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陕西渭南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层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陕西渭南游河下游产有泥河湾动物群的三门组之下和上新世蓝田组之上的灰绿色堆积中,发现了许多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些主要类别明显地具有其上新世种和更新世种之间的过渡特点。使整个动物群表现出与上下动物群都不相同的特有性质,因而把它称为“游河动物群”;其所在的一套地层称为“游河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3.
南京汤山早期人类及南方几个猿人遗址的生活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1999,18(4):263-269
南京汤山的早期人类的地质时代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2.7—50万年。该动物群是一个单调的北方型动物群,生活在寒冷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等10阶段,距今33—37万年。郧县的古人类与蓝田的公王岭动物群同时,为早更新世,距今100—140万年。它们生活在温暖期,相当于欧洲的Waalian暖期。与元谋人共生的元谋动物群(相当于元谋组的第四段)包括许多典型的北方型动物,如复齿鼠兔,泥河湾剑齿虎、麅、羚羊等,故它们生活在寒冷期,也属早更新世,距今140—190万年。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5.
经对2002年与2004年出土于安徽芜湖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所做的深入研究,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有6个种: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梅花鹿(Cervus(Sika)nippon)、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马鹿(Cervus elaphus)、麂未定种(Muntiacussp.)及古中华野牛相似种(Bisoncf.palaeosinensis)。其中以鹿科为主,以梅花鹿和马鹿为优势种群,具有北方区动物群的特色。它们所指示的时代比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晚,与巢县银山巢县人动物群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在古气候上处于Riss冰期。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低矮森林为主、间有少量灌木密林及草地,当时的气候与现今的内蒙和甘肃相似。鹿属3个种的同时出现反映金盆洞遗址是史前人类汇集处理猎物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和岩羊未定种(Pseudois sp.)。并对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 指出马山洞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 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 属于典型的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山地原草地为主, 镶嵌有零散的森林, 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马山洞动物群中绝灭种类不多, 主要为晚更新世的类型, 在组成上与古龙山、小孤山和阎家岗这3地的动物群最相似, 其时代似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 其绝对年龄估计在5ka左右。  相似文献   

7.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8.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9.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2007,26(4):345-360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相似文献   

10.
南京汤山驼子洞的马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次发现黄河马的颅骨和完整的颊齿列标本。这两种马的同时出现说明含驼子洞动物群的堆积形成于早更新世。因此驼子洞堆积的发现是江宁地区下更新统的首次记录。驼子洞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均为这两类马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首次记录 ,并反映了在早更新世曾发生过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4目、11科、24种,它们是:Canis variabilis, Hyaenidae gen. et sp. indet. , Homotherium sp. , Megantereon sp. , Lynx cf. shansius , Panthera pardus , Elephantidae gen. et sp. indet. , Equus qingyangensis , Hesperotherium sinense , Ancylotherium sp. , Megatapirus augustus, Rhinocerotidae gen. et sp. indet. , Dicerorhinus lantianensis, Sus sp. , Moschus moschi ferus , Cervus unicolor , Cervus sp. 1, Cervus sp. 2, Hydropotes sp. , Capreolus sp. , Strepsiceros annectens , Leptobos sp. , Bubalus sp. 和 Budorcas taxicolor等。动物群伴生植物孢粉分析表明,当时在化石产地生长着下列植物:Selaginella sp. , Pinaceae gen. et sp. indet. , Picea sp. , Cotinus coggygria , Juglans regia , Quercus sp. , Myrica rubra , Meliaceae gen. et sp. indet. , Celtis sp. , Oleaceae ( Syringa sp. ?) gen. et sp. indet. , Chenopodiaceae gen. et sp. indet. ,Kobresia sp. , Scrophulariaceae gen. et sp. indet. , Humulus sp. , Gramineae gen. et sp. indet. , Ranunculaceae gen. et sp. indet. , Sparganium sp. ,Celastraceae gen. et sp. indet. ,Elaeagnaceae gen. et sp. indet. ,Compositae gen. et sp. indet. ,Aremisia sp. , Xanthium sibiricum 和Carex sp.等。分析了动物群生活时栖息地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动物群栖息在温暖、湿润、有森林、灌丛草地并富有水体的生境中,当时秦岭腹地存在着相当开阔的河谷地带,山势没有现在这么险峻,因此阻断秦岭南北动物交流的天然屏障当时可能还未真正形成,秦岭南北两侧的动物可以沿着开阔的河谷地带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互相扩散迁移。  相似文献   

12.
王頠  田丰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7,26(4):329-343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相似文献   

13.
周口店田园洞大中型哺乳动物记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田园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含不少动物化石,其中主要为大中型哺乳动物,并以鹿类为主。除一枚残破鬣狗牙齿以外,目前在此所发现的材料全可归入现生种。该地点主体堆积的地质时代可能与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同期。本化石组合中有几个种现在已经离开本地区,如貂、黑熊、香麝、梅花鹿、马鹿、牛及鬣羚等,它们可能代表了这些动物在北京地区的最晚记录。但有些动物却是北京地区的首次发现,例如猪獾和鬣羚。  相似文献   

14.
云南开远小龙潭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对小龙潭动物群作了新的补充与论述.小龙潭动物群在组合面貌上与西瓦立克的 Chinji, Nagri 层动物群相近,动物群的时代不早于 Chinji 层而早于云南禄丰石灰坝动物群,为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15.
甘肃榆中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甘肃榆中上苦水大沟发现的几种哺乳动物化石:Microtusgregalis,Ochotonasp.,Felistigris,Equusprzewalskii,Coelodontaantiquitatis,Cervus(Sika)sp.,Antilopinaegen.indet.,Ovisnahoor,Bovinaegen.indet..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这是甘肃中部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层位确切、化石门类较多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记述了出自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170件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102件分属于Ursussp,Elephasmaximus,Dicerorhinussp,Cervusunicolor,Cervusnippon,Sussp,和Bubalusbubalus,时代为更新世晚期;67件属全新世早期,包括Cetaceagen.etsp.idet,Elephassp,SusscrofaCervusunicolor和Cervusnippon等;属于第三纪晚期的仅有1件鹿超科角化石。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组合不同于已知的我国海域其他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也异于福建中、西部山区的哺乳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盐源盆地哺乳类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盐源盆地上新世和更新世晚期两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十余种,据之修正了该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的时代和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万荣县荣河公社西桌子附近离石黄土中,与脊椎动物化石一起出土的旧石器有十余件,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9.
文中通过对Ushbaspis hubeiensis (Lin,1978)新材料的研究,对该种三叶虫躯体构造特征做了重要补充,使人们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将为今后进一步对乌什巴盾壳虫类(ushbaspid) 三叶虫的分类、系统演化的研究以及对寒武纪第二世生物地层划分,提供一些重要依据。文中还就张文堂等(1980)将采自贵州湄潭的Kepingaspis sp.标本鉴定为Metaredlichioides constrictus Qian and Yao,1974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