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乡位于湖南中部湘潭市的西南面,1961年秋,张玉萍和本文作者等6人到該地进行第三紀地层及脊椎动物化石的調查采集。在湘乡西南7.5公里下湾鋪地点找到了一些魚化石。这些魚化石对鉴定地层时代及了解第三紀魚类及其地理分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这些魚化石加以記述,并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中华弓鰭魚的发現及其在地层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在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諸地相继发现了中华弓鳍角化石。首先西安地质調查处106队(1956)在内蒙古桌子山东麓苦节儿头的灰黄色砂岩中发现了这类角化石,依該队記载,含魚的层位是属于“新召层”,卽相当于涇川层。此后,該处的野外队(1957)又在甘肃环县合道川的灰白色砂岩中发现了大量的同一类魚化石,共生的还有龟  相似文献   

3.
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魚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本文里所記述的魚化石大部分为著者于1955—1956年間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調查和采集三迭紀爬行动物化石时采集的;一小部分是北京自然博物館送交著者鉴定的。关于該地区第三紀晚期地层的分布情况,过去有巴尔博(G.B.Barbour 1930)、德日进(P.Teilhard dc Chardin)和楊錘健(1933)、桑志华(E.Licent)和湯道平(M.Trassaert 1934)  相似文献   

4.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来自云南东部陆良、曲靖及昆明盆地上第三系茨营组和第四系更新统,计13属、1亚属、22种,其中包括13新种。根据介形类同种分布特征可建立4个化石组合。通过介报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同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将云南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議期間,我所收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俞良鎧同志带来一箱标本,内中除了爬行动物化石外,还有魚类化石。一部分魚类化石是一些破碎的硬鳞片和鰭条等,不能詳細鑑定,但有两枚角齿魚属(Ceratodus)的齿板,保存尚完整,可以进行种的鑑定。依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同志的意見,产魚化石的层位可与瓦窑堡煤系地层对比,作  相似文献   

6.
川滇泥盆纪的多鳃鱼和大瓣鱼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的多鳃鱼化石系我所于1971年采自云南武定附近的翠峰山组;而大瓣鱼化石则分别于1966年采自四川江油雁门坝的平驿铺组,1971年采自云南昆明附近及宜良的海口组。多鳃鱼类就目前所知是中国特有的一类无颌类化石,最初发现于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翠峰山组(刘玉海,1965)。武定的多鳃鱼与曲靖所产有较大差别,它代表一新科——华南鱼科(Huananaspidae fam.nov.)。四川和云南的大瓣鱼各自代表大瓣鱼类(Petalichthyida)的一新属;前者为新瓣鱼(Neopetalichthys gen.nov.),后者为拟瓣鱼(Quasipetalichthys gen.nov.)。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尚未有大瓣鱼的确切记载。四川、云南大瓣鱼的发现,对了解该鱼类的分布及对地层划分均有一定意义。关于翠峰山组和海口组地层,王俊卿和本文作者已在《滇东泥盆系地层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文中作过记述(刘玉海、王俊卿,1973)。这里将1966年刘时藩同志和作者在江油雁门坝所测平驿铺组剖面记述如下:剖面位置在雁门坝中学新建校舍至深道湾之间,沿雁门坝至杨家院公路测制。剖面记述由新到老。  相似文献   

7.
滇东曲靖翠峰山群下部花鳞鱼类微体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从云南曲靖翠峰山群下部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获得的许多花鳞鱼类微体化石新材料,建立1新属包含4新种,1老种。根据新属在形态学和古组织学构造显示的花鳞鱼类志留纪属和泥盆组属的过渡性质,认为曲靖地区含该类鱼化石的地层时代似应为Pridolian中、晚期。曲靖地区志留——泥盆纪界线似应从翠峰山群西屯组中部通过。建立了曲靖地区从Ludiovian到Emsian早期的三个脊椎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8.
盔甲鱼类在华南的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盔甲鱼类的首次发现与记述者刘玉海同志,已描述了二属三种,代表二新目、一新亚纲。云南曲靖早泥盆世翠峰山组(群)为盛产这类化石的著名地区。本文描述的硕大云南盔甲鱼(新属、新种),代表盔甲鱼类在翠峰山组西山村段的初次发现,因以往仅在其上的西屯段(即泥灰  相似文献   

9.
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无颌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产无颌类化石早有报导。抗日战争前王曰伦于翠峰山和廖角山(原误称“妙高山”)两地均曾发现头甲角(Cephalaspidae)科化石(丁文江、王曰伦1936—1937;杨钟健1939)。其后,李广源等于廖角山采得的鱼化石经杨钟健鉴定,其中无颌类化石定为 Cephalaspis sp.(李广源等1942,滇东曲靖、沾益地质,未刊稿)。上述化石可惜均未进行古生物学描述,标本于抗日战争期间几经辗转,今已不知下落。  相似文献   

10.
书刊评介     
“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刘宪亭等著的“华北的狼鰭魚化石”問世了,这是我国地层古生物界一本甚有意义的著作。作者系統地整理、研究了从解放前直至目前所有在我国已发現的,这一丰富而具有特殊东方色彩的狼鰭魚化石材料,写成了一本不可多得的綜合性論著。作者对狼鰭魚化石研究历史作了簡述;将狼鰭魚在华北的产地分为六个地理区,并对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化石,早已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所瞩目。但在解放前,有关鱼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甚少,最早为丁文江、王曰伦(1937)报道的曲靖翠峰山和廖角山的头甲鱼科Cephalaspidae化石,是我国下泥盆统地层中最先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1948年刘东生记述了云南弥勒西龙镇大哑口下泥盆纪的多瘤亚洲棘鱼Asiacanthus multiluberculatus为我国棘鱼化石的首次记述。这一时期只是局限于零星化石标本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古鱼类的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在曲靖、沾益、武定,禄劝,嵩明、宜良,广南及昭通等地,收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  相似文献   

12.
云南元谋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南方已知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绝大多数是属于洞穴或裂隙堆积,云南元谋是我国南方为数不多的河湖相堆积的化石地点之一。1926—1927年,美国人格兰阶(W.Granger)曾在元谋附近采得一批化石,后经寇伯特(E.H.Colbert)研究,其动物群包括云南马、剑齿象、犀牛、猪、鹿、牛六个种属。格兰阶采集化石的地点不详,寇伯特主要是根据云南马将所谓的“元谋组”的时代划为早更新世。1938年,卞美年前往元谋进行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并获得了剑齿象、马以及不能详细鉴定的鹿类、牛类化石。这些化石除剑齿象采自明确的地点外,其余均是从药商手中买的。卞氏也认为元谋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相当于华北的三门系。1960年,北京中央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的同志在元谋马大海附近的三个地点采得一批化石,有云南马、猪、鹿和牛,其中云南马的化石有完整的上、下颌骨,经裴文中研究,对过去寇伯特所命名的云南马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14.
<正> 曲靖西冲鱼(Xichonolepis qujingensis P'an et Wang)是1978年潘江、王士涛二同志为胴甲鱼建立的一个属种。化石产在云南曲靖翠峰山徐家冲与西冲之间中泥盆统海口组的下部。建立这一属种的标本有躯甲上一件骨片的内、外印模(原作者认为系前中背片)和若干属于头甲和胸鳍甲某些散落骨片的内、外印模,材料不多,保存也不甚完好。本文系对曲靖西冲鱼形态特征的补充记述,标本是刘玉海、王俊卿和笔者等自1962年以来陆续在滇东中泥盆统采获的。最初,在武定赵家庄后山的泥灰岩层与刘氏滇鱼  相似文献   

15.
这里記述的标本是1961年中山大学地貭地理系在广东韶关附近黃崗岭采到的。化石保存在紫紅色含云母細砂岩中,具体层位不詳。惟岩石稜角保存完好,估計距原产地不甚远。岩石表面仅出露有两胸鰭近节(proximal segment)及部分殘破躯甲,經修理后,又找到两个保存尚好的头甲,經过观察,代表沟鳞魚属(Bothriolepis)一新种。  相似文献   

16.
早泥盆世原始胴甲鱼类的胸鳍及躯甲之后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瑞  王俊卿  王念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1):1-13,T001,T002
记述了产自云南曲靖翠峰山早泥盆世无肢突型云南鱼类一新的属种——西屯副云南鱼(Parayunnanolepisxitunensis gen. et sp. nov.)。化石保存相当完好,一件是头、胸、尾自然相连的个体,另一件保存了与躯甲相连的左胸鳍甲的腹壁和一件完整的左前背侧片。因而,对迄今知之甚少的早期原始无肢突型胴甲鱼类的胸鳍甲和尾柄有了具体了解。新属一般特征与云南鱼属(Yunnanolepis)和长瘤鱼属(Phymolepis)最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鳞片厚、呈疣突状,彼此互不覆压,无尾鳍叶;鳍甲外侧缘高,内(中)缘低,由5列纵向鳍列、每列不少于10块菱形小鳍片组成。此外,对同层另一类早期具有原始肢突的曲靖鱼(Chuchinolepis)的胸鳍甲着生方位和鳍甲与肩带间的关接方式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961年春,笔者在云南霑益城北一公里的山坡上采到一些胴甲类的甲片。化石保存在坚硬的黃綠色細砂岩中。甲片經风化易破碎。其中部分保存較完好,經过鉴定,属于沟鱗魚属的一新种。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刘宪亭、刘东生两先生热心指导,周明鎮教授审閱原稿,王哲夫先生摄制照片,沈文龙同志繪图,笔者于此向他們表示謝意。  相似文献   

18.
《化石》2021,(3):79-80,封3
正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有颌类的起源(根据分子钟证据在奥陶纪)和完整有颌类化石大量出现(早泥盆世)之间,跨越整个志留纪的数千万年时间段存在严重的化石记录缺失,长期以来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推测有颌类在志留纪的演化。中国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较多志留纪有颌类完整化石的国家,为全面认识有颌类的早期身体结构提供了关键实证资料,但之前的化石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化石点,即云南曲靖潇湘动物群。  相似文献   

19.
大瓣鱼科─新属与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云南曲靖龙华山下泥盆统徐家冲组顶部的一件大瓣鱼科化石,定名为龙华全瓣鱼(Hoopetalichthyslonghuaensisgen.etsp.nov.)。对新属种与其它瓣甲鱼类的比较表明全瓣鱼是最原始的大瓣鱼类,它与其余的大瓣鱼类构成姊妹群。通过对大瓣鱼科的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认为,瓣甲鱼目起源于华南,而大瓣鱼科的祖先几乎是广布的。大瓣鱼科隔离分化模式显示,在泥盆纪期间,华南区与东冈瓦纳区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中描述的魚化石是石油工业部地貭勘探处105队顾信章同志送来的,系采自湖北宜都城南香河岩至洋溪(土幻)剖面下部的蓝灰色頁岩中(属于东湖系),据剖面岩性描述,似属于“东湖羣”上部。香河岩至洋溪(土幻)产魚化石地点剖面:(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