连续经过两旬,第一代螟蛾即在后一旬出现。江西省农科所(1955)亦有类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葱斑潜蝇百株潜道 (X)与大葱产量损失率 (Y)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 ,其相关回归式 :Y=-2 .8397+ 0 .0 30 4 8X。在大葱产量 30 0 0~ 6 0 0 0kg 6 6 7m2 时 ,经济允许损失率为 1 .4 7%~ 2 .94 % ,允许百株潜道为 1 4 1 .4~ 1 89.6条 ;防治指标拟定为百株潜道 1 5 0条。防治适期为成虫羽化高峰期至幼虫初孵期 ;大葱生育中、后期 ( 6~ 1 0月 )防治对于降低葱属作物的损失具有较大意义。药剂防治以含有阿维菌素的制剂和乐斯本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徐宇浩  张勇  黄松 《动物学杂志》2021,56(4):636-637
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隶属游蛇科(Colubridae)翠青蛇属.国内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Deuve 1961,赵尔宓等 1998,赵尔宓 2006,杨大同等 2008).赵尔宓等(1998)记载解剖个体具8~10枚卵,橙黄色,卵径(14~17) mm× (37~38) mm...  相似文献   

4.
5.
正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隶属游蛇科(Colubridae)翠青蛇属。国内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Deuve 1961,赵尔宓等1998,赵尔宓2006,杨大同等2008)。赵尔宓等(1998)记载解剖个体具8~10枚卵,橙黄色,卵径(14~17)mm×(37~38)mm。2019年7月初,自浙江省丽水龙泉山附近采集到一条怀孕翠青蛇(采集号:HSR19282),体重82 g,头体长524 mm,尾长160 mm。带回黄山学院实验室饲养。2019年7月20日,此翠青蛇产卵8枚(图1a)。雌蛇产后体重59 g。卵白色、粘连,卵总重22.1 g,平均卵重2.76 g,卵长径(23.0±1.4)mm,短径(13.0±0.3)mm。卵置于孵化盒内孵化,孵化基质由水和蛭石(1︰1)组成,环境温度(26±2)℃,相对湿度85%±5%。2019年9月1日14:00时左右观察到一条蛇已出壳,至9月2日中午,另7条陆续破壳,其中,6条成功出壳(图1b,c),1条出壳未成功死亡。孵化期45 d。初生幼蛇头体长(164.6±8.5)mm,尾长(38.3±4.0)mm,平均体重(1.67±0.16)g;身体绿色,体背前段在脊两侧各有一列稀疏的黑色斑点,斑点不甚对称,往后逐渐变小,到身体中段前后消失(图1e)。个别个体斑点较少且模糊,仅颈后1对黑色斑点清晰可见(图1d)。幼蛇出壳10 d左右第一次蜕皮。  相似文献   

6.
<正> 三化螟在南宁地区一年发生5代(包括越冬代)。笔者根据南宁地区历年诱蛾灯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三化螟的特性,找出影响本地区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迟、早的主要因素(5厘米深的土壤温度和雨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探索,建立了各世代发生期的预报方程。并经过1979年实际预报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广西荔浦、贵县、钦州三县的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资料以同样的因素建立了各世代螟蛾发生期预报方程。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一点蝙蛾Phassus sinifer sinensis Moore是钻蛀杉木、柳杉、泡桐、葡萄等林木和果树枝干的重要害虫(图1)。幼虫蛀食枝干的韧皮部和髓部形成隧道,阻滞养料和水分的输送,使树叶变黄,树势衰弱,影响木材的利用价值,严重者致树木枯死。 据调查浙江省余姚、宁海、象山、丽水、遂昌和仙居诸县;赣省南昌及婺源、德兴县的大茅山区;豫省洛阳、信阳地区;皖省六安、霍山等县均有发生。另据有关资料记载,鲁、闽和黔等省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8.
9.
试验结果表明.连作晚稻稻瘿蚊大田防治适期在第4代成虫盛发始期至卵盛孵始期之间,保护好大田早期有效分囊.可以提高保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三化螟是我国水稻最大的害虫,解放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各级领导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对三化螟的防治取得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毒杀虫剂如乐果、杀螟松、杀虫脒等以及应用杀螟杆菌混合化学农药,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三化螟属于钻蛀性害虫,幼虫期在外面暴露时间短,发生面积大,每年世代数多,防治不易彻底。作为长远科研规划之一,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了三化螟幼虫、蛹及成虫钻。辐射不育的试验,及利用噻替派(硫代三乙烯磷胺)接触三化螟成虫引起不育的试验。一年多来试验工作已获得初步的结果,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上应用不育技术消灭三化螟提供一些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谈药剂治螟     
周圻 《昆虫学报》1962,(3):313-316
综合防治,是大家公认的正确治螟措施。关于药剂治螟在综合防治中的位置问题,过去曾引起各方面热烈讨论,作者谨就十余年来从实际工作中所得的一点体会,提出个人的偏见,借供讨论参考,尚希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1999年以来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基本弄清了我区稻田寄生蜂有12个科,42个种.主要优势类群为姬蜂科(10个种)、茧蜂科(12个种)和金小蜂科(2个种).同时对其在地理空间上随海拔升高,环境结构多样化等因素变化所致的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化,寄生蜂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其中姬蜂科随海拔升高,生境多样化,种类增多、种群增大:茧蜂科表现不明显,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坪上台地地带:金小蜂科则相反,主要集中在沿江两岸河谷地带.  相似文献   

14.
1962—1963年对不同类型田和不同水稻生育期的三化螟第1—4代各虫期进行解剖,研究其生殖系统,得出如下结果: 一、三化螟雌、雄生殖系统的发育,在一龄幼虫期体内腹部第五节背血管两侧就出现了卵巢或睾丸各一个,随着龄期的增加,卵巢或睾丸的体积逐渐增大。雄蛹的初期,左右睾丸仍然分开。化蛹末期两睾丸愈合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同时,输精管、复射精管和附腺发育完成。成虫期除全部发育完成外,睾丸内并有精细胞和精子出现。雌蛹的初期,左右卵巢的分隔比较明显,包被在一层围膜内。化蛹中期,每边卵巢已分成四根卵巢管,而顶端仍包在膜质囊内。化蛹末期膜质囊消失,各卵巢管顶端出现端丝,在下端有成熟的卵,同时,输卵管、受精囊、贮胶囊、交配囊等都发育完成。成虫期内部生殖系统发育更完善,卵巢管有8根或6根,卵巢管的三分之二处充满了成熟的卵。 二、雌、雌幼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因不同类型田和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越冬代♀、♂幼虫9—10月取食开花的一季晚稻,和幼穗分化、抽穗及开花期的连作晚稻,其六龄幼虫卵巢或睾丸的发育比第3代同龄期雌、雌幼虫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一季晚稻,其卵巢或睾丸要大,这可能是与水稻生育期所含氮、醣营养物质比例不同有关。在晚稻生育初期氮代谢占主要地位,第3代幼虫期的食料内氮化合物多于醣,可能不适于螟虫的卵巢或睾丸的发育。在晚稻幼穗分化至抽穗开花乳熟期含醣量多于含氮化合物,在越有代幼虫期取食醣多的食物可能有利于卵巢或睾丸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田蜘蛛群落结构研究初报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通过近30a的调查研究,中国稻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经不断分类鉴定,有22科、108属、375种,其中已定出种名的有337种,未定种名的38种。22科中有优势科8个,优势属13个,及17个优势种,但优势科中不一定都含有优势属或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房天来 《昆虫学报》1977,(4):426-430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接虫试验,证实排水晒田的治蝗效果和增产作用比较显著:排水晒田的枯心率,平均3.16—3.50%;经常深灌的枯心率,平均7.18—8.02%。排水晒田的稻株比经常深灌的稻株,平均增产27.0%。木文从诱集成虫产卵、对幼虫的抗性和对蝗虫为害后的补偿作用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高粱芒蝇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祥林 《昆虫学报》1977,(2):177-18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近几年来,我州大力推广杂交高粱,作为粮食超《纲要》的一项重要措施。 高粱芒蝇(Atherigona soccata Rondani),在我州又叫高梁秆蝇。主要为害高梁幼苗,特别是杂交高粱,造成大量枯心,有的地块甚至成片毁灭,以致改种。对杂交高粱的制种,影  相似文献   

18.
19.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