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笼养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1日至8月31日,应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灵长类繁殖中心的一群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进行了分析,从中探讨其在黑叶猴社群中的功能。在27d的观察中(有效观察时间162h),共收集了663次相互理毛行为回合的数据。结果表明,相互理毛行为主要集中在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易于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较少的相互理毛,这与卫生假说相一致。研究表明相互理毛行为主要由理毛者发起和结束。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组中,相互理毛行为主要发生在成年雌性个体之间。虽然相互理毛行为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但等级序位最高的个体并非最具吸引力的理毛伙伴,发生在等级序位低的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行为明显多于发生在它们与序位高的个体间的理毛行为。  相似文献   

2.
相互理毛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性群居灵长类动物中,通常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会交往功能。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6 月,我们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了雌性个体间相互理毛的行为数据,包括理毛的部位、理毛的姿势、理毛的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个体之间每次相互理毛的平均时间为5. 7 min。相互理毛部位较多的发生在自我理毛不能进行(达到)的部位(61.1% );在不能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行为持续时间长,平均9.7 min;在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理毛部位的相互理毛持续时间短,平均为3. 2 min。相互理毛的姿势以对坐为主(48. 4% ),不同理毛姿势的理毛时间差异显著。新迁入家庭单元的雌性个体为理毛的首先发起者,但其获得被理毛的时间却并不多。滇金丝猴雌性个体相互理毛部位、理毛姿势和理毛时间的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理毛行为符合卫生功能假说和社会功能假说。  相似文献   

3.
灵长类相互理毛的影响因素、功能及其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毛行为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理毛的对象可分为自我理毛(Autogrooming)和相互理毛(Allogrooming),其中相互理毛是灵长类重要的社会行为。现在认为相互理毛可能与社会参量(亲缘关系、性别、年龄、等级制度、繁殖状况等)有联系,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本文论述了理毛行为的分类、影响相互理毛的因素、相互理毛功能假说及其相互理毛的投入-收益分析,以便人们对相互理毛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有很多观点解释了动物自我理毛的作用。例如,动物通过自我理毛可以清除在与附近的同种异性接触期间传播来的寄生虫,当嗅出同种异性的气味时也可能自我理毛,因为自我理毛是一种动物在逃避还是战斗之间所面临的进退两难选择时表现出来的改向行为。动物可以通过自我理毛缓解紧张,因而是一种缓解冲动的方式。在其它情况下,动物自我理毛可能表示对同种个体的反应,它们在不同场合下普遍存在自我理毛行为,表明这种行为有多种功能。因此,在这篇综述中,作者尽量避免自我理毛具有其它功能的争议,我们无意把自我理毛看成一种仅仅是对焦虑和紧张的反应、降低体温的机制,或者是一种护理体表的行为,我们也感到这种观点没有新意,这种有局限性的观点不支持自我理毛行为具有多种功能。我们在本文中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理毛的特定背景,即当一个个体遇到同种个体的气味而出现的自我理毛行为[动物学报5l(5):772-779,2005]。  相似文献   

5.
开花时间决定了植物雌雄功能的交配机会, 最终影响繁殖成功。交配环境假说认为雌雄异熟植物开花时间的差异能引起植物表型性别的变异, 改变种群内的交配环境, 影响植物对雌雄功能的最佳性分配。为了研究开花时间对雌雄异熟植物的雌雄性别时期及表型性别的影响, 本文以毛茛科雄性先熟植物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为实验材料, 记录了雄性和雌性功能期, 分析了植株开花时间、花的雌雄功能期和表型性别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植物同一花序内, 较晚开放的花有更长的雄性期和更短的雌性期, 性分配在时间上偏雄。雌雄功能期在时间上的相对分配随植物开花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相似的趋势: 较晚开的花或较晚开花的个体, 花的雄性功能期相对于雌性功能期更长, 在时间上更偏向雄性功能。而且, 开花时间的差异影响种群内花的性比和植物个体的表型性别动态。随着开花时间由早到晚的变化, 种群内早期以雄花为主,末期以雌花为主, 种群内性别环境由偏雄向偏雌变化, 因此植株个体的平均表型性别则从偏雌转向偏雄。本文结果支持交配环境假说, 雄性先熟的露蕊乌头开花早期, 种群内花的性别比偏雄, 种群表型性别环境偏雄, 因而植物个体平均表型性别偏雌, 性别分配(即时间分配)偏向雌性功能, 而晚开花个体的平均性别偏雄, 更偏向雄性功能的分配。  相似文献   

6.
三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焦点动物法和连续记录法对3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用于休息的时间多于猕猴Macaca mulatta,移动时间则相反;川金丝猴和猕猴用于理毛的时间多于熊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活动时间分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川金丝猴母亲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多于成年儿子,用于玩耍的时间则相反;猕猴成年雄性的移动时间和理毛时间多于成年雌性,玩耍时间则少于成年雌性;熊猴成年雌性的移动时间多于成年雄性,与成年个体相比,幼体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而相应的减少了其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7.
理毛行为是指动物个体用双手或单手从自身或其他个体的毛发中检出颗粒物并放入嘴里咀嚼或直接用嘴进行清理的过程,在灵长类动物社会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通过比较自我理毛和社会理毛的发生部位和发...  相似文献   

8.
笼养灰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的夏季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至9月采用瞬时扫描采样法对昆明动物园内一群笼养灰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为58.7%,明显高于其它行为变量。玩耍所占的比例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玩耍所占的比例越小。在理毛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雌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雄性,理毛所占比例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灰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与同属的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食性和种的遗传特征可能影响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9.
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时间分配和姿态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 年11 月至2006 年10 月,对生活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活动高度和姿态行为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七星公园猕猴属半地栖性灵长类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休息(41.5% );坐是猕猴最主要的休息姿态
(85. 5% )和觅食姿态(85. 4% ),四足行走是最主要的移动模式(64.5% )。成年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雌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相互理毛。不同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休息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玩耍时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猕猴的活动高度和移动模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地面活动。在移动过程中,成年个体采用四足行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个体;亚成年个体跳跃最多;少年个体采用攀爬和架桥的频率明显高于成年个体。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和活动水平差异以及林冠的不连续性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对其栖息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大群野生猕猴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其食物组成、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旨在探讨影响石山猕猴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结果表明:研究猴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以及中午的休息高峰,这与白天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日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42.1%,移动34.5%,觅食15.1%,玩耍2.0%,理毛5.2%,其他行为1.3%。猴群依据食物的变化调整活动时间分配,其中用于移动的时间与食物中果实的比例成显著的正相关性。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雄性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而成年雌性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和社会性理毛,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玩耍。与同域分布的小群猕猴相比,本研究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较少的时间觅食。这些差异可能与盗食农作物有关。  相似文献   

11.
树木高生长限制的几个假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树木生长到一定年龄后高生长停滞,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很多争议.成熟假说认为树木顶端分生组织分裂活性下降导致树木高生长减慢.营养限制假说认为土壤中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在植物活体或枯落物中积累使土壤中可利用的养分含量降低,细根生物量增加和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导致了地上部分生长的减缓.呼吸假说认为边材呼吸消耗随个体发育的增加使投入到高生长的碳减少.水力限制假说认为水分运输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导致了叶片总光合碳同化下降,分配到高生长的生物量减少.树木发展假说认为植物用多种调节机制克服随个体发育增加的水力阻力,包括叶片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变化,叶/边材面积比降低,边材渗透性和树干储水能力的增加等.水力限制假说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对不同高度树木的叶比导率、光合特征和树干生长量等测定结果支持这一假说.但对这一假说也存在很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水力阻力是否确实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力阻力的分布,补偿机制的作用和生物量分配转变等.本文综述了树木高生长限制的4个假说以及争论的焦点,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范泽鑫  曹坤芳 《植物学报》2005,22(5):632-640
树木生长到一定年龄后高生长停滞,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很多争议。成熟假说认为树木顶端分生组织分裂活性下降导致树木高生长减慢。营养限制假说认为土壤中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素)在植物活体或枯落物中积累使土壤中可利用的养分含量降低, 细根生物量增加和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导致了地上部分生长的减缓。呼吸假说认为边材呼吸消耗随个体发育的增加使投入到高生长的碳减少。水力限制假说认为水分运输阻力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导致了叶片总光合碳同化下降, 分配到高生长的生物量减少。树木发展假说认为植物用多种调节机制克服随个体发育增加的水力阻力, 包括叶片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变化, 叶/边材面积比降低, 边材渗透性和树干储水能力的增加等。水力限制假说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对不同高度树木的叶比导率、光合特征和树干生长量等测定结果支持这一假说。但对这一假说 也存在很多的争议, 主要表现在: 水力阻力是否确实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水力阻力的分布, 补偿机制的作用和生物量分配转变等。本文综述了树木高生长限制的4个假说以及争论的焦点, 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就辽宁省历年人体裂头蚴感染相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从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发病部位及感染方式等五个方面,对迄今已发现的12例裂头蚴感染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所发现的12例感染病例中,女性患者占58.33%(7/12),感染和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民为主要感染者,占66.67%(8/12);发病部位集中皮下(包括乳房和腹部)和眼部,分别占66.67%(8/12)和33.33%(4/12);感染方式主要是饮生水和游泳等;10名患者均居住于丹东和庄河相邻两地。结论丹东和庄河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曼氏裂头蚴病孳生地,年龄较大,抵抗力低下的女性,饮用生水成为辽宁省曼氏裂头蚴感染的主要人群。  相似文献   

15.
秦岭玉皇庙川金丝猴2-3岁内个体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地区,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观察动物,利用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recording)等记录数据,对2003年出生的7只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个体(3♀、4♂)的社会理毛、社会玩耍、被驱赶、攻击、爬跨等行为进行了研究,以了解该物种社会行为的发育在2-3岁阶段是否存在性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二性社会理毛行为的平均频次存在显著性差异(♀11.86%、♂6.55%),并且这种显著性差异也体现在理毛婴猴行为(♀3.64%、♂1.26%)和理毛母亲行为(♀4.61%、♂2.70%)方面;雄性社会玩耍行为的平均频次与雌性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4.44%、♂7.39%),这与被驱赶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相同(♀0.42、♂1.98);爬跨行为的平均频次也表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差异(♀0.034、♂1.83),如同攻击行为(♀0.043、♂0.088)。另外,我们在将2-3岁阶段分为4个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还发现除雌性理毛婴猴行为的发生频次和雄性被驱赶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年龄(阶段)呈极显著正相关外,雌性和雄性其它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年龄均不相关。因此,川金丝猴2-3岁内个体社会行为的发育具有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雌雄二性不同的生活史,而这种行为上的策略正是该物种在长期进化中在群体水平上对自然选择压力的回应,以增加个体的适合度,使种群得以繁衍.  相似文献   

16.
佟金龙  王凯  刘放  刘芳  王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2):6369-6374,6361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人体多脏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特征。方法:对5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20.30岁、30.40岁、40—50、50.60、60岁以上各二十例,每组内男女各十例。所得图像均经nDeMR后处理工作站(AW4.3)行MIP重建和黑白反转显示技术,并重建ADC图,观察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人体多脏器弥散加权图像的特点,并测定不同部位的ADC值,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脑灰质、脑白质、尾状核头、丘脑、桥脑、腮腺、肝脏、脾脏、T8椎体、T8—9椎间盘、L2椎体、L2.3椎间盘、前列腺、乳腺、子宫颈等,每个部位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单位为×10^-3mm^2/S。结果:1、WB-DWI的正常表现。2、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各组织器官ADC值的统计学分析脑白质、T8椎体ADC值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8.9椎间盘、L2.3椎间盘及女性乳腺ADC值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2椎体ADC值在男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部位ADC值平均值。结论:正常人体不同组织器官弥散加权图像特点及ADC值受到性别、年龄的影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正常WB-DWI表现存在差异。了解健康成人正常WB-DWI的表现对于准确判断各组织器官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弄岗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 oisi)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00-9:00和16:00-18:0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4: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旱季上午的觅食高峰被推迟了1h,且觅食时间长于雨季;旱季下午的觅食活动提前1h结束。猴群在雨季较早进入休息高峰,而且中午休息时很少有移动或零星觅食。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51.99%,移动占20.25%,觅食占18.61%,理毛占7.61%,玩耍占1.20%,其它行为(包括打斗、交配等)仅占0.14%。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与雨季相比,黑叶猴在旱季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移动,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觅食,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移动和玩耍;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理毛。  相似文献   

18.
灵长类交配模式是灵长类社群结构和婚配制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其研究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社群结构和两性交配策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我们对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进行了观察研究,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收集了雌雄个体的交配相关的行为数据,主要包括邀配对象、交配过程、持续时间和回合数,以及参与交配的雌雄对在交配结束后的相互理毛的持续时间和回合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群滇金丝猴全年均有交配行为,交配高峰期在7-9月,两性参与交配的积极性和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同;交配主要由雌性通过邀配发动(76%),交配高峰期也是雌性邀配的高峰期;雄性爬跨频次(年均0.43次/月,n=5)和射精爬跨比(年均19%,n=5)则在全年无显著变化。交配行为发生的典型表现为:雌性通过小跑或跳跃进入雄性视线范围内,爬伏呈臀向雄性邀配;雌猴爬伏时离雄猴的远近距离不同(<1m vs. 2-5m : 69% vs. 31%)会影响其邀配成功率(<1 m vs. 2-5 m :68% vs. 40%);若一次邀配失败,雌猴可能会连续爬伏邀配(最多4次),连续多次邀配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单次邀配(79% vs. 52%)。交配结束后雌性会主动为雄性理毛,但雌性主动理毛与交配是否射精无关。  相似文献   

19.
非人灵长类社会等级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等级结构在群居生活种类中普遍存在,在非人灵长类尤为突出。该主要对近年来有关灵长类等级现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述,认为等级现象与个体的年龄、性别、母亲的顺位以及呆在群内时间长短等自身因素相关,也反映在个体之间的攻击、理毛、爬跨和近距等社会交往行为中。等级结构在不同动物中又不尽相同,故研究中需要对具体物种做具体分析。等级现象的存在,不仅有利于动物群体的生存,而且对动物个体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许德坚  蒋三员 《蛇志》2005,17(3):160-162
目的探讨药源性皮肤病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996年6月~2004年12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皮肤病187例,按性别、年龄、药物及给药途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康复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源性皮肤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6个月至73岁,发生时间数分钟至数天,主要发生的部位是全身反应,康复时间数小时至30天。结论临床医生、药师应了解药源性皮肤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监测,以减少药源性皮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