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为了解云南罗平多依河景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对该区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苔藓植物34科59属11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苔藓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并有部分热带亚热带成分。苔藓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分布型(27.03%)、热带亚洲分布型(25.23%)、东亚分布型(19.82%)和中国特有分布型(10.81%)占优势;以热带成分、北方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导,分别占34.23%、35.14%和30.63%;反映了该苔藓植物区系温热并存且具有较高特有性的特征。与邻近13个地区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分析,多依河苔藓植物区系的物种丰富度较高(排第8位),与贵阳香纸沟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与两地相近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相同的喀斯特河谷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省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施秉县的鱼类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于7目15科39属,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 有28种,占本次调查的61%.在物种组成上,土著鱼类是该区域河流的主体,有40种,占87%;外来鱼类有6种,约占13%.其中外来入侵物种有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oaniah属于人工放养;从人工养殖地逃逸到野外的鱼类有4种,分别为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不同自然演替阶段中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的群落特征及苔藓植物物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群落21种,并以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为优势物种。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随演替阶段的发展,表现出先下降、再反弹(藤刺灌丛阶段)、最后再次降低的变化趋势。苔藓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表现为:苔藓群落阶段(0.9392)〉 乔灌丛阶段(0.8675)〉 藤刺灌丛阶段(0.8651)〉 草灌丛阶段(0.7677)〉 草丛阶段(0.7676)。β多样性指数(Soren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苔藓植物群落随着演替阶段的发展,相同种类的数目随之减少,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虽然苔藓植物群落在草丛阶段和藤刺灌丛阶段的相似性高于草丛阶段和草灌丛阶段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但总的相似性系数却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1 cm的木本植物约有78科238属406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地科以含2~5种和含1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种和含1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种类型和7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种,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R/T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和0.395),补蚌和弄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科PCA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认为,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相似文献
5.
Shibing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nominated property is rich in bryophytes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geography, huge elevation difference, high heterogeneity in habitats, and little human disturbance. A total of 286 species of bryophytes (including subspecies and varieties) in 128 genera, 50 families were found. There were 43 species of Hepaticae in 23 genera, 17 families and 243 species of Musci in 105 genera, 33 families. Both the dominant families and genera suggest that the bryoflora of Shibing karst area is transitional between temperate zone and tropic. The phytogeographical element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temperate elements (3712%), tropical elements (3182%) and eastern Asia elements (3030%), while area pattern of endemic to China occupied 1212%. Therefore, the bryoflora of Shibing karst area is of the nature of both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elements, and possessed strong eastern Asia colour and relatively high endemism.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with other five sites show that the species abundance of Shibing karst area was higher and its bryoflora was most similar to Xiangzhigou, Malinghe and Luoping karst areas in Yunnan Guizhou Bryological Region.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丹霞地貌获得了国际认可,填补了世界遗产在地貌类型上的空白。在中国丹霞申报阶段,规划提出6省组建"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同时,制定了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保护、分级与分区保护、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居民参与和社区发展、宣传与展示、科学研究、遗产地监测等保护与利用方案,提出了财政与法律保障、行动计划和预算方案等。上述规划在遗产申报和申报成功之后陆续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7.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被恢复的物种组成及生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以群落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林隙植被发育过程中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生活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林隙发育的10年至30年时,林隙植物的科、属、种组成逐渐增加,至40年时有所下降,科和属组成与非林隙林分基本持平,但物种数继续增加。表征在林隙的恢复过程中,来自不同分类群的物种增加,群落组成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科、属、种三个等级均表现为林隙发育年龄越相近,相似性系数越大,林隙年龄相差越大时,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越小,体现了林隙植被恢复的连续性。随林隙年龄的增大,高位芽植物和藤本植物逐渐增多,而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则有减少的趋势,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随林隙的发育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林隙的发育,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生态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